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的力量

2020-06-10 17:57李施怡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9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对话

李施怡

【内容摘要】回忆性散文是具有“反身性”的文本,“回忆”造就了文本中的时空距离,潜藏着生命经历更丰富、人格发展更完善的今“我”对尚且幼稚、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昔“我”的回顾与反思。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反观意识,而语文文本是学生借以认识自我的中介。具有“反身性”的回忆性散文无论是作者的自省意识本身还是今“我”反思过去所展现的生命经验,都是值得去挖掘的回忆性散文的育人价值所在。

【关键词】自省  回忆性散文  对话  自我意识

对于散文的教学,历来大都围绕一条“形散而神不散”的“定式”进行,教学趋于模式化而忽视了散文本身是作者“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的“无规范”。回忆性散文属于叙事散文一类,“回忆”意味着文本内容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时空距离,而这种时空距离带来的是经漫长岁月跋涉之后内心沉静、人格更加完善的今日之“我”对尚且幼稚、认知发展不完整的昔日之“我”的回顾与反思。回忆性散文所具有的“反身性”,即自省意识,是值得去重视并挖掘的。

一、“自省”之力的缘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基本理念”也强调语文课程要“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语文教育越来越关注到学生的人格、认知、价值观等内在精神,重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转向“少年”的跨越阶段,他们在生理上快速趋向成熟,而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才刚刚迈上发展的正轨,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将自己的注意由外部客观世界转向内部主观世界,开始认识与思考“自我”。但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个体在对外在人、事、物的体验之中不断反观自我,进而获得自我意识的完善与发展。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用以反观自我的中介除去平日交往的人以外便是语文教材了。教材中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语文文本便“像电脑存储器一样将人类无比丰富博大的精神财富存储在其中,具备了让学生反观自我、认识自我的‘潜能”。

回忆性散文本身便是如今的作者对曾经印象深刻之事的再体验、再思考,这种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自省过程,作者皆借文学性的语言将其化为了文本。因而,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通过回忆所呈现的对自我的再认知,并将其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那么无论是作者的反思行为本身,还是其隐涵在文本之下对过去的思考,皆可成为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二、“自省”之力的发生

回忆性散文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对自我的反思潜藏在作者用文字记录“回忆”的言语甚至标点之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得到自我发展的力量,实则就是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编者与文本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1.作者自我的对话

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征便是其“双重叙事视角”,即行文表面大都以回忆中事件的历事者视角在进行叙述,即昔日之“我”;而在文字之中实则又潜藏着今日之“我”以更成熟的眼光看待过去时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双重叙事视角之下文本中今、昔之“我”的对话。

《秋天的怀念》中,在“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脾气暴躁地砸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这里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无疑是细致的,但是作为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能仅仅看到文本中母亲的形象或者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走入“把散文当小说教”的误区。“散文并不意在刻画人物,而旨在表现作者对人物的感受”,这段情境中对母亲的描述显然不是当时正暴怒的“我”所能察觉到的,而是今日的“我”对当日情境的再体验。作者在经过漫长人生的跋涉、对生命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再忆当日,这些“悄悄”“偷偷”以及眼边儿的“红”,都是作者站在回忆的画面之中仔细地观察、轻轻地抚摸着当日母亲的每一次举动、每一个表情,从中细细咀嚼曾被自己忽视的母亲的隐忍与无私的关怀,其中隐含的是说不尽的愧疚与遗憾。试想若能将两个时空连接,如今的“我”定会想尽方法劝告昔日之“我”莫要过于沉迷悲痛多,在意身边爱自己的人,及时回报那份深沉的母爱吧。

可见,回忆性散文中作者今昔之“我”的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较为完善的成熟人格对未成熟人格之行与思的反省,“作者的这些内在精神品质在文本中的实现也为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实现他们的可能性提供了脚手架。”当通常的回忆性散文仅作为作者自我情感的抒写文本时,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作者的自省意识就为作者本人完善自我内心情感起了推动力;被选进教材的回忆性散文,其内在情感、价值判断都是编者反复斟酌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其中所包含的“自省意识”就已然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品析,从作者蔓延至了读者身上了。

2.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语文教学要达到学生从文本反观自我的目的,首先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于回忆性散文的教学而言,便是让学生与“我”对话。

以《背影》为例,作者在文中以昔日之“我”的视角写的“心里暗笑他的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等,都是青春期的学生会出现的对自己父母的感受,学生在对《背影》进行初步感知时,读到这些昔日之“我”对父亲的不耐烦、嘲笑等言语时,必然会在内心里浮现出自己也曾有类似感受的事情。教材编者在“预习”部分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體验”,这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是学生克服时空距离将文本中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情境融合。课后习题第五题提问学生“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便是需要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与今日之“我”进行对话。作者所写的“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显然是带有反省与批判意味的,嘲讽昔日自己的自作聪明,悔愧对父亲关爱的不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读懂文本之中今日之“我”再回顾往事时内心的愧疚,这种体会是学生在与文本、与写作时的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境地,让自己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得出的。这种对话,不单单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今日之“我”还在借自我的反省劝诫走入他的世界的学生,当面对这同样的情况时不要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忽视了父母亲人的关爱,否则经过时间岁月,懂得更多时再回望,只会徒留遗憾与愧疚。

3.学生自我的对话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唤起受教育者的反身活动”,语文教学的育人便是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之后,再回归自己的生活与自我对话,进而实现“以文化人”。当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深入的对话,理解了文本中真正表达的今“我”对往事的反思与慨叹之后,这时以文本为镜来反观自我、认识自我、获得自我意识发展的活动便开始了。

《秋天的怀念》编者在“预习”部分提示学生“反思一下: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呢?”就是在提醒学生进行“自省”活动。当学生理解了如今的史铁生再忆母亲时字里行间交织着的——对昔“我”只顾自己悲痛的批判、对母亲默默承受我的脾气隐忍病痛的心疼、对无法再回报母爱的遗憾以及对“我”始终后知后觉的愧疚与自责,学生也会反思“我是否在与母亲的争吵中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看法”“我是否也曾忽视了母亲对我的关心”“若我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回顾现在,我是否也会感到自责与愧疚”进而在与母亲的相处中改变自己的不足等等。

当学生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这种自省的过程中也贯穿着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对提升自我路径的探寻,进而改变自己曾在生活中面对类似情境时不那么恰当的行为与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达成了一种自我教育,逐步获得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自省”之力的价值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与定型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形成的关于自我的定位、对世界的认识、对是非的判断等,其影响往往会持续人的一生。然而眼观当下的初中学生,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达的今天,他们所选择用来反观自我的对象却并非是明明可以每日接触到的语文文本,甚至不是父母、老师和同龄人。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们往往将虚构的影视作品角色、明星、甚至水平层次不齐的网红、网络小说角色等作为认识自我的中介。这并非否定以上这些在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只是相较于经过时间的筛选与沉淀、教材编者精挑细选的名人大家的文本来说,其终归是少了些许精神的光芒与文化的厚重。

但要明确的是,强调“自省”作为回忆性散文中的育人价值并不是说教学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因为要使其中的“自省力”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在教师本身做好充分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一句一语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去品出作者的真实情感的,这种“育”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非游离在文本之外的。以语文文本为镜、为灯,让学生从回忆性散文的中作者的“自省”中照见自我并反思自我,既是读懂了回忆性散文,也在读懂作者的同时讀懂并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赵勇. 回忆与散文[J]. 文艺理论研究,1994(05):73-8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王建峰. 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 孙琪.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J]. 中学语文教学,2018 (04):57-60.

[6] 张楚廷. 教学论纲(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对话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