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风险治理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多次强调要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市场、社会、网络等不同领域的治理能力,以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当前,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和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更要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执行力,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化解风险的重要功能。
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建立健全风险治理机制
防疫抗病、救死扶伤,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时刻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涉及经济、意识形态、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生态、资源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对传统风险治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因此,既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线,有效应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又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更为重要的是,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因而,要建立健全与当前风险治理相匹配的新机制,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就必须开展一场触及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结构、治理行动、治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基于此,提高风险治理效能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发挥党和国家在治理中的权威性和引领性,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高治理体系的运行效率等举措,激发整体治理效能。
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启示我们,风险治理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的思想,采用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与治理风险相结合,全面提升风险治理能力。这同时要求我国树立风险治理效能的理念,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强调制度对社会治理主体行动的刚性约束功能,调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行动的平衡。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社会交往日益形成融入即时性、互动性的合作秩序。因此,建立健全风险治理机制需要从共同体的视角认识、理解、包容,引导社会和个人,构建国家与社会的有效互动机制,将社会治理制度落实到风险治理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合作化上来,具体包括完善风险治理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机构体系、监管体系、资源要素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专业队伍体系等。换言之,要建构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合作秩序,促成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合作行动,生成开放互动的合作体系,形成自主自觉的合作治理。
二、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权责链条,应对风险治理面临的挑战
我们的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面对高度不确定与高度复杂的世界,风险治理日益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常规性职能。为更好地应对当前风险治理的挑战,我们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基于“人人有责”,构建社会合作秩序,解决“社会治理依靠谁”的问题。现代风险治理既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防护能力,更要强调主体自觉性与自为性,形成合作意识、合作行动、合作秩序,从而逐步走向合作的社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中国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因而风险治理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我国党政军群企事业机关单位奋力参与,既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也有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还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更有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坚守一线,以及广大群众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积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在这场战“疫”中,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党和国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树立健康意识,形成人人有责的合作治理,以应对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二是基于“人人尽责”,提高风险治理能力,解决“社会治理怎么办”的问题。针对面临的风险,既要不断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又要协调使用多种手段,大力培育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更好地体现治理方法的人民性。因此,抵御重大风险,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协同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动态性思维与发展性思维,预判风险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治理系统的脆弱性。一方面要注重社會包容性、社会连接性和社会能动性的建设,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培育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应对风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每个人都秉持“中国有我”的责任感参与风险治理,提高各领域风险治理的能力。这既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人民群众遭受风险威胁时的快速应对水平,又要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志愿失灵”“市场失灵”、应急处置中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冲突、资源配置中基本公共设施短缺、地方政府应急决策与科学价值如何协同的问题,还要处理好专业化应用操作、生态链、食物链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其他风险。
三是基于“人人享有”,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为了谁”的问题。“人人享有”强调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彰显治理成果的人民性。在后疫情时代,要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机制、风险响应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供应;扎实推动“稳就业”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确保人民基本生活。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化大众”与“大众化”,夯实“六稳”基础,守住“六保”底线,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我有中国”的自豪感,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的贡献力与执行力。
三、推进风险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在某种意义上,社会治理制度的水平决定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水平,社会治理制度的贡献力和执行力决定了风险治理效能。因而我们要在抵御风险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采取合作行动提高风险治理效能。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突出党建的引领功能,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制度的合作与执行,为风险治理培育基础性的参与环境,打造“善治”样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层层压实责任,狠抓整改落实,强化风险防控,形成合作应对风险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合作的社会和道德的制度,促进合作意识成为一种信仰与社会共识,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不断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风险治理新模式。当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我们要直面矛盾和风险挑战,正确引导舆论,做好心理干预与疏导,补齐风险治理短板,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联动机制,推进风险治理领域的创新。健全党委、政府、社会协同机制,强化党组织在风险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构建社会共治同心圆,增强风险应对的凝聚力;发挥法治保障功能,规范风险治理秩序,增强风险应对的定力;促进德治抓源治本,激活风险治理的内生力量;以自治激发活力,形成“大事一起干、风险一起扛”的源动力;运用“大物移云”和人工智能增强智治动能,解决风险治理中资源配置碎片化和整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三是从治理结构、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入手,促进风险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在风险挑战面前,各级党组织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这既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促进信息公开、畅通监管渠道、确保应急物资供应,又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扁平化管理,实现力量和资源下沉,形成治理体系内部的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提高协同治理效率。坚持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底线思维,实施公共安全战略,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权威监管体系,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严守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要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风险治理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完善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健全责任担当和监管、追责机制,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使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风险治理效能。
执笔人:刘琼莲(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