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晶
我国农村艺术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美术教师专业化亟待加强,现有的教师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结合地方泥土资源,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的优势,因地制宜,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泥塑教学,并采取了分学段设计、分层实践系列课程练习的教学措施。现把浅显的做法与见解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泥塑课程的实效有所帮助。
一、学段设计(一):欣赏感知阶段(1~2年级)
(一)一年级的教学目标:玩玩泥巴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抱着玩儿的心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听一听、闻一闻等多种感官方式让他们对泥塑产生兴趣。在给中段年级上课时,我曾被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惊讶。他问:“老师,咱们上课时用的泥巴是怎么做成的?我们用操场上的土和泥成的泥巴也能用吗?”我开始反思,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更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完成我想达到的目标,我都是将准备好的泥巴发给他们,让他们直接使用,却忽视了“和泥”这个准备阶段,恰恰是让他们认识泥塑的直观体验。于是,我做出了改变,我让中段学生参与备泥过程,即“挑选泥土—筛土—和泥—摔泥—练泥”,并录成了小视频。让1~2年级段的学生观看视频,直观地感受泥巴是如何得来的,以及泥巴会变化的特性,让学生认识并亲近泥土。
一年级教材中所涉及的泥塑课程有《花点心》 《太阳》,根据这两节课,我又设计了几节校本课作为这两节课的辅助阶梯课:《搓长条》(练习搓、接的技法)、《团泥球》(练习揉、团的技法)、《分大饼》(练习压、切的技法)等系列课程,以玩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这几节课的学习,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这几节课的目的就是为实现美术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课程目标的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也为完成一年级教材中的课程做更好的准备。有了这几节校本课的学习体验,学习教材中的这两节课时,便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泥巴创意出更多不同造型的太阳和点心,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泥塑的方法,将创意轉化为具体成果。
(二)二年级的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泥塑的一些简单的技法
二年级教材中涉及的课程有《捏泥巴》《动物世界》《和妈妈在一起》,旨在进行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的练习。泥塑的基本造型元素有:泥团、泥条、泥板,我发现这和绘画的基本造型名称类似。可以从绘画基本造型名称的点、线、面引入,并且泥塑的基本造型元素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以在他们已掌握了泥塑的一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些难度适宜的校本课程,如《泥团、泥条、泥板大比拼》,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多地做出大小、外形不同的泥团,粗细、长短不同的泥条,形状、薄厚不同的泥板,增设“巧做立体图形系列课程”“水果农场系列课程”等,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揉、搓、压、捏、切、挖、加减、添加等泥塑技法进行渗透内化。
有了这几节校本课程的学习,再完成教材中《动物世界》《和妈妈在一起时》时,把重点放在利用图形的联想并结合“加减”的技法创意出更多具有突出特点的动物世界,通过形象中大与小的对比,突出和妈妈在一起时主题情境中的关系。层层设计铺垫的阶梯性课程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创意的乐趣。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只要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应当给学生发挥空间,让其自行完成,凡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想到的,应当给学生想想的空间” 。以往在进行泥塑课程教学的时候,总是由我进行示范以及讲解,然后学生跟着我进行学习和模仿。就是因为这样,在进行泥塑制作的时候,常常看到孩子们愁眉苦脸,在无从下手时总要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我却是忙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现在转变了观念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作为每节课的主角,通过“阶梯课程”“陷阱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开这节课难题的钥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最后汇总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小结:对于欣赏感知阶段(1~2年级)的泥塑课教学,要注重通过“玩泥”增强感知体验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团、压、揉、捏、搓等泥塑的基本制作技能,再一步步地学习如何塑造简单的个体,如圆球体、三角体、圆柱体等,最后培养他们大胆联想、大胆运用“添加删减”等技法塑造简单的立体造型。由于这一学段的学生常常会受平面造型的影响,一些学生把泥放在手上捏来捏去,不知做什么好,或者有的同学直接把泥拍扁了,用铅笔或泥塑工具在泥板上刻画起来,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观察刻下去的线条凹凸的视觉变化,抓住一切可以使学生自主发现泥塑作品特点的教学机会,引导他们关注立体的盒子、靠背的椅子、会说话的动物等等。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立体感,他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创新。同时掌握此阶段泥塑基本造型技巧及元素,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学段设计(二):初探尝试阶段(3~4年级)
(一)三年级教学目标:善用元素、塑造形体、渗透文化
