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纪丹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诉求,必然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高中历史课堂需要从传统的“背景- 经过-影响”的“知识传 递”教学转向“概念-体系-素养”的“知识建构”教学。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优先和主 体对象;知识体系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网络”,可引导学生按时空关系或逻辑联系进行构建;而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 根本,是贯穿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关 键 词 课堂转型;历史概念;知识体系;核心素养
倡导“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我国新时代教育 的最大诉求,这种诉求必然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从 “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为本”的“能动 学习”。[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 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学习的三大核心任务是使学 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 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 课堂需要从传统的“背景-经过-影响”的“知识传递” 教学转向“概念-体系-素养”的“知识建构”教学。
一、历史概念:历史课堂教学之基石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 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概念教学是高 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 的重要载体。[2]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 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所在,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知识”,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优先 对象和主体对象”。[3]近年来的高考也把历史概念作 为一个重要的考查目标,历史概念一直是高考选择题 考查的重点。女口:2019年全国m卷第27题考查古代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概念“租佃制”, 2018年全国II卷第25题和2017年全国m卷第26题 均考查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自耕 农经济”,2017年全国I卷第26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等。形成 科学、正确、完整的历史概念是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 务的基本保证,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 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要引导学生筛选历史概念。教师组织学生 阅读教材文本,明确本课应掌握和理解的主要历史概 念有:启蒙、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 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人非工具”等。 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一个的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 知识的“元素”。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筛选出若干 个相关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形成相关的历史知识系 列,既明晰了学习重点,也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 铺垫。
其次要科学完整解读历史概念。每一个历史概 念都是由其“内涵”与“外延”构成,要科学、完整地解 读核心概念,务必厘清历史概念相关的内涵和外延, 这是历史概念教学的主体。
【教学片断一】概念解读:“社会契约”和“人民 主权”
教师 PPT 展示课本及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中 有关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主张 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问答如下问题:
问题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霍布斯、洛克、卢梭的 思想主张。
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三 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形成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分析、解读史料,运用表格这一可视化教学 途径,既理解了“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兩个容易 混淆的概念,又提升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知识体系:历史课堂教学之筋骨
通过学习,学生形成了历史概念,但这些历史概 念还仅仅是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是 碎片化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关 联,学生厘清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与结构,才能从 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如果说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 知识的“元素”,而我们把若干个相关的、有时空关系 或内在逻辑关系的历史概念(或历史史实),通过纵 向、横向及其立体网状的序列化,才能构成历史知识 的“网络体系”。教师在科学、准确的解读历史概念之 后,还要进一步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时空关系和逻辑 关系,把历史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整 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使学习变 得容易。
教师可以按时空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通过 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运用时间先后顺序和空间 主要因素,厘清并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的一 个重要课程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 式把时空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构建成知识体系。
【教学片断二】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概况
教师引导学生按“兴起”“高潮”“扩展”的时间次 序,用图示法构建知识体系(见图1):
也可以按逻辑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启蒙思想是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对旧制度的批判,更有对 新制度(“理性王国”)的设计。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 历史概念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启蒙思想家所提 出的这些思想主张,按其内在逻辑在整体上建构知识 体系。
【教学片断三】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
明确: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明确:专制王权、宗教神权、等级特权
明确:(1)绝对服从(霍布斯);(2)“人民主权” 卢梭)
明确:实行法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画 出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2):
通过系列问题串和思维导图,既明确了启蒙思想 家的核心思想主张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形成了较为完 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深化对启蒙运动本质的认识——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
三、学科素养:历史课堂教学之灵魂 课程标准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目的 在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 发展的人。”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 讲,学科及其教学并不是为学科而教,而要为素养而 教,要为学生素养服务。[4]高中历史课堂必须为素养 而教,为素养而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 育的根本,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 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 和“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支 撑,也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唯物史观为统领和指导,运用其立 场、观点和方法解读课堂教学所引用的相关史料,引 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形成全面、 辩证、客观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的基本观点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法国成 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等;运用“辩证观点”全面分析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推翻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是推动 17、18世纪欧洲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历史前进的必然。
【教学片断四】启蒙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指导思想、批判对 象和斗争方式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着手分析: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 级力量比較弱小,而借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来表达 自己的世界观,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得以 壮大,抛开宗教外衣直接与封建制度交战,不仅猛烈 批判旧制度,而且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 由此进一步学会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原理,理解政治、经济 与思想文化的内在关系,并用于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 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百家争鸣”“儒学独尊”“新 文化运动”等。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历史概念为基、知识体 系为体、核心素养为魂三位一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基本范式,是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转型的一种积极 尝试,对实现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成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 方美玲.历史概念的教学理解——以“新中国外交”为 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73-77.
[3] 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 育,2016(3):11-14.
[4] 肖川.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 法,2018(1):4-11.
[5] 曹小文. 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目标与追求
[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1):29-33.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