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河南曲剧剧目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2020-06-11 03:45王甜甜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多样化发展

王甜甜

摘要:河南曲剧作为河南第二大剧种,有着众多代表性剧目,但是从各个剧团的发展现状来看,却不尽如人意。随着戏剧改革与振兴戏剧的呼喊声愈发响亮,曲剧在这一时代环境中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困境,许多曲剧团濒临解散,少数活跃在大众视野的曲剧团也仅仅是勉强温饱。究其原因在于曲剧团无新剧目可练,年复一年地演老剧目导致剧团失去活力,因此笔者认为河南曲剧的剧目创作需要向多样化发展,本文针对于此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河南曲剧   剧目创作   多样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156-02

从发展时间来看,河南曲剧非常年轻,但凭借其极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独有特色的优秀剧目,促使其能够成为如今河南第二大剧种,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间,曲剧进入了发展黄金时代,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一度达到了与豫剧“分庭抗争”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本身的生存空间一再缩减,再加上曲剧在剧目创作创新方面与豫剧相比明显不足,鲜有优秀剧目出现。在这一发展形势之下,曲剧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更加严峻,要想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在把握好曲剧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剧目创作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表现题材予以拓宽,这才是对曲剧进行保护与艺术传承的最佳方式。

一、河南曲剧的诞生发展历程

河南曲剧在90多年前去掉高跷、正式登上舞台之后,便凭借其极具特色的唱腔、活力的表演形式以及大量贴近人们生活情感的优秀剧目,获得了迅速且蓬勃的发展。在曲剧诞生初期,大量剧目为民间小戏,如《蓝桥会》《观灯》《算卦》等等,主角多为小旦、小生、小丑,内容深深扎根于本土,所以河南曲剧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1]。最早期的河南曲剧剧目有着通俗易懂的特点,所演出的内容多为生活中的琐事,人物也为平民百姓,表达得也是老百姓淳朴的思想情感,比如夫妻和睦、孝顺老人、家庭和美等普通民众关注的社会美德,对忘恩负义、为富不仁等现象进行抨击,这些都是对普罗大众心声的直接表达,也正是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快速发展成为了河南第二大剧种。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各大剧种的剧目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河南曲剧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剧目创作也为曲剧增色不少,更多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反映的现代戏也进一步拉近了河南曲剧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充分体现出了曲剧细腻、抒情的音乐唱腔[2]。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门类不断增多且新兴媒体的全面发展,戏曲本身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极大挑战。纵观河南曲剧从80年代以来的发展来看,即便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但是相较于同属于河南本土的豫剧而言要逊色不少,最直接的表现便在于有一定成就的代表性演员与艺术家数量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剧目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荣获“梅花奖”与“文华奖”的曲剧演员仅有两位,远不及豫剧获奖人数。虽然近年来也有一大批创新剧目推出,但是相较于豫剧、京剧、川剧等剧种而言,带给我们的惊喜并不多。

从上述对河南曲剧的诞生发展历程分析来看,目前河南曲剧的发展面临困境很大原因在于剧目创作存在瓶颈,笔者认为要想对河南曲剧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则需要推动剧目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二、河南曲剧剧目创作多样化发展的策略

戏曲剧目作为表现一个剧种艺术风格、唱腔特色、表演特色等特点的载体,可谓是剧种的立足之本。因此,河南曲剧一定要重视对全新剧目的创作,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需要在对曲剧艺术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的同时,对本身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归纳,不断发扬曲剧的独特艺术个性[3]。如果一味的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一定会导致艺术的禁锢而不断落后于时代,自然会面临观众流失、无法生存的境地。而如果一味地求新求变而脱离了曲剧的艺术个性,也只能沦为迎合市场与观众的“小丑”,最终失去了曲剧的特色。所以,面对两者取舍的问题,在河南曲剧剧目创作多样化发展中需要谨慎三思,既要对经典剧目进行挖掘整理,也要进行全新剧目的创作。

