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高一新编历史教科书,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2020-06-11 00:35袁训利
天津教育·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家国教科书

袁训利

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中新课改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方向。2019年8月,高一师生喜迎历史新教科书。新教科书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体例、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调整与创新。面对新理念、新教科书,如何落实好培养核心素养的新任务呢?

一、明辨教科书蕴含的素养设计,因势利导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五个: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新教科书正是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来编写的。

1.突出通史时序,重视地图研读,强化时空观念的培养。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体例取代了现行教科书的专题体例,并配置了大量地图。通史体例以时间序列为经,以地点区域为纬,事件丰富,情节细致,脉络清晰,有利于通过时空联想和因果推导理解历史,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时空要素是学习历史的本能需要,没有时空便无法形成学习对象的定位,也无法在纵横比较中认识历史。古代学者在研究历史时就形成了左图右史、图史结合的传统。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时序总结和地图研读。

时空观念的培养重在“尺度”的把握。不同大小的时空视域,会得到不同的图景,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要注重综合运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尺度。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一件大事,一位教师在讲述该事件时别出心裁,让学生分别介绍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等人物,场面非常生动。但是课后我问一个学生,“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国运有什么影响,他回答说:“这次内乱被郭子仪等大将平定了,唐朝转危为安。”从时空尺度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微观尺度,人物、情节历历在目,却不能有更高屋建瓴的認识。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安排学生绘制唐朝盛世、转折、藩镇割据、灭亡的时间轴,学生就会看到“安史之乱”的转折意义。如果安排学生研习“安史之乱”波及的主要地区,就会认识到,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2.强化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加强历史教学中的理论意识。

近期教学中,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问题:导致李约瑟先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蔑视实验工作”“闭关锁国的影响”“天朝上国的心态”等。只有极少数学生写出了“自然经济占主导”。探究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本身就是对历史现象的探究,有很强的相对性,这是需要用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的。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学生们都很熟悉,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历史问题的解决中。可见,日常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增强历史学习的能力。

新教科书在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教科书按照纵横两条线索呈现人类历史的演进趋势。从纵向来看,突出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个重要演进阶段,教科书旗帜鲜明地揭示了这一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不是每一个民族都会完整经历的,但五种形态从总体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中的基本序列。在目前的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各种新的历史视角,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这一经典观点的重视程度。新教科书在这方面的立意,我们要高度重视。从横向来看,描绘了世界各地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历史纵横发展的进程中,生产力是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是历史演进的本质内容,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都应“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对历史发展变化的阐释中,蕴含在对历史现象和趋势的评判中。

3.充分运用教科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立足常态教学,培养学科素养。

新教科书在正文之外创设了大量功能栏目,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栏目有单元导语、本课导入、学习聚焦、学思之窗、思考点、探究与拓展、图表资料、历史纵横以及史料阅读等。

“学思之窗”栏目根据教科书的需要提供一段史料并设置若干思考问题,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层,有利于概括、比较、分析等能力的提升。“思考点”栏目往往就教科书某些同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探究与拓展”栏目的第一部分是问题探究,主要回顾教科书重点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是开放式探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拓展思维的资料或者研究建议。“历史纵横”栏目主要纵向以时间为轴,或横向以地域为轴地关联与教科书史实或主题有关的历史内容,形成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从而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历史。“史料阅读”栏目提供重要历史文献,服务于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和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以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为例,教科书详细地介绍了宋朝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如果只梳理归纳这些措施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有知识的收获,没有更上位的能力素养的锤炼。如果与学生共同研习“史料阅读”,就可以将学习引向更加深入。

教科书的运用,对正文内容和学习栏目都要着力,两手抓,两手硬。这样就减少了书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教学既能够立足于常态,又达成了培养学科素养的核心目的。

二、开拓素养教学的新思路,高效教学

1.正本清源,抓住家国情怀这个根本。

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探究天然具有价值关怀、人文情怀、现实意识。换言之,历史课不是技能课,它能赋予学生的主要就是观念与精神气质。

这些观念与精神气质总结到一起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等。

情怀的本质是情感、立场、态度、价值观,情怀是历史学习中生发出的高级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的终极产物和高级追求,它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课的价值意义。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情怀和立意,把历史课的人文味道体现出来。只有注入了家国情怀的课才是有生气的课,才是具有素养导向的课,才是有效、高效的课。

2.明确方向,抓紧思维训练这个着力点。

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就是通过历史学习熏染出来的、带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品质。

历史学科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呢?以史为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论从史出,具有严谨的证据意识;批判反思,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怎么抓思维训练呢?

如,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在80多年中经历了两个共和国、两个帝国时期,直到第三共和国建立才以一票的优势确立了共和政体。对这段历史我们要学习什么呢?记住帝国和共和国的名称吗?记住各政体的起止时间吗?不是,我们要进行思考,进行思维训练。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法国共和之路呈现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如果经过概括、归纳等思维过程就会发现其特点:历时漫长,道路曲折,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徘徊。从时间、轨迹、政体等角度分析,这就是高级思维,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如果再提示学生根据唯物史观的学科方法,运用阶级分析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去分析原因,就不难发现,曲折的原因在于法国封建势力强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对于这个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同样是共和制,美国确立起来非常顺利,而法国则异常曲折。由此,学生们就领悟到政治的演变是与国情紧密相关的,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会各具特点。

(责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家国教科书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藏起来的教科书
谁咬得更厉害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