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琴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失眠,又称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睡眠持续困难或早醒及睡眠质量差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疾病[1]。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等,《黄帝内经》中提到失眠的总病机为阳不入阴、脏腑阴阳失衡[2]。失眠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患病率估计在10%左右[3]。有研究显示睡眠障碍会引发紧张焦虑、代谢失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风险增加有关[4-5],对健康危害极大。
选取2019 年8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30 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18 例,平均(52.36±8.07)岁,平均病程6.43±3.12 个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第3版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失眠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7]中不寐的诊断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70 岁;试验期前3 月未服药者;病人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多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患者;镇静剂依赖者;妊娠期妇女;3 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依从性差者。
取穴[9]:心、肾、交感、神门、皮质下。操作方 法:患者取坐位,用碘伏常规消毒患者一侧耳廓,用一次性灭菌揿针(日本清铃牌,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62271259,规格:0.2×0.6mm)刺入以上穴位后,贴压粘牢,留置期间指导患者每天按压3 次,每次约1min,以患者耐受为度。左右耳交替取穴,耳朵每隔3d 轮换1 次,2 次作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1d,治疗共需4 个疗程[10]。
3.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11]
PSQI 主要评价睡眠质量,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7 个方面,每个因子由几项问题计总分,所有因子总和21 分。睡眠质量与分数成反比。由于纳入标砖排除了催眠类药物使用,故“催眠药物”一项未进行评分。
3.1.2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12]
ISI 主要评价失眠严重程度,共包括7 个评分项目,最高分为28 分,患者的失眠程度与评分成反比。
疗效评定按照卫生部1993 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3]并结合PSQI 减分率来评判,临床上痊愈标准:PSQI 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4%;有效:减分率25~49%;无效:减分率<25%。
统计软件选择SPSS 21.0 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临床疗效
临床治疗30 例患者中,痊愈2 例,显效16 例,有效19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2.42%。
3.4.2 治疗前后PSQI 评分情况(见表1)。
3.4.3 治疗前后ISI 评分情况(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PSQI 评分情况分
表1 治疗前后PSQI 评分情况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项目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日间功能障碍 总分治疗前 2.43±0.51 2.38±0.81 2.54±0.49 2.74±0.79 1.58±0.63 2.26±0.47 13.93±3.24治疗后 1.84±0.55* 1.29±0.88 1.26±0.31 1.45±0.58* 0.82±0.49 0.91±0.26* 7.57±2.97*
表2 治疗前后ISI 评分情况分
表2 治疗前后ISI 评分情况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ISI 评分治疗前 18.14±2.87治疗后 11.49±2.16*
如今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患者也越来越多,而且更趋于年轻化,患病率不断增加,程度严重者可彻夜不眠,对人们的生活及身体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临床上常用抗焦虑抑郁药及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并且远期疗效欠佳[14]。如今寻找一种健康绿色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大势所趋。
耳穴揿针治疗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揿针属于皮内针疗法,将针具固定在穴位并埋置一段时间,通过持续刺激腧穴来达到调和阴阳脏腑的作用[15-16]。
《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17]。耳穴治疗可以疏通聚集的经脉,从而使脏腑调和,达到治病的作用。通过刺激心、肾、神门等穴位可使神明有所主,元神得安,交感、皮质下又具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等功效[18],对于因阳不入阴、脏腑失衡导致的失眠疗效甚佳。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耳穴揿针治疗失眠患者疗效确切,尤其是针对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以及日间功能状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安全方便,临床上应该多加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