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抒写新时代少数民族新生活

2020-06-11 00:47刘丹力
声屏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

刘丹力

摘要:新时代的进程中,关于少数民族发展变迁的影像展现是不能“失语”的。文章探析了云南卫视紧跟时代足音,以习总书记金句引领,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唯美,短小凝练,赋予原创性并自觉地把影像的记录使命对准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和精神风貌变迁的践行。

关键词:微纪实  《好在了,我的家》 脱贫攻坚

纪实专题片《好在了,我的家》是云南广播电视台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进行的一次特别策划,该系列节目以每集12分钟为单元,小故事大主题,聚焦云南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在这四十年中的发展变化。节目在云南卫视首播和全媒体全网联动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宣部新闻阅评组专题点赞,先后获得《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评选的“全国党媒原创短视频”十佳称号、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全国创新创优节目。该节目原创性的经验值得探析。

立题手法:以总书记金句引领影像纪录少数民族社会变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给云南提出的三大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习总书记当时说“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卫视彻悟总书记的话语精髓与深切期望,以选择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作为切入点,以人物家庭变化的截面展开故事,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少数民族同胞共享繁荣发展,共享改革开放与脱贫攻坚战的进步成果,以此回应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主题先行,以立意讲政治。本片影像纪实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以习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要求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为标准,找准主旋律,既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又要能吸引受众的选题和切入点,形成传播“关键词”。“好在了”是云南各民族对“幸福美好”的统称,“好在了,我的家”突出的是家庭之变、村庄之变、民族之变、时代之变。节目在云南台“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中是一次有创新性的自选动作,突破了“改革开放40年”其他报道中的看城市、看工厂、看口岸等常规动作,也颠覆了以往宣传少数民族常以热闹歌舞服饰示人的传统做法,用“好在了”这个看变化的视角关注少数民族、关注边疆、关注农村。制片团队以好脚力、粘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扎实作风,走村串寨,实实在在地去看到、听到、拍到,最终让观众生动感受到少数民族对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春天的拥抱。

守正创新,以故事解读政策。时代性、典型性的立意要求电视人的目光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当下社会的前沿动向和根本矛盾。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纪实专题片也体现着发展变革中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记录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着重展现着社会进取中的人文精神。当下宣传少数民族乡村的重心,就是乡村振兴与奋斗幸福观。新时代我们要记录、讲述普通人奋斗的故事。《好在了,我的家》多期节目关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农村政策,节目通过平实的叙事手法让枯燥冷峻的政策解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温度。节目《下山》讲述了为世代居住在山腰上的托坪村怒族乡民“挪穷窝、移穷业、断穷根”而劝说大家搬到山下现代化安置点的故事;为做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组讲策略的从年轻一代入手,并聚焦产业配套,真正让搬下山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让民族同胞意识到“山没离开我,我也没离开山”,也侧面揭示了农村人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社会发展却留恋传统农村生活的乡愁情愫。

此外,每期节目加入了编者按似的“40年感言”,点睛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主题,节目结尾处的“新时代寄语”通过摘抄习总书记金句,找到了每期故事与新时代思想的完美契合与依托。例如,《丰收》选择了一个正在发展坚果种植新产业的德昂村落,通过讲述他们欢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故事,展现了今天产业帮扶给傣族村民带来的积极精神面貌,其结尾“新时代寄语”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句习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生动论述,让小故事回归大主题。

叙事风格:以平民情怀的观照视角诠释少数民族发展变迁

成功的叙事不是以说教口吻向受众灌输某种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春风化雨,将受众带入思索的境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在了,我的家》用全景纪实的形式对十五集进行平行蒙太奇剪辑,每集以平铺直叙讲故事、直抒胸臆诉感情的叙事维度采写一位人物或一个家庭为主线,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的普通村民,记录主人公的生活,以他们的情绪、认知、行动和观念变化、进步来折射反映出时代、政策、社会理念给予他们的改变与提升,使观众在真实而干净的镜头前分享少数民族新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这是一个民族群体、一组雕塑式人物时代生活画卷,虽无壮阔波澜,但润物无声。它们是当代少数民族家园在新时代下发展变迁的一个典型、一种缩影,这样的故事讲述彰显着少数民族话语权,呈现出少数民族“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的“這一个”。

