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探源

2020-06-10 03:30娄严方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多党合作

[摘 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根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以及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这种协商民主文化渊源主要表现在统战文化、政党文化、共商文化和群众路线文化四个层面,并产生了团结联合、包容合作、求同存异、依靠人民等富有中国智慧的协商文化精神,是共产党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人民政协

[中图分类号]D665,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4-109-05

近现代以来我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决定了我国存在特殊的民主诉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中建立的,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也是共产党与各民主政治力量在反对一党独裁、保证人民民主的革命过程中为凝聚共识而建立起来的。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以及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蕴含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根源,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政治生态下综合分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制度,才能不忘初心,建设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统战文化:团结一致,广泛联合

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解决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和革命运动中如何成立同盟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基本策略,因此其本质目的就是实现团结与联合。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  ]3。近代以来,在这个多元一体的国家里,我们首要的历史任务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旧制度,使几近分崩离析的民族和社会重新凝聚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必须把团结作为首要的逻辑前提,必须促进全国各种政治势力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合。如果没有团结,而是放任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的起点上自由竞争,人民会是一盘散沙,社会支离破碎,民主的建立则更无从谈起。

对于如何寻找革命同盟、实现政治联合,早期的共产党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和不成熟。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紧迫,党在实际领导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由中共一大时“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 2   ]到后来主动寻求革命同盟、真诚友好合作,由起初组织工人阶级的统一战线到后来建立全民族各阶级的统一战线,这正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所探索出的一条路,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勇于承认错误并且及时纠正错误的胸怀与担当,同时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贯作风在统一战线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党派间协商方式与国民党建立了联合战线,但与国民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3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尽可能地动员与组织群众,团结和凝聚各阶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使得这种全民族大团结更加成熟和稳固。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所依赖的就是全国人民的大联合,而大联合形成的具体表现就是大范围的全民族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4    ]12。重庆谈判至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奔走呼号,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展现了最大的诚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历史任务由如何解放民族、争取独立转变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由如何夺取国家政权转变为如何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如何实现人民民主,這就决定了必须拓宽统一战线的领域和范围。而作为协商民主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它广泛的代表性、强大的凝结度、宽阔的覆盖面,都是其他政治组织或社会组织无法企及的。周恩来提出:“人民政协组织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总部。”  [5  ]人民政协不仅囊括民主党派,还有各民族、各阶层、各界别、各领域和各社会团体的爱国民主人士,同时又可以容纳各个少数民族、各派宗教信徒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等各色人士,从而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大联合,这也是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得到其他党派与社会各界的拥戴和支持,之所以能够在凝聚各种政治集团的利益和共识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来说,正是由于党在统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包容开放的胸怀与大义无私的真诚,以及共产党人在革命抗战中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与身先士卒责无旁贷的担当。而这种胸怀与担当也正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需要的人文关怀。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骄傲地称赞统一战线的广大和稳固,不仅因为它接纳包容了四大革命阶级,也是因为它自身强大的意志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足以使中华民族战胜任何敌人、克服任何困难[6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统一战线本身就是协商民主运行的重要法宝,而革命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团结与联合各方政治力量的思想,则为后来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统一战线依然需要继续施展它的重要法宝作用。面对艰巨任务,我们更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将统战和团结作为首要的功能和主题,继续弘扬统战文化,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凝结国家统一的文化认同,携手向两个百年目标奋进。

二、政党文化:开放包容,精诚合作

在马列主义统战理论和党派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关系。政党关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统一战线理论的延伸,中国的政党并不是选举制度的产物,反而是为建立新国家、建设新制度而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性和联合性,中国的政党制度也正是共产党通过与其他民主党派团结与凝聚、合作与协商建立的。所以中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文化源于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逻辑,也源于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逻辑,截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国家权力配置所建立的政党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合作关系,各个党派间的合作是为实现党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暂时性的政治手段,这种合作关系极不稳定也极易破裂。但我国的多党合作却是与之不同的新型的政党关系,政党之间是稳定的和谐关系。在这种政党关系下,各政党之间并不是以争取自己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争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为共同理想。因此,它们才能放下自身利益的争斗,甘愿主动地接受共产党的合作意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共同建设新政权,经过广泛商量和讨论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