(一)挖掘整理经典剧目

对于河南曲剧来讲,现有的曲剧团应当做好对传统经典剧目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自曲剧诞生以来90年间所有创作演出过的剧目,都应该去深入挖掘和研究。虽然基于内容层面来讲,一些剧目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是这些剧目放在曲剧发展历程中都属于重要文献,一定能够成为曲剧剧目创作研究所需要用到的宝贵资料。特别是立足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层面去审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曲剧剧目都曾为该剧种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可将许多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经过重编后再次摆上舞台,这样既能够吸引更多老的曲剧观众,也能对年轻一代的曲剧观众进行培养,这对于曲剧本身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需要深入各地去详细记录与保存老曲剧表演艺人身上的戏,因为有很多老戏只有部分老艺人出演過,而且他们可能只对自己扮演过的角色比较熟悉,所以要尽可能多找这些老艺人以及多做访问,通过他们的回忆将更多经典剧目整理出来,以免更多珍贵的曲剧剧目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纵观我国的戏曲发展史来看,许多如宋代杂剧等早期的戏曲艺术早已无从考究,现代人只能够凭借非常有限的文献资料去想象,而随着我们对戏曲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做好对经典戏曲表演艺术的保护工作。通过对传统经典曲剧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才能为全新剧目创作提供思考和精神内核,确保创作不会失去该剧种的特色。

(二)创作全新剧目

从目前河南曲剧的全新剧目创作现状来看,更多是现代戏形式。数据统计来看,现有的河南曲剧剧目数量总共为450种左右,其中现代戏在160种左右,比例达到1/3,而且这一比例在新剧目创作中更大。从新剧目的表现来看,不管是20世纪20年的经典剧目《李豁子离婚》,到抗日时期出现的抗战题材剧目以及建国初期的《游乡》等现代小戏,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创作出的《儿女传奇》等以及近些年创作的《阿Q与孔乙己》《惊蛰》等剧目,都能够看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状态,由此可见河南曲剧更加贴近生活且更擅长于现代戏,所以在曲剧的剧目创作多样化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4]。

纵观河南曲剧剧目创作者来看,有着众多现代戏优秀剧目作品的编剧陈涌泉值得特别关注,其代表作为《婚姻大事》《阿Q与孔乙己》等,在河南曲剧的新剧目创作中,则应当总结他的特点为后人创作提供思路。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凸显出河南曲剧的个性与河南地域文化特色。《婚姻大事》《阿Q与孔乙己》两部戏均是对小说的曲剧化改变,故事发生地在河南农村与浙江绍兴,经过改编之后整体人物性格与语言特色都完全河南话,巧妙地用到了河南方言、俗语、歇后语,赋予曲剧剧目作品更多河南乡土气息,对于河南的观众来讲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亲和力;第二,精准把握河南曲剧的审美特点,重点凸显该剧种风格特色。河南曲剧的审美风格在悲苦和喜剧并存,这些在陈涌泉的大量创作剧目中都有体现。其中《婚姻大事》表现的是农村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而《阿Q与孔乙己》当中的阿Q和孔乙己更是底层民众与文人的缩影,这些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农村中都能轻松找到典型,所以实际上这两个剧目关注的主题都较为沉重。《婚姻大事》和《阿Q与孔乙己》分别是轻喜劇与悲喜剧;第三,以人文关怀关注现实生活,提升河南曲剧的艺术品位。如上文所言,河南曲剧有着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与乡土气息,在河南及周边省份深受环境,但是也体现出了思想深度、艺术品位方面的不足。因此,在全新曲剧剧目创作中应当在保持通俗、大众、平民特点的同时,也要渗透启发民智及人文气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剧种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优秀剧目作为载体,更是诞生更多该剧种代表性演员的关键所在。对于曲剧而言,不管是从音乐表现力方面来看,还是基于艺术发展规律,推动剧目创作的多样化发展均为可行之道。笔者所言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剧目创作题材、风格、内容的多样,也意味着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以及创作全新剧目,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立足曲剧的传统与优势,基于本身丰富资源才能创作出更多富有价值性、影响力的优秀剧目,更有助于河南曲剧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当代河南曲剧剧目创作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2,(10):101.

[2]李小菊.“非遗”视野下地方剧种剧团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以河南曲剧为考察中心[J].东方艺术,2013,(S1):55-57.

[3]李焕霞.曲剧应在多样化的剧目创作中寻求发展[J].戏剧文学,2012,(05):114-118.

[4]武小松.浅谈河南曲剧的通俗性[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8):198.

猜你喜欢
多样化发展
区域发展篇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