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中考材料型选择题的教学对策

2020-06-09 12:33何咏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对策

何咏天

[摘要]在近两年的广东历史中考中,材料型选择题在材料选择、呈现方式、能力考查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每年出现的题型都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中考试题的评价方向,必将推进课堂教学变化。笔者以近三年广东历史中考为例,探讨关于材料型选择题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历史中考;材料型选择题;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84-02

2018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高考改革做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也对广东省的中考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初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作为在中考改革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凸显了基础性、综合性、专业性等特点,更加突出考查学生立足材料及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推出结论的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2017-2019年广东省中考历史科选择题分析

2017-2019年广东省历史中考的考点分布基本符合考纲的内容和分值要求,考点分布稳定,而题型分布则有所变化。2017-2019年广东省历史中考选择题题型数量如下:2017年的图片材料型选择题3题,表格材料型选择题2题,信息分析类选择题9题,普通陈述题II题;2018年的图片材料型选择题5题,表格材料型选择题3题,信息分析类选择题10题,普通陈述题7题;2019年的图片材料型选择题4题,表格材料型选择题3题,信息分析类选择题12题,普通陈述题7题。经过以上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三年历史中考的选择题题型变化很大,首先是图片、表格材料型选择题由5题上升到七八题,其次是普通陈述题的数量不断下降,而信息分析类选择题的数量则逐步上升。

二、学生在考试中体现的问题

事实上,2017-2019年广东省历史中考的材料型选择题不但在题量上加重,而且对学生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能力和选项的理解能力上也在不断提高要求。不少考生能找到材料所反映史实的社会背景,但在解题时却无法选择正确答案,其原因有三:

一是基礎知识不扎实,不仅对基本史实的概念定义记忆模糊,对史实的特点、作用、影响等亦混淆不清。

[例1](2018年)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此题需要判断半坡居民的生产方式,不少学生把“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与“农耕定居”相混淆。

二是学科能力弱,对材料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偏弱,在提取信息的能力方面也亟待提高。

[例2](2019年)如表1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赋粮数据的差异,理解北宋时期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变化。而此表格重点突出的是“南方”粮赋比例上升,从而得出南方经济地位重要的结论。不过不少学生囫囵吞枣,根据模糊印象选择了C。

三是不注重对题干中最后的“提问”进行解读,审题不清,过度联想。

[例3](2019年)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此题应抓住题中“反映了清代”这一关键词,本质上的问题应该是:清代文人不敢过问现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而许多学生不理解所提问题,也不认识何谓“考据”,一看到“清代”“文人”就直接与清代八股取士联系起来。这样就在题干与选项之间建立了一种错误的逻辑关系。

以上错误都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学生无法进行史论的有机结合,缺乏灵活运用材料及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中考材料型选择题的历史教学对策

历史有客观与主观两种理解。对于某一历史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哪种解读更加符合客观历史,尚需做具体分析。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

(一)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历史思维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提出:“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而2017-2019年广东省历史中考的材料型选择题变化,就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需要考生具备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因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是教师在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的首要目标。

在日常的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各单元的知识内容,还要在分析历史时重视资料文献中时间的价值与作用,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思维线。

(二)加强联系与对比,熟练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领会题意

在引导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前,应该先强调审清题干材料的内容,理清问题指向,再进行思考。首先,要通读题干,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如时间范围、主语、结论、转折词等。其次,看材料出处,捕捉有用信息。再次,清晰问题的指向,比如此题是不是问材料的历史背景、内容定义、特点本质、影响作用等。最后,使用排除法对错误选项进行排除,比照问题材料后选择正确答案。

2.回归教材,构建体系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于材料,对关键词句进行标记,再以教材基础知识为基础,围绕核心词汇建立思维导图。

[例4](2019年)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通过图1,可以很快得出此题的答案为D。

3.对比题型,重练错题

学生要形成理性思维和做题技巧并非一日之功,既要掌握技巧、方法,更要花时间去研究和对比。比如同一段史料,在不同的习题中有不同的表述,结论就不一样;同一段材料,提问方向不一样,其答案也不一样。教师在平时应多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题目的能力,提供一些自主探究的例子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然后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客观的评价。

(三)展开自主研究学习,加强信息处理能力

何成刚教授在《历史教学论》中认为:“把学生严格控制在‘圈养状态的确不利于学生成长,但把学生完全置于‘原生态中自然发展则失去了学校教育的本真。”因此,歷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特别要对材料型选择题进行自主研究学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中的“知识与能力”提到要“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一方面,教师需要拓宽史料的获取渠道,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提取,掌握材料的甄别、筛选、加工等方法,提高学生提取、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例如报刊中的新闻片段、历史著作中的观点、历史视频中的人物对话皆可结合教材来进行研究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题型分析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摒弃固守书本、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对不同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3]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24.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教学对策
职业学校体育足球教学方法探讨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如何让边远农村学生爱上化学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