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张丽
(安康市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陕西 安康)
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临床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 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偏瘫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就尤为关键,不仅能够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而且能够降低其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减轻临床症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本文通过统计方法对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中药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其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进一步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知网(Cnki)2009-2019 年脑卒中偏瘫的相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
1.1.1 纳入标准
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偏瘫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有明确并且完整的中药处方;论述真实可靠;文献属于临床对照试验及临床观察。
1.1.2 排除标准
非临床报道研究;文献中未提供完整的处方组成;中成药胶囊或片剂研究;同一研究多次发表的文章仅取其中1 篇具有完整的组方,其余的不计入研究。
1.2.1 文献检索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库,以“脑卒中”、“偏瘫”或“中药”为关键词,检索年限为2009-2019 年。
1.2.2 中药名称规范化方法
对文献中采用不同名称的同一中药,均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学》(第3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为标准。
1.2.3 统计方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工作表,将收集到的处方中的药物依次录入,并按照分类、性味、归经将药物进行归纳统计,利用Excel 工作表计算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
从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出有关文献后进行相关阅读,最终92 首方剂符合参照标准入选。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第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各论中的分类原则,所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用来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中药共计17 类138 味,总用药频次973 次。在本次统计中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占32.48%,其次为祛风湿药占22.61%,补虚药占16.03%;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红花(6.27%)、川芎(5.14%)、当归(4.73%)。见表1。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是温(36.23%)、平(25.36%)、寒(13.04%),辛(52.90%)、苦(46.38%)、甘(39.13%),肝经(65.94%)、脾经(40.58%)、肾经(34.78%)。见表2、3。
脑卒中偏瘫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张仲景认为中风病因为“脉络空虚”;巢元方主张本病的根本为脾胃虚弱;孙思邈则认为其多由火热内扰,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王清任认为气虚血瘀为中风病的病机;现代医家石学敏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神窍不通,其病位在脑府;国医大师张学文将因虚致瘀、脉络瘀滞、瘀血归结中风发病的根本原因[2]。综合各家言论并结合现代观念,五志过极,心火偏亢,气血上涌可发为本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运失键,脾土亏虚,痰湿乃生,可致病发;暴怒血蕴于上或痰湿阻滞气机,气血瘀滞亦可发病,后期则五脏亏虚,阴阳失调,故本病临床上多有“气、痰、火、瘀、虚”互结之特性。
本次统计中,药物种类前三位分别为活血化瘀药、祛湿药、补虚药。《丹溪心法》曰“半身不遂,在左属死血、瘀血”;《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提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以一气虚血瘀之症。”综上,皆指出中风偏瘫与气血是否通畅关系密切,正气不足,经络不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活血化瘀,祛邪扶正是中风偏瘫的重要治则。汤凯等[3]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组方治疗50 例脑卒中偏瘫4 周后,与常规西医治疗药物治疗50 例对照,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 组疗效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孔红涛[4]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2 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 例,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中药和药物使用频率(%)(频率为1 的未写入表格)
续表1
表2 治疗脑卒中偏瘫药物的性、味情况
表3 治疗脑卒中偏瘫药物的归经情况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10 位的有红花、川芎、当归、桂枝、伸筋草、鸡血藤、地龙、桃仁、川牛膝、黄芪。红花味辛性温,功擅活血散瘀,通经止痛。现代药理研究[5]红花注射液可通过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阻止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促进血栓溶解,且能够有效防治脑缺血组织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有利于建立缺血区侧支循环,促进梗死区功能恢复及血氧供应,同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流灌注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杨迎民[6]运用红花熏洗液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165 例,康复效果显著。川芎味辛性温,善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药性论》中:“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现代药理研究[7]川芎含有川芎嗪等多种生物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本草正》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桂枝辛散温通,有温经散寒之功,《药品化义》云:“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长沙药解》曰:“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伸筋草性温,味辛微苦,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8]伸筋草主要含有生物碱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鸡血藤苦泄温通甘补,苦而不燥,温而不烈,性质缓和,能“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7]。现代药理研究[9]鸡血藤中主要含黄酮类、酚酸类、甾醇类、三萜类、木脂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抑癌、抗病毒、抗氧化、双向调节酪氨酸酶、保肝及镇静催眠等作用。徐爱钰[10]等通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观察鸡血藤总黄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障碍、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证实鸡血藤总黄酮能够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致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减少缺血区面积,同时能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大鼠脑水肿,抑制缺血致脑组织SOD、GSH-Px 活性的降低和MDA 水平的升高。李才堂[11]等采用二磷酸腺苷、胶原和凝血酶作诱导剂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来研究鸡血藤总黄酮对实验性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结论证实鸡血藤总黄酮各剂量均能抑制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重量。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性善走窜,长于通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12]地龙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氨基酸类、核苷类、二肽类、蛋白质类等化合物,其含有的活性蛋白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血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瘤、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且副作用较少,是比较理想的血液系统类药物。赖光强等[13]通过研究发现,地龙胶囊可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程度。李青[14]等通过大鼠灌胃地龙水提取物14 天后经大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观察地龙水提取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诱导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龙水提取液能有效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大脑皮层水肿、充血,改善神经元的正常形态结构,并显著地降低大脑皮层损伤后的caspase-3 蛋白表达,降低神经元凋亡。桃仁苦泄破瘀,活血力强,《用药心法》曰:“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药品化义》云:“桃仁,味苦能泻血热……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有去瘀生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15]桃仁的主要成分有脂肪油类、苷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挥发油、甾体及其糖苷等,其提取物具有增加局部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营养及保护神经、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川牛膝性平,味甘微苦,功能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本草正义》曰:“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脉络,流利关节。”黄芪味甘微温,补气以生血,气血充足则经络得通。现代药理研究[16,17]黄芪具有改善微循环,对抗自由基,增强脑细胞抗缺氧能力,提高缺血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促进脑组织血液量的增加,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临床表现。杜韬[18]等收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8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常规治疗加黄芪通络汤联合眼针治疗。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流变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10 味药是本次统计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性味上多是温平,辛甘为主,功效上基本归于活血化瘀、通利经络的范畴,这和脑卒中偏瘫的病机是契合的,临床上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常用药和要药。
脑卒中偏瘫的中医临床证治有其独特的规律,本研究将其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做出统计,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学依据。但是,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始终都不可忽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随证治之,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并且本研究收集到的样本量较小,分析方法较简单,仅说明了中医治疗脑卒中偏瘫药物使用的频率高低,并未具体研究各组方中君、臣、佐、使药物之间的联系,希望今后能通过其他统计方法,更加深入研究的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