张洪杰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必须要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多种资源和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1]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基于其真实性和地方性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定义,“乡土地理资源一般是指学校和师生所在的县一级行政区之内的地理乡土课程资源。”[2]乡土地理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生活案例。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地理,能够学以致用,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调查和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从区域角度理解地理要素,提高区域认知素养。它还可以审视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使学生树立绿色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3]笔者所在学校在“江苏省地理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利用“省地理课程基地”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贯彻“立德育人”的目标。
1.利用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考察地点的选择
选择水晶山作为学生考察地点,一是水晶山是我校“省地理课程基地”的校外实践基地;二是这里沉积岩分布的面积广,有海陆混合相夹有陆相碎屑的沉积地层,古生物遗存丰富,化石容易发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野外考察的兴趣。地理学科本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野外考察能力,直接感知和获得地理知识与原理的过程,比看模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大大加深学生对高中地理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
(2)考察前准备
①团队组织准备
考察前,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安排两位教师负责,一位教师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安全,一位地理老师负责考察时的指导。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到8人,确定好小组负责人、摄影及摄像负责人、考察活动记录员等。地理考察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小组配备3部手机,作为通讯联系和辅助拍照工作。
②地理知识准备
野外考察是在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后安排的,使学生具备一些必要的地质知识储备。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水晶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化石类型及其演化的历史等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实地寻找化石和考察时做到胸有成竹。
③装备的准备
要准备必要的装备,如地质锤、罗盘、望远镜、背包、饮用水、记录本、签字笔、铅笔、橡皮、相机和药品等。
④考察要求
教师应提出与考察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考察,使考察活動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我们在这次考察之前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观察沉积岩特征,注意石灰岩、砂岩、页岩的差异;实地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寻找断层带,在笔记本上绘出向斜、背斜和断层图;寻找化石,解释化石的形成条件和环境;利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照或录像,作为资料留存;写一篇考察小报告,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字数要求300字以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巩固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充分享受“生活处处有地理”的同时,感受地理学科所特有的魅力。
(3)考察结果
本次野外考察活动,一行四个班共有学生约200人,师生在水晶山一共找到了12块化石,凿下沉积岩标本6块、喷出岩标本1块,变质岩标本2块。并把这些标本放在了学校的标本室里,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学生上交的报告达到53篇,足见学生的兴致和收获。
2.通过参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参观地点的选择
现在的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即南朝时期的"武进县东城里"),因出了齐梁两朝15位帝王,因此,它被称为“齐梁故里。在历史上它还有"兰陵古墟"之称。南北朝时的南朝,它被史学家公认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梁武帝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不仅是因为他是继康熙、乾隆、汉武帝之后中国第四长的皇帝,更是因为他喜欢文学和佛教。选择天地石刻园作为参观地,既看重天地石刻园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看重天地石刻园的文学价值,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参观前准备
地理观察不同于地理考察,地理考察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地理观察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从而获得感性知识或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参观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丹阳天地石刻园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各个展馆的介绍,让学生对天地石刻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其官方网站,进一步了解其展品的特点,在参观期间认真听取评论员的讲解和安排,并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下面是我校高一学生在学习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后,组织参观丹阳“天地石刻园”前所做的一些准备。
①明确观察要求
要让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勤做笔记,以后好对观察成果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积累资料,带好必要的外出日用品(如水、笔记本、照相机等),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
②明确观察任务
提前准备问题,在参观时向讲解老师请教。例如,学生在天地石刻园参观时提出的问题:①这些石刻都来源于哪里?②用来做石刻的岩石属于哪一类岩石?③天禄、麒麟和辟邪之间有什么区别?分别放置在什么级别的陵墓前?等等。
(3)参观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全面地理解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了解丹阳的人文文化,提高地理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家国情怀。
3.通过地理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调查主题的选择
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调查和专题研究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勢。一方面,乡土地理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相关的问题学生相对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对乡土地理的调查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因此,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开展地理调查与专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将知识原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专题性调查的要求
在专题调查前,首先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专题调查的培训,首先要求学生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本次调查主题是笔者选定的),然后依次是制定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和交流调查成果。对学生应撰写的地理调查报告提出了具体要求:①选择丹阳市已知或已知的著名桥梁或街道,写出其地理位置、历史传说、演变过程、风土人情、文化感悟等;②要配上图片,并与报告一起保存;③调查报告可以一人撰写,也可以合作撰写,但合作组成员不得超过5人,并注明作者班级和姓名,注明资料来源与出处;④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公共资源进行数据检索和来源标注。
(3)专题调查的结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高二年级三个班共交了近50份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学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竟然不知道学校附近的“三思桥”又名“再思桥”,竟然是元朝的大德年间建,跨度6米,宽3米,1738年知县胡映葵重建。这座桥的名字来源于县城衙门位于桥的北面。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大多数平头布衣来到衙门,是为了申诉讼事的,一旦兴讼,官家断下案来必有输赢,俗话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冤家宜解不宜结”,因此,过桥必须“三思而后行”。
从这次地理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学生们不少观点来自网络,但学生们还是有了很多的感悟。首先,学生对丹阳名桥名街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加强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增强对家乡和丹阳的思想感情之爱。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调查实践活动,学习如何开展文化研究,如何收集和完善数据,从而大大提高地理调查和专题研究的能力。第三,在合作小组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凝聚力,在交流思想和信息共享中不断碰撞,产生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进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空间性、区域性、实践性、动态性的学科,很多内容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完成,用好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地质考察、标本搜集、物候观察、社会调查,让学生以社会为实验室,以生活为大课堂,走出校门,领略南北兼容、东西并蓄,古老与现代并存的丹阳山水和丹阳文化的同时,通过调查、分析、考证,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知识,提高探究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