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雯 林立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基层乡村都尝试通过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观光等应用,使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心灵故乡”。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本文选取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作为研究样本,对北庄镇规划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对其乡村景观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应用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以后的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理念;乡村景观;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2-00-04
1 对生态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解
1.1 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兼具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美学等多重价值,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1]。对比来看,乡村景观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以农业为主的景观环境综合体[2],包括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三大要素[3]。乡村景观是在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部分,因此具有不稳定性和被动性[4]。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前,乡村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研究者主要从规模、形态、位置、用地组织等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自1994年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中将景观生态作为指标,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5]。至21世纪初期,景观生态学逐步活跃起来,采用功能分类的方法将乡村景观规划分成结构导向型和功能导向型[1],随着我国对乡村景观的应用不断丰富,乡村生态研究逐渐深入。
1.2 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景观研究开始注重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阐述,并将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曹家翔等认为乡村的生态与生产、生活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与社会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乡村景观建设才能实现高水平、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6]。杨乐则认为生态景观建设将生态环境和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调整和构建空间结构,强化原有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自我修复的效率。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在于设计出与土地相和谐的方案,形成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7]。
2 生态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研究
2.1 整体规划中需要合理构建系统布局
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是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融合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过渡功能,呈现“无明显界限和连续性等特点”[8]。因此基于系统分析的乡村景观设计,要充分尊重所在地的自然情况,因地制宜、精耕细化;按照该生态系统特定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甄别涉及场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等情况,统筹兼顾、因势利导。乡村景观生态系统要有别于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仅简单套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难以把乡村问题解决好,还会加剧城市扩张,产生负面效应。
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个性,扎根在这样的土壤上,更要着力打磨个性化元素,通过设计手法表现出来。目前较为流行的乡村景观规划方式中,多采用传统技法、传统材料或乡土植物元素,不断增强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感,使自然归属自然。
2.2 阶段建设中需要践行绿色发展观念
生态景观规划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应呈现出不同的景观风貌,挖掘出不同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客观上要将生态理念运用到阶段建设的始终,尊重当时当地的自然、人文、社會资源。从长期角度来说,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演替更新,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结构;从瞬时角度来说,当前气候条件变化无常,灾害的破坏力日益增加,乡村景观设计要通过人为设计,结合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营造出具有多层次系统的弹性景观,支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运转。当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受到外部因素破坏时,保证整体系统依然可正常发挥其生态效益。
在生态景观从规划到施工的落实中,要兼顾生态保护和维护管理,合理分配任务,制定相应策略,提早介入场地,探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乡村景观具有可持续性、设施环保可循环。
2.3 理念应用中需要融入人为参与意识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生活不能悖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和社会的发展应与自然相适应、协调。这种观念传承至今,其精神内核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依据和精神本源。
在生态理念下开展景观规划实践,不能忽视人的存在,要充分重视人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活动能力,尊重人对整体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保持系统稳定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村民也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参与者甚至是设计者。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前期沟通、合理引导,使村民认识到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观设计将改善人居环境,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乡村景观规划通过与战略规划、管理利用、政策制定的相互配合,利用产业转型,为村民提供就业增收的机会,打造生态环境友好的生活生产方式。
3 对生态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对象概况
北庄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面积84.25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中部为河川谷地,森林覆盖率80.88%,林木覆盖率83.84%。镇域属清水河及大黄岩河流域,湿地面积53公顷。北庄镇地处北京西北生态涵养区,三面环山,是北京城市景观与燕山山脉自然景观过渡的浅山区,北京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同时位于密云水库的三级保护区内,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北庄镇以“绿意空间、清水北庄”为形象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新业态。
