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发展之路

2020-06-11 03:45林雅萍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统音乐

林雅萍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多种多样新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陷入困境,音乐工作者大胆创新,积极应对,“新民乐”应运而生。本文从社会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所处困境,明确大众对传统民乐新形式的需求,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进行思考,为未来民族器乐的发展找寻新出路。

关键词:民族器乐  传统音乐  “新民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09-0001-02

一、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所处困境

(一)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受“冷遇”——“曲高和寡”

1.学习与欣赏的比例偏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学生课外学习音乐已成较普遍现象,更多孩子及家长在音乐培训班中会选择美声、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相较而言,选择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人较少。“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国民族乐器多种多样,琵琶为例,其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群众基础。有不少琴童家长反映琵琶难,到底难在哪儿?大约能总结其三——难学、难弹、难欣赏。琵琶技法难,曲子难,导致学的人少,而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再拿二胡来说,没有谁不知道《二泉映月》的,但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听完全曲的?无“听”又哪谈得“赏”,这是大多数中国民族乐器都要面对的问题。

2.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传播不广泛

中国文化拥有数千年历史,民族器乐曲目丰厚,但大量曲目处于待开发状态。我国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展开历时30年的民间音乐采风整理工作,编成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10部[1]。抢救工作虽保存了大量资料,但其中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纸质载体上,并未化为真正的音乐。还有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且范围狭窄,数量少,定价昂贵,传统民乐作品传播不广泛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的积极性。

3.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的困难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发展工作一是抢救,二应鼓励广大作曲家多多创作传统音乐作品。然而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国内音乐学院的教学遵照的是西方作曲四大件,和声、配器、复调、曲式,训练出来的作曲家便是西方音乐的创作思维,而中国民族音乐本身的音乐创作理论体系并未成型,如何用中国音乐思维进行创作实属一大难题。此外,传统音乐的“曲高和寡”现象也是作曲家们需要反思、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作曲家要协同好作品情感与作品受众之间的关系,表达自身情感仅是音乐创作其中一方面,另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才更为重要。青年作曲家蔡东铧表示,作曲家的创作是一个很“自私”的事情,创作是表达作曲家本身对音乐的探索、理解与愿望,如果能将自身的动力转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创作就成功了。[2]

(二)快餐文化的冲击和备受影响的受众音乐需求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进入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选择也日趋多样,“快餐音乐”横空出世。高速经济社会人们心生浮躁,暂时就会有一部分人很难能坐下来长时间认真地品味那些思想更为深刻的经典作品,弃“品”奔“快”,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省时省力的东西,赶“时髦”。快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缓解、放松心情的功能,我们不能否认快餐音乐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却也不得不指出其中乱象,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该领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能供给人们进行即时的文化享受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如风靡一时的《甩葱歌》《小鸡哔哔》及其他流传甚广的抖音神曲。我们必须明确,音乐从业者的任务是为听众提供更多的具有民族特征、时代特征的作品,致力于营造一个能够引导人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环境,而不是向大众供给无用文化。

既然,快餐文化与传统音乐二者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利用快餐文化的特点为中国传统音乐作服务,根据时代特征,试着满足受众群体各种不同的音乐需求,提升艺术欣赏价值,以此来推广中国传统音乐。当然,创作者的动机必须是发自内心,而非一味迎合,违背音乐本身的意志,不能以“被动”的创作来换取“主动”的欣赏,创作者必须注重器乐作品创作与演绎的真正内涵,以“主动”赢得“主动”。如果当下的器乐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又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理解,那这就成功了。套用一句老话:没有不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人,只有还不了解她的人。要打破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困顿局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增加聆听和参与民族器乐的群众基数。中国传统民乐的“冷遇”不止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究其责任,更是源于我们推广的缺失。

二、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现在与未来

为推广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音乐工作者做了不少尝试,商业气息厚重的多元化社会下,音乐作品的受众不止要求作品要有极强的可听性、可看性还要有当下的时代气息。快餐文化的出现阻碍了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却也在某方面鞭策着传统民族器乐的进步,用流行元素包装“金石丝竹”就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模式,中国传统民乐打开新篇章。

以琵琶为例,大型武曲《十面埋伏》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的经典,几经衍变,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新作品。在发现的最早记载(华秋苹的《琵琶谱》)中,《十面埋伏》是结构为连缀与变化重复相结合的十三段大曲,以故事铺叙的手法展开,段落反复较多,在演奏中或显繁赘而冗长。而马久越的新民乐作品《新编十面埋伏》采用回旋曲式,其中加入柔板《霸王别姬》,展现了武曲文弹的演奏特点,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运用到打击声部中,以“眼板”取代“板眼”,不仅加强了乐曲篇幅结构的对比、节奏缓急的对比,更强调了楚军汉军气势的对比、情绪激昂与颓败的对比。以李廷松先生演奏的较为完整的古曲《十面埋伏》为例,一曲完毕需要将近12分钟,其他版本的演奏也都需要7至8分钟,而《新编十面埋伏》演奏时长仅为5分53秒,这正是马久越融合当前时代特征、音乐审美对古曲的改编。《十面埋伏》各种版本的衍变过程显现了琵琶音乐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传统民乐的缩影,“新民乐”时代正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今天。

(一)“新民乐”并非终点

“新民乐”是当代传统民族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站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巨人肩膀上,以现代音乐形式再现古典民族器乐作品的精神与内涵。虽然新民乐是与西方音乐风格、现代音乐风格等的融合,但其音乐核心仍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新民乐琵琶曲《新编十面埋伏》、二胡曲《杨柳青》等作品具有一定的亲民性,它们的出现使得更多领域的人关注中国传统乐器。不论此种创新手段完善与否,无疑都让我们听到更多、更鲜活的中华民族的声音,新民乐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展现了传统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势所必然。由于新的艺术形式下作品质量还没有达到“精”,“新民乐”或许并不是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传播的完美展开,但也绝不会是终点。

(二)破而后立,任重道远

凝固的艺术几乎无法存在,作品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对待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要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业界对于“新民乐”褒贬不一,可以说以“流行”来包装民乐并不是目前传统民族器乐唯一的发展办法,但“新民乐”是音乐工作者打破条框束缚,大胆创新的阶段性成果,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只有音乐从业者不断摸索,敢于打破禁锢,才能在众多可能中找寻出民乐最适合的发展方式。“破”传统音乐创作现有规则,不走老路,“立”传统音乐新形式,也不能过于激进,破而后立,方得新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新时代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民族音乐绝不能弃“民族”而音乐,要有意识地更新和创造,才能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星火燎原。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发展是“传统”之路,先传后统,传而统之,这是一个流动的动态过程,其间伴随着无数的变化,我们只有着眼实际,大胆创新,才能助她挣脱困境,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其路任重道远,也许在明天,也许在数十年后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丁艳.中国民族器乐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J].艺术评论,2010,(07).

[2]李直.民乐创作怎样才能有自己的民族style——探民乐创作的“现代化”之路[J].乐器,2013,(01).

[3]雷维模.中国民族音乐概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武敏,陈曼倚.从“快餐文化”现象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11).

[5]杨嘉娜.音乐快餐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13,(01).

[6]孫丽伟.《十面埋伏》的流派比较[J].中国音乐,1995,(03).

[7]魏薇.琵琶曲的新发展——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传统音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安代音乐的器乐化创作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