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杰 熊文霞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基教一厅[2017] 2號)文件,为各级各类教育组织有序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三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课后服务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较好认同,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原初起点、基本向度和实践路径,既是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育人质量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点,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原初起点
从政策文本的视角来看,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和提升民众教育满意度、获得感的民生工程。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在某种意义上,课后服务是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有益拓展,“育人”是其核心本质和根本使命。雅斯贝尔斯曾明确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换言之,人是课后服务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是做好课后服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课后服务的本质功能和价值承载。因此,课后服务的原初起点和逻辑基点是竭力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开展适切、多样、个性和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活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予“新生命”
有序推进学生向理想中的自己逐步迈进和转化,并进行新的精神、德性、价值、技艺和人格的主体建构,开启学生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二)实现“完成性”
对个体而言,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智水平,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课后服务能够为学生的未完成性和潜在可能性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不断促使这些未完成性向完成性、可能性向现实性高质量转变。
(三)建构“精神性”
美国学者伽德纳指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追寻。”课后服务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增强技能和提升能力,更要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成长。课后服务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让学生的精神、心灵及发展志趣得到眷顾和呵护,让学生能够出于本心的自我、自由、自主地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适性和持续: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向度
将适性和持续作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向度,是坚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育人理念的具体行动。一方面,课后服务切入要适性精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在课后服务中的生动体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实则就是适性的课后服务,能够满足学生自主成长的需要,能够与学生认知水平、心智机能、兴趣专长、角色定位等相适应,能够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育人目标定位相适应。课后服务想要精准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需要,就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要从学生需要什么和选择了什么出发,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
另一方面,课后服务要加强学生学习力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课后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和育人方式,在育人自主性和周期性等方面会更加具有活力和张力。而由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力,日益成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关注和培养学生学习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升级和科技迭代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业态等不断涌现,未来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课后服务要进一步探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愿望和自我诉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政策和行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教育福祉和民生实事,被赋予太多的价值寄寓,一旦脱离现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理想走向现实,则成为课后服务客观存在的必要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向。
政府密集发布文件措施,持续推动课后服务发展。近三年来,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措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及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政策落地。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课后服务科学、规范、系统地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政治氛围,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也迈出了从中央宏观顶层设计转向基层微观实践探索的坚实步伐。新时代课后高质量发展,要在持续完善政策文件的同时,进一步发掘政策文件表达善意和释放课后服务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人和更多的领域。
学校等组织结构要在精准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建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责、师生为主体、家庭为补充、社会教育机构为支撑、专业科研机构为保障的课后服务多维联动机制。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只有多主体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方能完成。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政策及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权限,汇集优势资源,增加有效投入,为课后服务提供方向引领和政策保障;学校要在立足校情特色的基础上,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活化载体、提升实效,精准推动课后服务持续发展;作为课后服务的实践者和参与者的师生,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力;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及微信群等载体对家长进行专项培训,引导家长高质、高效地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创新社会教育机构深度参与课后服务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准入条件、全程监管、质量评价、退出机制等;鼓励专业科研机构对课后服务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进而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加快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课后服务大小双环课程。第一环是建构互动平衡的课后服务大课程。学校要进一步平衡和协调校内课后服务育人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课后服务与学生现实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德育育人模式、学科常规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学校还要充分重视校外课后服务资源,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社区等,并形成全面覆盖、立体贯通、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力的大课程协同育人网络,进而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实现时时、处处是课程的育人架构。第二环是建构协同共生的课后服务小课程。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校要建构出个性化、特色化且行之有效的课后服务小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与之需求高度匹配的课后服务课程,让课后服务的每一段环节、每一个活动、每一种要素都能自成系统并有效发挥育人价值。当然,此处的课后服务大小双环课程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动态开放的而非静态封闭的,都是基于服务学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自然也会随着学生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