《共生》是该片的第一个精彩看点,讲述了曾经刀耕火种的石梯村,在国家脱贫政策的引领下,少数民族村落农村经济转型,退耕还林,搞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建“观鸟”塘拉动当地村民收入的故事。习惯了打猎的景颇村民通过观鸟产业的结构调整悄然转变着自己的观念,成为了护鸟使者,与主人公小何一样的年轻人爱鸟、护鸟的“鸟导游们”用行动带头营造了景颇绿色生态村,鸟与人的幸福连在了一起,从猎鸟人到护鸟人,景颇族同胞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人与自然签下一份关于幸福的契约,建设美丽中国又迈出了一步”。

《转变》讲述了户撒乡的阿昌族许宝生为了脱贫致富,综合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猕猴桃果园的事,从古老的打刀匠人到如今的果农,阿昌族农业转变的背后是思想观念的转型,跟随着时代向前,让阿昌族收获了更多的甜蜜幸福;《山根》里的普米族和国诚几代人在木楞房居住,昔日种地放牧为生的他如今开起了农家乐,在国家支持创建民族特色旅游的背景下,放牧的农民变成了一位户外徒步的向导,环境的艰苦使普米族更懂得利用天时地利,民族的历史造就了他们积极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欢歌》中来自拉祜族寨子的“快乐拉祜”演艺公司以民族歌舞发展文化产业助推精准脱贫;《茶缘》里的傣族姑娘玉摆和法国小伙威廉因茶山滋养出跨国姻缘,讲述了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互通互联,茶树的种植改变了茶乡人的生活;《更生》呈现了不惧艰苦、自力更生的巴坡村独龙族木京龙一家在独龙江边种植草果,养殖蜜蜂,植羊肚菌,搞集体鸡场,办农家乐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致富而成为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与美丽家园守护者的故事。

《好在了,我的家》展现了十五个民族山乡真实的变化,党的政策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农村供给侧改革、边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等的建设风貌成果得以聚焦存像,向受众生动的描绘出了少数民族生活的本真质感与浓郁的时代气息,以此呼应了习总书记的话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本片影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跟上了时代脚步,也留住了初心,各民族在新时代发展变迁中找到了新的使命。

媒体传播: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视频全网推广阔流量

云南广播电视台在《好在了,我的家》全媒体全网发布之时,为远播东南亚和便于少数民族收看习惯,更让民族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将该节目译制为缅甸语,并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音视频,直接用景颇语、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傈僳语、拉祜语面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民族语传播,一时间“我们寨子上电视啦”成为热议,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各少数民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

通过全媒体分发、全网推送,该节目完成了在大屏小屏上的多维度传播,各个新媒体平台观众同步看到《好在了,我的家》多样化分发的微视频、微音频节目内容。首播时,新浪微博平台官微纪录片以单集超过100万的总播放量位居全国第二,总阅读点击量超过900万人次;“好在了,我的家”关键词百度搜索相关报道页面837万篇以上,全网点击1100万以上;“最美云南”全网点击1500万以上。同时,云南台新媒体中心制作“神奇民族在哪里”H5,运用动漫、互动答题等形式,将《好在了,我的家》15个民族短视频嵌入H5,让广大网民以互动游戏形式完成15部短视频的收看,该H5在节目全部播出完毕后和人民网进行共同推广。

结语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习总书记要求:“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少数民族新时代影像的承载必然是不能掉队的“这一幕”。微纪实专题系列片《好在了,我的家》正是以少数民族村落大发展状貌为指征,揭示培育民族乡村农业发展新动能来提升民族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蓝图,富于审美诗意般真切展现新时代扶贫与扶志的人文關怀的主题唱响,把故事讲得接地气、聚人心,是一部向少数民族美好新生活致敬的也是充满温情与慰藉的影片。

(作者单位: 云南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杨刚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作用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浅见
脱贫攻坚战中媒体的职责与使命
关于溆浦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