3.2 主要特点分析
3.2.1 坚持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成的统一
乡村景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北庄镇将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涵养区作为功能定位,严格控制北庄镇的开发区域和开发强度。
坚持把保水护水作为乡村景观规划的前提。北庄镇作为首都水源地之一,镇内景观规划以保护水源、提升水质为前提。建立滨水保护带作为生态缓冲,保持低开发、低参与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系统的自净能力,为清水河水源地景观优化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日常通过高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精细化网络化管理,加强流域监管,减少人为干预,防止违规排放,促进对清水河水资源的长效开发。
坚持以北方元素打造乡村景观的特色。在将废弃农场和闲置农宅改造为生态农庄以及精品民宿的过程中,保留北庄村传统民宅特色,综合运用乡土元素和特色材料,以石灰岩毛石砌筑,内部是传统的木梁架构,利用现状地形,将建筑、山景、田园风光、乡村生活有机融合。积极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升生态效益,延续乡村场所精神,保留了原有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坚持以生态农业提升乡村景观配套的品质。在稳定农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根据地形和土壤现状进行土地开发复垦。使用绿色肥料,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保持河流廊道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2.2 坚持阶段建设与绿色发展的统一
北庄镇在区域规划中,对清水河湿地进行了系统设计,使其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具有瞬时削减进入水库洪峰流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洪价值。
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制定合理的开发制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原则,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北庄镇分3个阶段持续进行升级改造,体现了生态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一阶段:2012—2015年,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补充性恢复,对湿地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使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原始的自然状态;第二阶段:2016—2019年,利用镇内产业转型的契机,对湿地进行低影响开发,对河道两岸开展绿化美化、生态护岸等综合生态治理,建设了清水栈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打造全季全域旅游体系,将湿地景观作为旅游体系的生态带。北庄镇激活了河流湿地空间,带动了沿岸村落产业发展,实现了乡村景观的优化与升级。
长期以来,北庄镇通过修复湿地生态,使湿地周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物种显著增加,成为野鸭、白鹭、天鹅等70多种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湿地植物以芦苇为主,混植荻、镳草等繁殖力和生命力强的水生植物,植物群落结构更趋完整,乔木灌木丰盈,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形成独特的乡村生态景观。
3.2.3 坚持理念应用与人为参与的统一
北庄镇坚持生态理念与人为参与相结合,使景观设计既具备自然性,又具备社会性和文化性,充分掌握了乡村景观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的真实需求。
注重村民、游客等不同参与主体对乡村景观的意见。在乡村生活中,农事活动融入了田园风光的元素,在其影响下,农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转变成了景观模式。绿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农村景观在乡村生产性规划下与休闲、观光等产业相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在景观规划前期,北庄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围绕设计方案的实施方式展开有效讨论,同时对村民意见建议进行二次反馈,努力达成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同时,北庄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信息调查,挖掘游客的兴趣点、与现有自然资源的耦合程度以及现有乡村景观空间的使用情况等,不断完善现有景观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进行更新设计。
加强岗位、产业等不同参与方式与乡村景观设计的体验互动。北庄镇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主动清退全部水产养殖场,在水污染源头进行管控,设立公益岗位,解决清退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引导村民转变生活方式,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北庄镇还引入蜗牛小镇等文旅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农业观光,打造“全季全域”旅游体系,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生产方式转变。
加强对绿色、低碳能源的使用,满足对乡村景观应用的生态需求。北庄镇着眼于系统性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煤改电”政策实施落地,实施减煤换煤政策,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降低了碳排放量以及以黑炭为主的空气污染物,2019年PM2.5平均值为29,显著提升了空气质量,稳定的自然环境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天然场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正蓬勃发展,广大基层农村都在谋求通过乡村景观等途径不断提升乡村宜居指标。针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还要不断创新理念,坚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风和城市化设计倾向,持续完善乡村景观和乡土风貌塑造,使之具有功能、文化和审美的综合特点。
参考文献:
[1] 葛韵宇,李方正.基于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识别的北京市乡村景观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1):25-30.
[2] 劉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3] 林箐.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风景园林,2016(08):27-37.
[4] 刘滨谊,汪洁琼.基于生态分析的区域景观规划——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风景园林,2007(01):82-87.
[5] 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3):105-108.
[6] 曹家翔,张一奇.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郎溪十字镇新和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9(21):19-22+26.
[7] 杨乐.乡村生态景观的设计与建设——评《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2):118.
[8] 刘滨谊,汪洁琼.基于生态分析的区域景观规划——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风景园林,2007(01):82-87.
作者简介:刘博雯(199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林立(1980—),男,福建上杭人,研究生,管理学博士,北庄镇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通讯作者:赵岩(1976—),女,山东泰安人,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