在小学3~4年级的泥塑教学中,按照既定的美术教材让学生进行泥塑学习时,有部分学生会因为教材上的内容和课时局限而感到学得不过瘾还想进一步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性的原因,只是简单熟悉了泥材、工具以及一些简单的制作技巧,完成的泥塑作品往往是简单的模仿,而未能达到教材课程的目标要求,导致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在三年级的泥塑课程学习中,将泥塑基本造型元素泥球、泥条、泥板,有目的性地相互组合变化,形成由浅入深的系列校本课与美术教材中固有的课程,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泥塑教学。例如“生活中有趣的发现系列课程”(出壳了、破茧成蝶、蚂蚁搬家等)、“绘本故事个体形象表达系列课程”(井底之蛙、龟兔赛跑等)、“民间的手艺创意系列课程”(面塑用泥巴的表达、剪纸与泥巴的结合等),运用泥巴将民间文化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使学生逐步走进泥塑世界,传承并创新民族文化的瑰宝——泥塑。这些课程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都是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熟悉景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感知,他们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回忆、再现、重组,创作出有个性的泥塑作品。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的观点,他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观念和观察与欣赏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和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所以,在三年级泥塑课程的认知环节,我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和欣赏。如《出壳了》提前用泥捏制出各种孵蛋时动物的形象,如母鸡、鸭子等,还准备了真实的鸡蛋壳,里面装着用泥巴捏制的各种小动物。当同学们打开破裂的蛋壳后,发现母鸡妈妈居然孵出了一条小鳄鱼、小蛇、小乌龟等,顿时间课堂的活跃气氛爆棚,同学们对此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在进行泥塑创意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将要塑造的具体动物形象有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对图片和实物的轮廓、形体、特征等认真观察回忆,和学生一起讨论分享如何突出这些动物的特征。随后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并且在示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所运用的表现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塑造表现。
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理论告诉我们,要提升儿童的学习素养,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特别注重学习兴趣、情趣和情绪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孕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二)四年级教学目标:相互组合,感受变化,创意表现
小学四年级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在泥塑教学中可以适当提高创作要求,在完成四年级教材中《泥玩具》 《有人脸的器物》课程的同时,将系列校本课程作为辅助,使这一阶段的学生作品可以表现得更精细艺术。例如“几何造型的人脸系列课程”中,启发学生先以绘画的方式把人脸的外形和五官进行几何形的概括,然后进行剪切组合,眼睛可以概括成圆形、三角形、方形、五角形等任意的几何形,还可以将简单的几何体进行切分,创意重组后形成更复杂多变的形状,人的脸型也可以根据绘画造型所归纳的“由、国、田等字形特征”的脸型,也可根据外观胖、瘦、长、方、正、侧等方面概括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这样的分解组合训练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同时,也为授课《有人脸的器物》做了扎实的创造性铺垫。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他曾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宗旨,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为此,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如何去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如何帮助、引导他们插上创造的羽翼自由飞翔,体验制作成功的快乐。
小结:对于初探尝试阶段(3~4年级)的泥塑课教学,要注重进行创造性学习,训练过程中将图形组合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地创作训练,将技法由“消减添加”等逐步增加用砌和的方法从整体中拉出一部分进行个体形象的塑造,将捏的物体也由单一简单的几何形体过渡到有夸张变形的细节刻画。同时也要让学生欣赏大量的泥塑作品,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像“泥人张”所做的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像新疆“巴依部落公司”所做的夸张、滑稽的小巴朗;还有非洲雕塑人物中那短小的鼻子、外露的牙齿、厚厚的嘴唇、三角形的眼睛、宽大的前额、怪异的头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把那种对自然形状的夸张、概括,对体积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创作起来便得心应手,他们会在这一学段有了不自觉地对各种技法学习的渴求,塑造出的形象也更具特征,形象更加鲜明。
三、学段设计(三):综合表现阶段(5~6年级)
(一)五年级教学目标:发现材料、合作探究、创新应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参与探索、研究、创造等活动,积极合作,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特征相结合的前提下,我大胆地尝试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生活中,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教学资源,设置以展现蒙古族题材“家乡蒙古族文化系列课程”,其中包含了三类:第一类蒙古族服饰(如蒙古袍、蒙古帽、蒙古靴、蒙古包等),第二类蒙古族日用品(如蒙古族酒器、蒙古勒勒车、蒙古马、蒙古象棋等),第三类蒙古族的习俗(如祭敖包、蒙古族婚礼等),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完成五年级的泥塑教学课程。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泥塑技巧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创作单个的小作品。但美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没有做完的泥土如果不包裹严实很容易变干、变硬,将未完成的作品放置起来,又会占据空间耽误另一个班级上课,在考虑条件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后,笔者认为合作制作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制作“蒙古族服饰系列课程”时,师生在进行商讨后,组建了三个有趣的小组;第一组是在创造前就有明确的想法,要制作什么,同时每个人的任务分工也很详细,最后完成的作品主题更突出,造型特征也会很统一,这一组同学用泥塑做出了不同款式,但风格却很统一的蒙古袍。