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摘 要: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山东省临朐县龙泉小学以课程为引领,完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育人课程体系,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进而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德育课程;一体化;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道:“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订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山东省临朐县龙泉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课程为引领,着力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健全德育工作体系
(一)成立德育工作组织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和以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小组。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调度、指导、检查等,德育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德育的各项具体工作。德育组织一直辐射到各处室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同时,聘请退休老教师、学校驻地派出所指导员等优秀社会人士,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二)健全德育工作制度
学校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德育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完善育人课程体系
完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育人课程体系,落实育人为本的基本制度。在校内,成立“广播站”,创立德育宣传栏;在校外,拓展德育阵地,如博物馆、烈士陵园、华艺雕塑、艺术城、文化湿地公园等。
二、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施
(一)德育课程育德
在建构德育课程时,应在明晰目标、力量统整、针对实际、追求实效上下功夫,精心地构建了德育的全新课程——“每月一事”校本德育课程,进一步拓宽了课程育人渠道。德育课程确定了十二个主题,即阅读(求知奋进主题)、扫地(劳动光荣主题)、唱歌(艺术欣赏主题)、玩球(健身锻炼主题)、微笑(礼仪训练主题)、日记(自省自悟主题)、演讲(自信成才主题)、守信(文明守信主题)、家书(感恩父母主题)、吃饭(勤俭节约主题)、走路(遵守规则主题)、捡纸(环境保护主题)。具体课程的开展由全校各年级主任、处室主任、骨干教师负责,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德育处督导,以及学生活动策划中心策划指导。全校整体联动,每月按年级有序地推进一个教育主题,课内与课外紧密融合,课程内容涉及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优化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及地方课程中的“礼仪、心理健康、环境、生命的科学”等内容与学校校本的德育内容,并精选这些教材中与礼仪、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分别在低年级、中高年级设立了每周1课时的礼仪、心理健康课,针对时代特点、学校要求及学生实际开发具有实效性的校本内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基本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规范;建设少先队队史文化墙,介绍少先队、红领巾的基本知识,手把手地教学生规范地系红领巾、行队礼……
有意识地将五年级学生确定为城乡交流的主体,每年给他们安排1~2次与农村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礼仪、风土人情研究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活动策划,写交流日志。学生漫步街头体验民俗民风,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针对六年级学生青春期身心发育的特点,我校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成功校友走进课堂,开设“成长讲坛”,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偶像观”“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做“有责任感”的毕业生;组织学生演讲,畅谈“童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引导学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上美好的祝福,赠送给母校图书馆。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引导教师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改善评价方式。开发出的“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模式以及时的“激励”与“提醒”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了适时性评价、全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优势,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的自省与自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科课程育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因而要注重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推动落实所有课程的德育要求。
(1)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尤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讲求渗透性。一是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诚信、乐群 、尊重、 欣赏、 理解、 关爱 、负责、合作、感恩、整洁”等优秀品格。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使其达到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和谐统一。
(2)开展三项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为此,学校有序、有效地开展了“课堂生活重建”“新型课堂秩序”“幸福学教课堂”三项课堂教学改革活动。“课堂生活重建”使学生回归真实自然的课堂,使其个性得到张扬,真情得以自然流露,理性、审美、道德三种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对“新型课堂秩序”的构建,根据低年级阶段、中年级阶段、高年级段的具体情况,师生共同制定了课堂学习规则,这一规则使学生知道了在课前、课中、课后应该如何去做,从而让课堂学习有章可循。比如,低年級的课堂秩序规则,一是听到上课铃响,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准备好学习用品,整齐摆放在课桌左上角;二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影响他人学习;三是课堂发言先举手,用普通话,且要声音响亮,在同学发言时,仔细倾听;四是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做到“三个一”;五是课堂练习遇到困难时,可向教师请教。建立学生的课堂生活新秩序,实现课堂生活的最佳限制和最大开放,实现学生在规则约束和自由学习之间的最佳平衡,保障了课堂的高效益,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幸福学教课堂”的打造,一是改变授课方式,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由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探讨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从打破常规改备课、删繁就简改作业、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等做起。三是在自主与合作上动脑筋,知道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时候让学生合作学习。四是在学习方法上深探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教师的授课方法都应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三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充分活动起来; 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充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放学生的“脑”,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做到三个“还给”,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自主。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标,应从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向上、会学习、爱学习的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