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

2020-06-12 07:52黄原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1期
关键词:预防性妇科血栓

黄原娟

(潜江市中医院 妇产科,湖北 潜江)

0 引言

随着现代女性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妇科肿瘤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手术是妇科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能够有效切除病灶。但是该方法作为有创治疗方法,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1]。深静脉血栓是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为6~40%。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手术并发症,若栓塞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2]。因此需要重视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文章主要针对预防性护理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100 例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随机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 例患者的年龄为21~72 岁,平均为(51.4±10.1)岁,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22 例。对照组50 例患者的年龄为22~75 岁,平均为(50.8±9.8)岁,其中良性肿瘤30 例,恶性肿瘤20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体位护理、病情观察、抗凝治疗以及锻炼指导等措施。

观察组则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为:①组成预防性护理小组:由1 名主任护师和1 名副主任护师担任管理者,选取5 名责任护士,负责患者临床症状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本次研究前小组成员均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学习,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有效的护理措施。②预防护理方案:以“深静脉血栓”、“妇科肿瘤手术”、“术后护理”等关键词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并筛选优质的文献,并集合过往案例分析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并对护理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护理措施的针对性。③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术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采取多种预防性干预措施,包括预防性抗凝治疗、穿戴弹力袜以及早期下床活动等。药物抗凝治疗主要是在术后12h 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例如术中大出血、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后出现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预防措施,待出血风险降低之后可以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性治疗。在卧床休息的时候,可以抬高下肢,加速下肢血液回流。同时可以穿戴弹力袜、足底静脉泵以及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达到物理预防的效果。根据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能够改善体循环状况;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此要叮嘱患者在不影响伤口的情况下可以下床小幅度活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差异采用值检验,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FIB 以及PT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

3 讨论

近些年来,妇科肿瘤的临床发生率不断提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手术是妇科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能够切除病灶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但是手术切口以及术中操作可造成正常组织受损,引起多种应激反应,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3]。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异常凝聚引起的血管堵塞,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引发的疾病。该病是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引起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因此也引起了临床医学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医学认为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受损等因素[4]。妇科肿瘤手术患者由于术中出血导致体循环血量降低,加上术前肠道准备,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同时手术操作会导致盆腔血管受损,激活凝血机制,从而增加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5]。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降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预防性护理主要是基于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通过组建预防性护理小组,强调综合性干预措施,加强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在术后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结合早期下床活动以及物理预防措施,穿戴弹力袜以及足底静脉泵等设备,加速深静脉血液的流动速度,从而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通过预防性护理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凝血功能指标主要是评价患者的凝血机制状况,FIB 是反应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经济实惠的优势,常用于评估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PT 主要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机制,PT 缩短代表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容易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6]。本次观察组患者的FIB 以及PT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预防性护理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是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手术并发症,若栓塞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通过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从而降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预防性妇科血栓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