第二组在创作前只是大体商议了方向要塑造蒙古靴的主题,留出了更多的独立创作的空间,等个人的作品完成后,再进一步探讨作品的组合,这个探讨的过程可真是火药味十足,有一位同学将马丁靴的元素结合到了蒙古靴的创意上,他在用泥塑塑造的蒙古靴上面插了很多钉子,他说这是未来版的蒙古靴。可另一个同学却说:“这不是蒙古靴,是钉子靴。”甚至还有第三组的同学们在制作前根本就没有商量,只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作了蒙古族服饰中的任意一种事物,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再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者,或者根据这么多作品中发现与自己的作品有联系的,再创意组合成完整的新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有一位同学将蒙古包创意制作成了“小笼包”样子的小蒙古包,样子非常可爱。他说这些牧民的孩子长大后就应该有独立的蒙古包,就像汉族小孩和爸爸妈妈分房睡一样。最后这个“小笼包”版的蒙古包与“马丁靴”版的蒙古靴组成了一个小组,创意着未来蒙古族服饰的新造型。这充分说明学生在制作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心的。在教学中学生练习制作各种系列课程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充分激发和鼓励他们的自我表现。不要指责或者忽视学生无意间的创新,那些看似不成形的、稚拙的看上去虽说不像作品的作品,常常却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正是他们情绪的宣泄、创作灵感的孕育期。成人对孩子“创意表现”的否定,有时恰恰是对他们兴趣、创造潜能力的抹杀。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美术创作本身就是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二)六年级教学目标:材料辅助、探究整合、热爱家乡
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有《建筑艺术的美》《故事里的人》《发现老房子的美》《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我发现这都是在以家乡美、发现美为主题的课程,这一年段的课程学习把泥塑教学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发现历史文化的美、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发现各种材质相互融合的美,用手去表现运用综合材料结合古朴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中国泥塑。所以在此基础上,我增设了“我的家乡有故事的系列课程”,例如诺恩吉雅的故事、奈曼怪柳的传说、奈曼王府等;还增设了“世界故事正发生的系列课程”,例如神舟飞船、我喜欢的体育明星、那些了不起的科学家们等。我深知,学生所上的每一节泥塑课都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要严格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设计的课程绝不能由教师凭空想象或操之过急,脱离实际过高地要求学生。在上人物形象的基础造型课时,引导学生先用铁丝来制作出火柴人的形象后,再模仿人物動作,将火柴人的头歪一歪、手伸一伸、脚踢一踢、身子扭一扭、腿弯一弯等摆出不同动态的人物造型,制作出人物的动态骨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制作技法,可用泥板包、泥条缠、泥球贴、刻刀刻、牙签划等技法创作动态人物形象。这种提高泥塑课堂课程教学实效的“火柴人骨架”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的泥塑作品活起来,辅助那些造型能力弱的学生在短时间里做出动感十足、个性鲜明的人物泥塑作品。学生将各自塑造的主题人物通过合作交流组织成各种不同的场景,在对不同的场景做装饰的时候,还鼓励同学们大胆引入综合材料,如积木、花布、串珠、毛线、玩具车轮子、贝壳、果壳、树叶等辅助材料,运用插接拼贴等策略融入泥塑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想象再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别具一番“风味”。例如,在上《奈曼怪柳的传说》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怪柳,在说到怪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时候,看到学生满眼都是惊讶、惊奇,孩子们的那种民族地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随后,他们运用各种技法与工具塑造出奈曼怪柳那最为突出的特征,树皮的爆裂、满身的疤痕、龟裂般的树身七扭八歪等。有一位同学竟然将他塑造的怪柳树干从中间掏空出一个大洞,将嫩绿的树叶插贴到树干上,然后把他利用泥巴塑造的怪柳树直接安插在一个沙土堆上。在孩子们的作品中,看到了奈曼怪柳那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运用泥塑的方法来让学生走进自己家乡的文化,好过用说教的形式。
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如可以在泥塑课开设《关于新冠肺炎中“他们”的故事》,他们是科学家、是医生、是护士、是人民解放军、是社区人员、是环卫工人、是为抗击疫情严守在家的学生、是每一位在这次疫情中做出努力贡献的人们的故事。让学生运用泥塑最直观、立体的表现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还要有社会参与性中的责任担当。
小结:对于综合表现阶段(5~6年级)的泥塑课教学,要注重表现家乡特色文化主题故事性的泥塑作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学习塑造更精确、更细腻、更具有生活肌理、更具有一定情节和社会性的泥塑作品。社会是发展的、世界是多元的,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塑造我们的文化,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些素养的培养,要选择学生熟悉的、鲜活的生活,这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内容。
总之,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和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在课内外教学中已经积累创作了大量个性化的作品系列,同时也整理出了一套正在实践着的泥塑校本系列课程。我深知,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在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改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美术泥塑课程的教学实效。“从泥土中玩儿出智慧,在创作中塑造性情”,以丰富学生美术语言为目的创意泥塑系列课程,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降低学生的制作难度,希望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泥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