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磨”一课,一课促成长

2020-06-11 03:47刘晓荣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斯科特探险教与学

刘晓荣

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磨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笔者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磨课”这一教研方式的诸多益处,它将一次性的听课、评课变为持续跟进的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为例,记录和反思一次笔者和执教老师磨课的过程。

磨课之前,我们确定了本次磨课活动的基础目标——提升学生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整个磨课过程经历了一周的时间,在执教老师自己备课的基础上,经过同校语文教研组老师和教研员的反复推敲,执教老师共试讲三次,最后形成了较为完善而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此期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课堂进行了打磨。

一、打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第一次听课,执教老师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典型细节,品味生动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显然,这个学习目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目标宽泛、笼统,直接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作为课时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目标中的学习内容缺乏适切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没有处理好课文和教材的关系,只考虑了“这一篇”而没有考虑“这一单元”“这册书”。

为此,课后我为执教老师及其同组语文老师分析了确定本课学习内容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教材分析方面——《伟大的悲剧》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与科幻”,单元导读对此的表述是:“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你能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本单元关于语文要素的表述是:“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学习目标的制订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尤其本课作为本单元首篇教读课文,除了主题的理解,还一定要将单元语文要素落位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语文要素的学习还要有前后勾连的意识,应该考虑到在阅读策略和方法方面,七年级学生在上册第六单元重点学习过快速阅读,在下册第四单元重点学习过略读,这都为学习浏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伟大的悲剧》篇幅过长,故事性过强,进行浏览阅读方法的训练再合适不过了。在学生学情方面——执教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斯科特一行的“作证”行为评价的生成情况,他认为针对第三条目标“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设想,想要学生通过对 “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有意义吗” 这一主问题的思考,领悟斯科特一行的探险精神,同时列举珠峰登顶“堵车”事件,让学生对“探险”有所思考和质疑。

基于以上思考,执教老师精选了学习内容,将学习目标进行了修改完善,二次授课时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字词、文学常识等内容。

2.浏览,理清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合作探究,抓住典型细节,品味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

3.通过原文与“斯科特日记的”比较,赏析體会传记文学特点。

4.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精神的同时,联系生活思考质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这样就结合学生学情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逐步分解到了课时目标之中。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精选学习内容,使目标更合理;细化学习目标,使之具体、可操作。当然,这个学习目标也只是在学习内容即“学什么”的确定上做到了适切,在学生学习方式即“怎么学”上虽有关注,但显然是不够的。围绕本次磨课活动的基础目标,我们还要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在课堂中有所体现,这些学习方式是否有效……这些仍需执教老师在课堂实操中去验证,所以上述学习目标仍需完善。

几次磨课后,经过对学习内容的仔细推敲与选择,对学习方式的优化(下文将会详细阐述),最终我们综合各个方面对学习目标进行了修改完善,具体如下:

1.通过独学、小组自查互改,准确认读并书写本课字词,了解作者、文体知识等相关文学常识。

2.用扫描浏览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跳读式浏览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抓住典型细节品味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

3.通过对本文探索精神的领悟,紧扣文本内容思考质疑,评价“斯科特一行的探险”,进而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理解“探险”,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打磨学习方式,优化教与学的关系

二次备课后,执教老师一堂课上下来,我们又发现了新的突出问题:学生的学习基本都是老师在“牵”着走,每个环节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时机被大大地压缩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显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没有将这一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落实。所以在学生“怎么学”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与整合。

于是,我和教研组老师们对教学设计和课堂上的问题一一诊断。

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真的实现了自主?比如字词学习环节,本来学习目标是要“通过自主学习,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字词、文学常识”,可是课堂上“自查互改”的部分是老师一个词一个词地强行领着学生统一过了一遍。再如“浏览,理清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环节,老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接下来就领着学生按照时间节点一条条地梳理情节,最后由一位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谈何自主?学生被老师代替的不止是自查互改的过程、浏览搜寻信息的过程,还有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老师只关注了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所以,该留给学生去实践的,老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应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平衡。

