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一
山东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临沂河东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急性缺血性中风,为急诊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在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下导致出现突发性局部脑功能缺损,该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多,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瘫、下肢瘫、上肢瘫、面瘫、失语等。由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关键。近年来,有学者表示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还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关节僵硬或错位等[1-2]。鉴于此,该课题将该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分析评价早期中医康复疗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次一共纳入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符合临床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且均知情签署相关治疗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其中观察组45例,男性为26例、女性为19例;年龄分布在32~67岁,平均年龄为(52.8±1.3)岁;临床表现:偏身感觉障碍 14例、偏瘫 10例、下肢瘫4例、上肢瘫6例、面瘫9例、失语2例。对照组45例中,男性为27例、女性为18例;年龄分布在33~68岁,平均年龄为(52.9±1.2)岁;临床表现:偏身感觉障碍15例、偏瘫9例、下肢瘫4例、上肢瘫6例、面瘫9例、失语2例。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两组后续数据有可比的价值。
(1)对照组:该次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方法治疗,即对患者实施常规扩张脑血管、抗凝、营养支持等对症方法治疗;若患者表现为四肢神经功能运动缺损,则需实施基本康复锻炼,由经验丰富、临床技术水平高的康复医生加强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干预,包括:①做好患者患侧肢体的按摩,同时足底按摩也需进行,促进肢体及足底血液循环;②考虑到长时间卧床引发的关节僵硬及错位的出现,基于脑梗患者卧床的情况下,需尽可能地使患者的患肢位于正常生理状态;③若患者的肌力在1级及以下,则需指导患者行被动训练;若患者的肌力在2级及以上,则需实施李鲁昂训练,比如吃饭、梳洗以及抬腿等;每次巡检的时间维持在 20~30 min,2~3 次/d。
(2)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具体包括:①中药药浴。使用温热水,对四肢关节及手足进行热敷处理,促进皮肤吸收,使患者的患肢活动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并促进脑循环功能的改善;具体方药成分包括:丹参、鸡血藤、当归、白芍等;1次/d,晚睡前进行,持续进行中药药浴治疗1个月。②中医针灸方法,给予体针疗法,基于上肢取曲池、合谷、外关、肩髃、诸穴;下肢则取环跳、足三里、解溪、阳陵泉、昆仑诸穴;进针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采取毫针直刺法,针刺得气之后,留针0.5 h,捻转进针100 min/次;并配合针灸推拿法,以摆动、摩擦、挤压、叩击、振动、运动关节等方法,促进患者肌肉的松解。
(1)根据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病残程度将疗效分为:①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NIHSS评分下降>90%;②显效:病程程度1~3级,NIHSS评分下降在46%~90%之间;③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5%;④无效:NIHSS评分下降<1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2)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该次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涉及的计量数据采取()表示,进行t检验;涉及的计数数据采取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5.56%,和对照组的77.78%比较明显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ADL、FMA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DL and 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points]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 ADL、FMA评分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DL and 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points]
组别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40.32±8.26 40.30±8.25 1.293>0.05 76.89±5.21 60.13±4.28 10.276<0.05 30.28±5.61 30.29±5.60 1.286>0.05 68.28±5.14 59.27±5.10 10.139<0.05
观察组45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压疮2例,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45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压疮5例、关节僵硬或错误4例,总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5,P<0.05)。
急性缺血性中风,为中医证名“中风”其中的一类,该疾病发病主要的症状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由于急性缺血性中风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非常严重,所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3-4]。
临床以往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会采取常规对症方法治疗,即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常规扩张血氧、抗凝以及营养支持等疗法,并配合常规按摩肢体、足底等,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常规对症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疗效不理想[5-6];因此,该次进一步提到了早期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法,即采取中药药浴配合中医针灸及中医推拿疗法,以期改善患者的病情,进而促进生存质量的改善。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按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56%,和仅采取常规对症方法治疗的对照组的77.78%比较明显更高;同时,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各项研究结果数据充分表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还有学者表示,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的应用,可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生活质量、日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总有效率上高达90.00%以上[7-8],该次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5.56%明显高于90.00%;从中可知,该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较为相似,客观说明早期中医药康复疗法实施的价值颇高。此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有必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工作,然后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到合理、科学给药,从而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进一步提升总体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早期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并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