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实现途径探析

2020-06-12 09:30程新宇
人文天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杜维明提出的“儒学第三期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牟宗三先生的“儒学发展三期说”,基于对当今国内和国外环境变化的分析,对儒学传统的起源、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儒家传统的限制及其创造性基础等几个方面,为当代新儒学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了建设性的回应。“儒学第三期发展”思想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儒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助力儒学重新成为“显学”有着一定的功劳。人们在谈到当代儒学时会有很大的分歧,有人对儒学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儒学的生命力还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思路;有人则认为必须对儒学进行斩草除根,批判它是落后的、倒退的保守主义思潮。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80年代以来,当今新儒学在国内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对传统儒学的新诠释、新发展都值得学界注意。因此,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必须在面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实现儒学现代化转化、通过跨学科现代问题的解决使得儒学焕发新生,培养大众与精英并重的儒家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推进儒学第三期发展。可见,深入挖掘儒学第三期实现路径非常必要。

一、问题指向: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换在回應对当代社会有何意义问题思考的同时,也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指向。正如杜维明在《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一书中所说,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下,以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资源,通过重新认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人文视野,是我们当代文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如何让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人相信轴心时代的传统目前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无人怀疑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所探讨的有关生命力问题;然而对于儒家传统生命力的问题,大家却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儒学的生命力还在,干春松教授在《儒学史的叙述与建构反思》一文中表示,从如今儒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儒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术领域,儒学的价值取向却并没有消失,以历史的眼光来梳理其发展史是必然要求。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必须对儒学斩草除根,方晓珍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中认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失败的政治变革都能在文化和文化哲学中寻找到失败和遭遇挫折的原因。列文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但是未必有实用性的价值,没有发挥很强的生命力,在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并没有起到积极意义。杜维明对列文森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理解儒家传统必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把儒学看作一种“封建意识形态”,另一个层面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杜维明将列文森的观点称为“矮人政策”,批判列文森并没有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反而丑化儒家传统文化。对此,杜维明强调,现代社会需要儒学并不是因为民族感情,而是因为儒学对当前的现代化社会具有现实价值。

这种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首先,理论上的价值体现在儒家式人文主义的当代价值上。《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一书指出,儒学想要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就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解构和认同危机的角度上,发掘和深化儒家传统“安身立命”的精神。不难看出,杜维明对于儒学现代价值的解释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另外,实践的价值就是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通过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为儒学的现代化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证实了儒学的生命力还在。杜维明把文化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看做并列关系,并认为文化既渗透于政治和经济当中,又凌驾于政治和经济之上。

这种价值实现的条件是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作出适当回应,建立起全球性的合作对话,并证实儒家思想确实在当今社会具有正面作用,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宣传和发扬儒学,有足够的信心将儒学传承下去,进而走向世界。杜维明对于西方的文化挑战从科学层面、超越层面、社会政治层面、深度心理学层面进行了回应,认为对儒学的多元文化对话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建设和健全一种对话体制。 陈学璞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表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文化,构建自身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想儒学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就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积极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先进、有益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让儒家传统积极参与全球文明的对话,在全球化背景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现代社会问题解决

为了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换以发现其现代价值,必须以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为指向,让儒学在解决现代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另外,现代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很难归属于单一学科。因此,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才能最大可能地让儒学焕发新生。“儒学第三期”的研究方法就是如此。

(一)现代社会问题的儒家反思

启蒙思想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作用。池田大作和杜维明共同发表的《对话的文明——谈和平的希望哲学》中写道:我们都是启蒙思想下的产物,我们都从启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也不能忽略启蒙思想未曾发生的负面影响。杜维明认为,这种建构在文明对话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启蒙反思不仅继承了前面两代新儒家的思想,同时也是从儒学的角度对西方和启蒙思想的反思,用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考察西方和启蒙思想。杜维明以启蒙思想带来的社会危机为切入点,提出超越启蒙思想的多元化价值观,表明了振兴儒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儒家思想不如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办法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因此进行了广泛的“批儒反孔”。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摸索,中国也逐渐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反思,儒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代青年认识到应该努力学习传统文化,面对外来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使得儒学在当今社会,乃至全世界复兴的可能性更大了。

杜维明一直主张儒学的新发展应该在全球文明对话的大背景下进行,儒学第二期发展的又一重要脉络是儒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儒学与佛教相互交流、借鉴,推动了儒学第二期的发展进程。胡洪志在《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中指出,绝对二分语境下,因启蒙心态所塑造的西方文明的强大,使得人类文明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和迫切。近年来,文明对话的提出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化的主要内涵。儒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就必须基于全球化背景来实现,只有这样,儒学才能在批判性的文明对话中得以进步和发展。

