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芳
语文前置性学习,是指在进入语文课堂之前,学生根据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对学习内容先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结果组织教学,达到提高课堂实效的目的。前置性学习主要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前置性学习的课堂模式,可以更好地检查、指导学生的前置学习。
一、前置性学习指导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低年段的孩子自学的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前置性指导课主要在低中年段进行,基本流程如下:任务提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反馈交流——实践运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猜、圈、读、画、写、思、疑等能力。下面以二年级上册课文《找春天》为例。
开课伊始,教师卖了“学习的好方法就藏在这节课中”的关子,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接着又抓住题目的特点,让学生从课题中猜测文章的内容,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期待,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为课文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也让孩子们知道:题目是解开课文秘密的一把钥匙,通过猜测和质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低年级的学法指导要细致,从朗读到字词认读、识记,再到词语的理解、内容的感知;从标自然段到圈画生字词,教师都要手把手教给学生方法。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先让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自读课文,并提出了详细的读书要求: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课文拼音、字典或者求助同学教师等等,努力把课文读正确。第二遍将难读的句子读几遍,注意停顿和节奏,做到读流利。第三遍可以用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圈画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把自己读后的疑问或感受写下来。这个过程要求清楚、方法明确,两者整合在一起,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更容易完成学习要求。
课标提到:第一学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教学时,教师不仅仅停留在 “弄懂”,还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达到“學会”。如“害羞“一词,孩子们大多理解为“不好意思”,教学时,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一说,再回到课文找找描写春姑娘害羞的句子,最后让学生用“害羞”一词来造句,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达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目的。
整体感知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填空式的学习单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了学习的支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学习中,学生先借助学习单提炼主要信息,在提炼中遇到困难,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根据学习单中的提示进行整理。整理完毕后和小组同学交流,看看还有哪些更好的办法来概括。这个环节的学习既有教师的方法指导,又有小组的合作帮扶,学习结束后教师还会再一次总结和概括,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方法指导要有梯度,比如在课中,教师分别让学生进行了两次质疑,一是对课题的疑问,二是学生学完后对课文进行质疑。两处,教师虽然都提到了提出问题,但方法却不一样,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可以从字眼去提问,如“为什么用‘找字而不用‘看字”“谁去找”“找到怎样的春天”,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中释疑。学完课文后,再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怎么解决的,学习课文中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这样有梯度的指导,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质疑和释疑的初步能力。
总而言之 ,前置性学习指导课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读、写、思、疑、圈、画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地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二、前置性学习交流课
根据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教师可强化先学后教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学习单完成任务。学生自学后,效果怎么样?是否已经达到目标,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小组的力量解决?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再精讲?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交流课来进行检查,交流课的内容包括检查、交流和指导,基本环节为:结果检测—合作学习—交流汇报—总结指导。下面以五年级的第八单元课文为例。
本单元是一组介绍伟人毛泽东的课文,课前,教师从读、思、查、疑几方面将几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制成学习单。学生在课前根据学习单进行前置学习。上课时,教师分发检测单,对学生的前置学习结果进行检测。
从检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词语理解、内容概括和质疑问难方面有困难,于是教师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学,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大家在前置学习中的部分困难。但教学不应该到此为止,在检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时,教师还会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讲解和延伸,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对课堂控制不能太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和机会,否则就会造成“假合作”“走过场”的问题。对于学生有余力的问题,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互帮互助,教师稍作指导即可。方法指导要具体、清楚,不能含糊。还是理解词语的这个问题,在理解“心旷神怡”一词时,学生不约而同地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但理解时往往都把词语从文本中抽离出来,仅从字面去解释,可见他们对这种方法还是没有掌握。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在文段中找到能解释这个词的句子或词语,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组织文字,并将这样的方法迁移理解其他词,这样的指导更有序,也更明确。
前置性学习交流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和合作能力,所以多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课型重在交流和指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检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互学、帮学等形式先解决,教师再对合作学习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背景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三、前置性学习汇报课
在高段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多个让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前置性学习汇报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学生进行前置学习后,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读、说、写、唱、演等。展示前,组员需要整合大家前置学习的成果,讨论出更恰当的展示形式和方法,整合中思想相互交流碰撞,这是一个互帮互学的过程。为了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每个同学需要不断练习,这又是提炼和内化的过程。展示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可就展示内容提出疑问或补充,并对该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可从展示是否有效、形式是否多样、内容是否丰富来赋分,通过积分的形式评价各组学习的结果。课堂上,教师让出来了,学生走上台了,这样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真正得到解放。
虽然看似很轻松,但教师的作用不能泯灭。课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指导工作,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前置学习的程度,又要指导每个小组用更适当的方式来展示。课堂中对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或是困难的地方,要及时出手,扶学生一把。课后还应对课堂进行总结、补充、概括或提炼。整个课堂,教师就像一根线把课堂前后串联起来。
将前置学习和语文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语文前置性学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有法,导并行,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前置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