开放的胸怀与合作的诚意是结成统一战线、团结联合其他政治力量的前提。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党与非党人士的合作就是把党外凡是能够争取一起合作的人都当成自己人一样对待,不论其派别、阶级或者思想信仰等因素。从“三三制”政权建设到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始终高度注意团结中间势力,给予了党外人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尽可能地放手让他们做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并且坚持以民主革命的激情与亲切友善的态度去影响党外人士,调动其主动性[7  ]393。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大公无私、精诚合作的精神令民主党派的各路名士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团结合作,抗战建国。在中国革命接近全面胜利的时刻,共产党人也并没有忽视对党派间合作的重视。社会中的“百分之九十的劳动人民”除了无产阶级和农民,实际上也包括其他支持无产阶級革命事业的社会阶层,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可以合作,中小资产阶级也可以合作,至于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当然更可以合作。周恩来在会见南京政府代表团时曾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一切可能合作的人合作,愿意与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团结在一起”[8   ]169。

中共“五一口号”之所以受到全国各党派各社会力量的拥护,一方面是由于各民主党派逐渐意识到在中国的国情下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拼搏奋斗的政党。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包容信任和真诚关怀的态度都使民主党派切实感受到中共合作的诚意,这与国民党排斥一切民主党派,甚至对民主党派的大肆迫害形成鲜明对比,民主党派也从最初的反对无产阶级政权转变为拥护支持中共的领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人民政协的人员构成当中,民主党派人士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也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职务,与共产党一起奋斗在建立新中国的最前线。人民政协也并不是共产党员清一色的一言堂,而是切实地发挥了共商国是的作用。共产党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来消除民主党派的疑虑,与民主进步人士真诚地合作,甚至积极帮助这些党派发展新的组织成员,可以说切实做到了与各民主党派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派间合作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条经过革命的实践检验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的、特殊的党派合作形式,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是从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制度安排,以此形成的制度文化不仅是当代中国协商政治所需要的,并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等优秀精神所传承下来的。同时也为在我国这样超大型的文明共同体当中、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安排之下,如何实现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力量和谐共存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共商文化: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征程中,“共商”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基本要素。“共商”即共同协商,早在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便邀请全国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种革命力量建立联合战线,并且在举行联席会议时,“共商”具体办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共商”思想的最初体现。在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民主政权建设再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建国,“有事好商量”的共商精神是贯彻始终的[9  ]102。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商量政府”,也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的顶层设计才保障了在国家治理中能够持续地广泛凝聚民意、汇集民智,经过开放包容的协商形成共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和政治机构稳定和谐地运作,不断创造中国发展的奇迹。

人民政协就是具有“共商”文化特色的统战组织形式。协商以共商为前提,要真正实现凝聚共识,就必须广开言路、求同存异。中国传统文化宣扬“和而不同”的精神,既不赞成刻意标榜的“异”,也不赞成无差别的绝对的“同”,而是提倡在包容差异基础上的共和,这种“求同存异”的处事原则,也应是协商民主的政治原则。人民政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政治舞台,各参与主体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在中共第一次统战工作会议期间,毛主席就指出,团结民主党派人士,就要给他们工作做,对他们要有充分的尊重、给予平等的地位,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莲花出水有高低”;同时还要真正实现民主,要给予党外人士发表意见的权利[10  ]。