其次,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实现了真合作并推动学习走向深入?在为达成“合作探究,抓住典型细节,品味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这一学习目标所设定的环节中,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还是比较明确清晰的,然而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大约3分钟时就被老师叫停,紧接着开始汇报展示。很明显,学生在文中找到的典型细节都是泛泛的,学生组内的合作交流并不充分,甚至有些小组并未来得及合作,以致在接下来的汇报展示时学生找到的细节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处,阅读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并没有在交流中得到提升。究其原因,除了没有给足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主要的原因是对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不够具体。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通篇浏览的话,时间确实是很紧张的,那么想要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如何指导学生浏览就成为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在不同的环节将“浏览”这一阅读方法分层细化,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活动中去实践。比如,理清情节、概括内容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初读,所以适合指导学生“扫描式浏览”,即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这篇传记的主要信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精要地在大脑中梳理出故事情节,进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这样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拖延时间。而“抓住典型细节,品味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时,学生已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所以宜指导学生进行“跳读式浏览”,即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舍弃一部分内容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典型细节。这样一来学生用跳读式浏览的方法,只圈画出文中感人的细节、语段,通过与组内同学的交流和展示过程中的思想碰撞,能层层深入地理解斯科特一行的“伟大”和“悲”,也就理解了文题和主旨。所以,这样分层次细化“浏览”的阅读方法,很好地兼顾了主题的理解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也能节省阅读的时间,提升阅读的效率。这样的合作学习,会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更广、更深,让合作变得必要、让学习真实发生,也让老师在该引领处“教”,凸显课堂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再次,是否真的实现了学生在思考、质疑、探究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文本?前文已经叙述了第一次磨课、二次授课时,老师对“学生思考质疑”的想法和具体设计,这里不再赘述。执教老师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上设计了两个教学策略——紧扣文本质疑和联系生活质疑。应该说老师的考虑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成,想法是非常不错的。然而课堂实施下来,我们也发现了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紧扣文本的质疑并未“紧扣文本”。具体来说,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理解了“伟大”——斯科特一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献身科学、坚忍不拔、勇于挑战的高尚品格;对“悲”也有自己的理解——后到达目的地的失败、为第一名作证、队员们一个个因自然极限而逝去……此时老师抛出了一个主问题:“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有意义吗?”在课堂上,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再从文本中找依据,而是完全扔开文本进行分析和发挥了。所以尽管学生也在思考,也在质疑,可是没有紧扣文本发现“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等一些能够质疑、深度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导致学生的理解就只是在“伟大”和“悲剧”的文字表面做文章,没有触及文本的核心,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总也达不到。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阅读中紧扣文本的意识和习惯不强,觉得质疑就是自己讲道理、摆事实。尽管老师后来让学生联系珠峰登顶“堵车”事件谈对“探险”的思考并质疑,触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理解也很不错,但在文本理解的深度上,仍需改进。由此可见,紧扣文本的质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联系生活的质疑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长期、有序地對学生进行训练,将二者有效结合,将学生的质疑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质疑、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深度理解文本,避免架空分析和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需要老师长期、系统地进行学法指导,在动态的学情反馈与把握中,教与学才能互相促进。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打磨,执教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试讲。一堂课下来,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给足了学生学习的时机和时间,基本实现了教与学的平衡;整堂课改进了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学习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在课堂中,老师关注了学情和学法指导,让教与学互相促进。这些都优化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

经过来来回回几次磨课,从最终呈现的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本次磨课活动之初所定的基础目标——提升学生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已基本达成。

通过这次众人合力的磨课活动,我深深认识到,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始终是教学的最根本问题,而磨课这一教研形式便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磨课这一实践活动将教师个人的教研行为变为团队成员的群体教研,对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钻研教材、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实践认知,我认为,磨课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让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不断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斯科特探险教与学
呆伯特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去探险
探险之旅
跟踪导练(四)6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