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杭 张琛 邓扬
高血压是一种可控制,但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复杂,病理机制表现为人体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值[1]。现阶段,改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水平的主要方式[2]。临床研究显示,健康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血压水平;自然疗养因子则是结合自然界中的山地、森林、海滨等因素,通过运用医学、美学、心理学、气象学、建筑学等观点,达到影响人体心理、生理等机体效应的目的[3]。本次研究即选取我中心实际病例,将自然疗养因子与运动干预相结合,运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并合理探究其对血压水平的控制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共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55 ~78 岁,平均年龄(66.36±3.45)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46±2.32)年;观察组共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81±3.89)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56±2.07)年。纳入标准: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障碍;视、听、说功能正常,具备基本交流能力,可主诉表达自身感受;具备自主活动能力,无肢体功能障碍;运动耐受程度良好。排除标准:心、脑、肾等器官组织病变;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障碍;合并恶性肿瘤;骨关节功能异常。本次研究属于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组间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定期测量血压、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及饮食摄入方法。
对照组接受单纯自然疗养因子疗法: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疗养环境、相关规章制度等,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疗养房间,设置房间温度为24~27 ℃,设置湿度为45%~55%,以确保患者的体表舒适;早餐前,可引导患者展开室外活动,如30~40 min的散步锻炼,在养成良好锻炼行为的同时,可通过欣赏自然风光,促使大脑皮质出现新的转移兴奋灶,以缓解患病后的不良心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安排空气浴、森林浴、爬山、海水浴等自然疗养方式,3~4次/周,单次持续时间应控制在90 min以内,避免过度疲劳;午饭后,可鼓励患者午休,随后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健康操、棋牌、太极拳、看电视等娱乐项目;晚饭后,患者可自行展开活动,但避免进行过度兴奋的项目,保持良好作息。
观察组接受自然疗养因子联合运动干预:自然疗养因子方式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合理展开运动干预;根据患者机体耐受程度制定专业运动干预方案,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运动训练,如每周锻炼≥7 d,可根据患者喜好,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中的任意一项;每周锻炼量应包括150 min中度有氧运动及75 min的强化运动。具体运动量根据患者的机体耐受程度可适当调整,且在运动前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热身运动,放松肌肉,避免在锻炼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在运动锻炼期间,配合搓手、搓耳、搓脸等揉搓保健操,以改善血液循环,活血通络。在运动锻炼期间,如出现头晕、心慌等异常状况,需立即停止,并进行休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血压水平,并评估其生活质量。①血压水平:使用臂式电子血压计检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记录。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DSQL)[4]评估,包括治疗、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等维度,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的比较(表1)干预前,两组SBP、D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BP、D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表2) 干预前,两组治疗、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治疗、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等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 单位:mmHg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 单位:mmHg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SBP DB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1 145.45±8.44 132.76±4.48 98.47±3.48 85.48±5.38观察组 51 146.55±8.37 130.06±2.48 98.94±3.48 83.47±3.35 t值 0.661 3.766 0.682 2.26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单位:分
?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受不良生活习惯、社会环境、情绪的影响较大[5-7]。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为适应环境,可自动调节神经分泌,如环境过于寒冷干燥时,交感神经会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儿茶酚胺受到刺激,会大量分泌,影响机体血管的收缩活动,原有循环阻力增加,使血压上升[8]。临床常规干预中,缺少对高血压病血压水平的有效干预,部分患者虽然可通过短期疗养使血压回归正常值范围,但是若恢复原有的生活状态,则血压水平依旧会受到影响[9]。
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受程度[10]。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且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考虑原因在于,运动锻炼可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增强药物对血压的控制效果,减少对靶器官的损伤;而自然疗养因子的合理运用,可调节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善内分泌状况。二者结合,患者情绪得到舒缓的同时,心脏收缩能力增加,提升了心脏的供血、供氧能力。
综上所述,将自然疗养因子联合运动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控制其血压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