“共商”文化还体现在人民政协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当中。一方面,人民政协需要实现整合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诉求,并且将这些诉求通过制度渠道转化为切实地建议,以备党和国家决策时进行参考,从而切实地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根植于包容、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协商理论的协商民主,事实上经历了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政治的转型,促进了社会多元的利益群体在“商量”的过程当中增进感情、凝聚力量、广泛团结。政治协商不仅仅是对一些重大国家政策、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同时也承担着沟通差异思想、协调各方利益的功能。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实践通过“院外集团”等利益团体进行政治施压来实现政治目标的操作,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更加追求共同目标的一致性。作为实现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协商平台,人民政协同时承担着动员和联合人民、凝聚社会共识的使命,既汇集各方利益诉求、平衡利益冲突,又促进各方的联系和团结,为巩固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成果提供了制度化的组织保障。这在西方民主发展史上是无例可循的,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一条新型的协商民主模式。

总而言之,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政治交往的文明方式,它有利于解决多元一体国家的内部统一问题;同时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避免矛盾冲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这是党在新时代给予人民政协的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人民政协加强聚集全体社会成员的智慧和能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意见和更有效的监督,进而建设更健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四、群众路线文化:扎根基层,依靠人民

归根到底,协商民主的着重点在于民主。民主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形式,虽然不同的民主形式对于民主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但是大多都认同民主的本质在于“主权在民”“人民的统治”等。那么人民的意志该如何表达,怎样让人民真正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怎样最切实地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就成为了各种民主形式不断探讨问题。雅典的直接民主受限于国家的规模和人数的多寡,近代形成的代议制民主拘泥于形式上选举权的平等,正是为了弥补选举民主制造成多数人暴政、政治冷漠等缺陷,协商民主理论应运而生。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它在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从政治过程出发建设民主,更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逐步扩大公民的决策参与。

党的群众路线在这个意义上与之贴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民情、达民意自古以来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而革命时期形成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在此后长久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状态,拥有着广泛的承载人群,并且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和群众的传承与发扬,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念已经扎根于人心,深刻地影响着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12  ]。

而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扎根基层和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群众路线的说法。在抗日战争期间,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反复阐述和强调了深入和动员群众的重要性,没有群众路线,全民族的抗日爱国运动也无法进行;正是因为遵循群众路线,才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赢得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未曾停止对群众路线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共产党员从一开始便形成了扎根于基层、依托于人民、服务为人民的精神烙印,为人民拼搏和奋斗的原则始终铭记在共产党人的心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依托于人民群众,最终又为人民群众所成就,群众路线文化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传承数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群众路线要求关注“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  [13    ],这就要求必须实现协商过程的主动性,这样实质上就弥补了选举民主带来的政治冷漠的缺陷。因为一方面选举权和投票权在实际运作当中无法调动基层社会主动参与政治管理的热情;而另一方面基层群众受限于专业知识水平,很难真正的将实际诉求有效地传达给决策者。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不仅仅是被动等待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决策,而是强调主动服务群众,政协委员、党员领导干部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真正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主动关注民众的生活和需求,并且将这种群众需求通过议案和提议反馈到决策系统中,决策系统再通过政治政策将民意表达贯彻到基层治理当中。

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一方面大到例如工会、妇联等对政治决策的协商与参与,小到居民小区日常事务的组织管理,大大小小的民间组织或社团组织在许多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统一战线的完善和政治协商的有效实现也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以有效运行。通过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强化、对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得协商民主涉入了更多的社会领域、覆盖到了更广大的社会阶层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需要建立更多、更完善的社会沟通和对话机制,而基层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也将朝这一方向继续发展完善。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环境中孕育的、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伟大政治创造,是富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政治发展道路问题的中国方案。我们理应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和制度充满自信,要始终不忘我们在革命年代建立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凝聚共识共商建国的初心,也要时刻牢记老一代革命先辈们无畏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刘少奇.加强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C]//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5]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C]//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C]//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7]林伯渠.林伯渠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

[8]张治中.我与共产党[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0]徐忠友. 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始末[N]. 人民政协报,2015-05-21(2).

[11]習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2/c64094-25704157.html.

[12]李正赤,何洪兵. 群众路线的文化生成逻辑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112.

[13]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N]. 解放日报,1943-11-24(1).

责任编辑:李 飞

收稿日期:2020-10-30

作者简介:娄严方(1996—),女,山东烟台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统一战线多党合作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