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0-06-09 12:19侯开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对策

侯开鹏

摘要:中学德育教育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只有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才能为学校“立德树人”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管理取代德育目标”“考核取代德育手段”“成绩取代品德评定”等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中学德育教育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改变传统说教方式”以及“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现实困境;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要遵循德育先行的原则,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中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传递道德情感,并引导其进行道德实践。中学德育教育能否发挥出实效性,关乎着学校的教育质量,长远来看,甚至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所以,准确了解、分析当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困境,创新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以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笔者抽样选取了本市几所中学,对其德育教育情况展开了调查,发现各中学普遍存在学生违纪、“欺凌”等德育教育方面问题。

1.学校视德育目标为“管理”

通过调研了解到,相比于德育教育,各中学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大都是以“提升文化课成绩”为中心,反而将德育教育视为一项普通的管理活动,淡化了其“育人”作用。显然,中学德育目标已被管理取代,而后者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德育教育的代名词。这些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大都是只“堵”不“疏”,强调“管”而漠视“理”,以致很多学生“表里不一”。事实上,德育目标与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讲文明的公民;而管理则以当下为重,致力于维护秩序。学校用管理代替德育,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校认为德育手段就是量化考核

被调研的中学大都针对学生制定了完备的校规校纪守则,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调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中学的德育手段几乎等同于量化考核。事实上,两者不能画等号,德育手段包括多种形式,而量化考核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德育手段的形式还包括修养指导、情景体会、陶冶教育以及榜样示范等。用量化考核代替德育手段必然会导致德育效果不佳,易引起师生关系对立,让学生感到厌烦。

3.学生品德评定片面

品德评定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指的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进行总结。为了解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情况,笔者在调研中对学生的“家庭报告书”进行了查阅,发现评选方法存在偏差:首先,学生的品德操行分数即学生思想品德科目的考试得分。其次,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首要依据。最后,教师不对具体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也不去了解学生独特的优点,而是习惯于“千人一面”式地做出评价。学校评价“三好学生”的方式明显带有随意性、片面性、单一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突围

根据现实状况,筆者从德育观念、说教方式、德育评价体系三个角度探索了中学德育教育摆脱现实困境实现突围的路径。

1.德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中学生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能动性。要使德育教育具有实效性,就一定不能忽略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效教育的基础是对中学生学情的有效分析,这也是提高中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例如,“乐于助人”作为伦理道德中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能被大多数中学生认可并遵守,但仍会有个别中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别人需要帮忙并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会选择拒绝帮助他人。教师可以从“不妨碍别人”入手,尽管这个要求不高,但来得实际。再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相融,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也能发挥“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德育效率。

2.强化中学生情感体验并重构学材

首先要关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德育教育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就要让中学生用情感去体会生活,体味出德育教育的“真味”“善味”“美味”,使他们获得情感共鸣,形成善良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重构学材,顺应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德育目标,对德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找出与中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现实教材。同时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方式适当对信息进行转化,提升知识逻辑结构的延展性,便于学生吸收、消化。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转化成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使总目标细化、分解至不同的章节之中,令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节课的同时,兼顾“整体观”和“优化观”;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贴合,让中学生不仅从心底认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将其贯彻到自身的行动中。其次,实施多元化、科学化的德育评价,让家长、被教育者、教育者以共同参与评价,通过他评、互评以及自评相结合的形式使评价向多元性转变;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等形式,不能简单地通过表彰、选拔、鉴定等手段进行德育评价,而是要重视个体的积极体验。

总之,中学德育教育要实现“突围”,教师不仅要关心德育内容的伦理方法、过程体验以及基础性能否真正被学生接受,而且要转变现有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的德育理念,通过上述措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目标与学生发展实现平衡协调。

参考文献:

[1] 杨岭《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三大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年第2期。

[2] 丁幼新《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18期。

[3] 王怀军、张建红、谭刚《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学德育创新探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21期。

[4] 杨俊铨、刘婉《蔡元培的中学德育探索与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5] 杨荧《自主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