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红,陈 跃,靖金球,冯 伟,阮 敏
(湖北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黄石435003)
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如何精准发力,直指课堂教学这一“最后一公里软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应该如何实践,工程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角色如何合理定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是高校需要厘清、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践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如何打破传统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大工程观”,是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践型人才的关键。
导师制是学校开展课堂外育人的一种有效模式,其教育理念由来已久。但是本科生导师制体系并不完善,尚未形成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引导、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素养训练于一体的实施体系[1]。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长期从事实践与创新教学的基础上,探讨课堂内工程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的导师制体系,寻找高校现有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和工程教育资源的交集,探索出一条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创业——工程教育训练一体化的实践育人的新思路。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工程教育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执行力,并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将本科生导师制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显然这对于从根本上落实高校工程教育,深入发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和现有资源的优势,推动高校工程教育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图1 工程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之后逐渐在世界各高校中得到推广。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著名学府都在实施形式各异的本科生导师制。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许多知名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进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从2002年开始,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率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紧接着其他高校也纷纷效仿,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得到了普遍推广。到现在为止,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也在陆续尝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2-3]。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当前教育部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全国多所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存在其发展弊端,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但从整体上看,它的实现对工程教育背景下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于本科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5]。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若单纯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实际也无意义,需要结合校内外育人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探索实践一种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毫无疑问,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①师生比不合理。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难以兼顾整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②师生交流少。导师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并且大多数高校教师不用坐班,导致教师与学生见面机会较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只有在申报创新项目时,或者学习遇到困难时,才向教师求助。③导师工作方式不合理。部分导师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实践育人体系。④对本科生导师制缺少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教师参与度不高[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中国高校发展的新风向标,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狠抓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中心,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在导师的主导下,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深入挖掘学生潜质,能够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度发展的需要,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支德才兼备、特长鲜明、具有奉献精神的多元化导师队伍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要求每一位学生从大一直到大四全程都有导师指导。更重要的是导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地精准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实践育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导师团队建设具有多元化,导师才能从根本上指导本科生在学业、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调研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之处及存在问题,借鉴他人成果,取长补短,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遴选本科生导师,建立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团队。从大一开始选聘素质高且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对本科生的学习规划、思想建设和生活需求进行指导。从大二开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双向选择聘任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就业导师、榜样导师等,以便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实践性人才,对导师队伍的遴选要求实现多元化和结构合理化,主要选聘以下5种类型的导师。
1)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是本科生导师的主体,将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阶段。大一期间,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以科普教育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解读人才培养方案,认知行业发展前景,培养专业情怀,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其性格特点、特长爱好。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制定“一人一单”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大二、大三阶段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竞赛为载体,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参加课外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确保导师制的工作效果。大四阶段,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相融合,进行捆绑式指导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素养。
2)创新导师。多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技创新的源泉。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主要选聘科研能力强,承担过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专业教师担任创新导师。
3)创业导师。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民族的创业精神,也激发了年轻“创客”的创业热情。自此以后,每年的“互联网+”比赛都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创业导师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帮助,解决学生在创业萌芽期遇到的有关问题,因此导师必须有一定的创业经历。学校可以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为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创业经验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4)就业导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就业导师,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职场刚需,培养学生职场素养,进行入职面试指导,以及推荐学生就业。
5)榜样导师。榜样导师主要是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他们可以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龄人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弥补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欠缺,分享学习成长经验。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硬件设施建设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及工程训练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3种(见图2):①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②若对所学的专业比较感兴趣,选择考研继续深造;③随着就业难的问题出现,也有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就要求遵循科学设计、系统优化、全面提高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打破学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职业性。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使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知识应用训练——科研训练或者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教学训练过程。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依托校企合作,开展有创新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最终形成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同步、学校企业双导师、应届毕业生与一线工程师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7-8]。
另外,以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平台,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挑战杯、各种专业学术竞赛等为着陆点,强调“学用结合、做学结合、学创结合”,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角,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工程素质培养的目标。
图2 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及工程训练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师生和谐交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效起到重要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导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耐心倾听学生讲话,以激励的手段指导学生发展。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露内心的想法;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喜欢和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信息化时代,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可采取线上和线下2种交流方式。
1)定期召开学生会议,以项目或者某一热点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思考,完成阶段性的科研训练任务。
2)不定期开展聚餐、外出郊游等活动,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通过微信、微博、QQ、电子邮件等形式使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零距离交流。
4)创建师生交流平台APP,为师生提供一个实时通信、随时随地交流的平台,满足课上学习、课下复习及预习的教学需要。可以建立一些类似考研、交流、教学等功能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考研模块引进专业相近的外校教师参与进来,提供考研信息和考研辅导。教学模块可以以慕课的形式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交流模块可以匿名无障碍交流,既可以交流日常生活琐事,又可以畅谈情感问题,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系统的管理考核制度作为支撑。健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1)明确导师的职责。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3个方面,本科生导师的岗位职责如图3所示。
图3 本科生导师的岗位职责
由图3可以看出,思想引导是指育人为先,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业辅导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和科研工程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思维;就业创业指导是指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2)落实配套的绩效奖励政策。合理有效的绩效奖励政策能够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①对于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导师,学院应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②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学院应给予学生学分奖励。
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专业发展要求,湖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统筹安排,从2016级起,在学生中实施全方位导师制,大力提倡、鼓励将教师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全面引导学生进实验室、进项目、进企业,目前2016级全年级共有30%以上的学生参与到教师各类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中。同时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应学术水平,并具备一定指导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采取集中培养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全方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力地促进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成效显著。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先后在全国透水混凝土及透水砖设计大赛、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奖,荣获“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黄石赛区三等奖。2018年考研录取率达到41.6%,就业率达到98%,位列我校第一。
在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将导师制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抓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关键点、着眼点、着力点、落脚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出一个能够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工程教育能力训练融为一体的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培养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工科人才提供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