(二)学科融合研究的儒学发展

从现在学科设置来看,儒家传统可以用文、史、哲等多种学科进行解释,不只局限于意识层面,而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有极强的社会现实关照。在一般的哲学解读中,儒家传统常常被认为是隶属于一定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层面,忽略了背后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在学科如此细化的背景之下,儒家传统要想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每个学科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儒家思想。通过建立成熟、开放和多元的制度环境,组建基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团队,在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中重新定义儒家思想,最终促进儒家思想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因此,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交流和融合是迫切而必要的。这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更是发展儒学的需要。二者有机结合的较好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内核就是用儒家思想解读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谢晓东在《论社会儒学的三重向度——兼与杜维明对话》中提出,社会儒学有极大的包容性,贯穿了古今中外在社会建设和发展各方面的种构想,包括合理的、科学的和空想的,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设想、乌托邦框架和儒学的大同理想。

儒家思想在實现社会安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些观念在解决如今的社会难题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某些契合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的有效沟通与互动。杜维明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思想是并行与超越的统一。所谓并行,即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有内在一致的部分,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这种内在一致也产生了超越的基础,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对儒家传统思想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述。具体体现在: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推动中华文化为现实社会服务,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以落实理论和文化自信,把握“双创”原则以提供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两者的融合性,也要注意两者的包容性,吸收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正如宋明理学是在佛教和儒学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不例外。

在《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中,杜维明认为,儒学必须勇敢地应对各种不同文化思想对自身的挑战,能够对不同的“轴心文明”采用宽容的态度,只有勇于面对这些与自身不同的思想、文明的挑战,儒学才能在当今社会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一方面,面对多种文化、多种矛盾冲突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儒家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充分汲取西方文化中自由、民主、平等等积极的思想,在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儒学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儒家思想并不是用简单的儒家观念去解释现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在提炼儒学价值观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方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三、主体培养:大众与精英并重

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单独存在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受到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影响,其他类型的文化也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进程中,精英与大众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于同一矛盾体当中——精英对大众有一定的领导作用,精英也离不开大众。

(一)重视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的存在和发展必定有其社会基础,当社会基础还未出现时,思想是很难产生的;而当这一社会基础发生变化时,这一思想是难以存在和发展的。儒学也是如此,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是构建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方法论基础,以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为基准。因此,实现传统儒学第三期的创造性转化,是弘扬儒学时代价值的必经之路。

从原始儒学到当代儒学,可以说儒学的发展道路迂回曲折。五四运动之后,儒家已经变成了“另类”,唐君毅先生以“花果飘零”来比喻当时儒学的社会状况,既生动又充满了无奈。在儒学“花果飘零“的背景下,怎么实现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儒学走向世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儒学的当代社会基础。从侧面来看,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群众存在着共情,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与地方文化相互交流,形成既有各地特征,又有民意共识的儒家文化。这也为儒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以民间学者的研究来丰富儒学的精神核心。杜维明认为,可以通过创建儒教来创新儒学新发展,但要认清儒教只是一种传播途径,其核心教义还是儒学的终极关怀,目的是在儒学文化圈建立儒学的信仰国度。

(二)培养儒学知识分子

随着当今儒学的不断发展,培养一个认可儒学的知识分子群体至关重要。根据杜维明的观点,儒学具有兼容并包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存在的认识和心理问题,都能在儒教中得以体现和予以回答。因此,可以通过不同宗教和儒学的交流和融通,最终凝聚成儒学知识分子群体。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的发展离不开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能否形成一个具有儒学背景的知识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儒家伦理是判定知识分子的重要标尺,如果没有贯彻落实儒家伦理,就不能够成为这个群体里的一份子。

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转化是杜维明第三期儒学的理论基础,而儒学知识分子则是理论的支撑和载体。知识分子遍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可以是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是企业家、政治家,这些知识分子虽然不是专业的儒者,但他们认同儒家传统,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文化感受,所以,他们也是儒学知识群体里的重要一员。

结语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提供了一个儒学发展的全球化和文明化视角,在全球视角下考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提出,要立足于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儒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发展。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实践路径来看,我们必须通过问题指向、研究方法、主题培养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可以说,儒学第三期发展正是在这三大实践路径的作用下,把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思想有效联结起来的结果。尽管这些途径在儒学第三期发展中得到了有效利用,但也不能忽视实现路径时产生的问题和挑战。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我们在运用这些途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时代性,与时俱进地服务于儒学第三期发展;另一方面,在面临挑战时,必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儒学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来思考。

[责任编辑:刘  霞]

[作者简介] 程新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茶道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Why Learn Chinese?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