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文本解读再探

2020-06-09 12:19丁丹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真凶主题思想弱小

丁丹丹

摘要:《猫》出自郑振铎的作品集《家庭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吃了芙蓉鸟的真凶究竟是谁”这一角度,从文本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层面,重新探究《猫》的“动物弱小论”主题思想。

关键词:猫;主题;文本解读

一、文章主题:动物弱小论

目前关于《猫》的主题解读,无论是从“我”还是从“猫”的角度出发,都是基于“猫”这一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而得出的。加之作品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日渐没落,新的民主、平等观念渐入人心,与《猫》中借助对“猫”这一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来传达公平、平等的理念相契合。同时,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这本集子中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中国旧式家庭人物都或多或少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面纱,《猫》一文中弱势群体的悲剧相当于是序幕。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弱小论”是文本传递的主要思想。

二、文本解读

1.文内析文

《猫》这一文本结构清晰,线索明了。三次得猫、三次养猫、三次失猫构成了整个文本的主线结构。第一只猫活泼好动、惹人喜爱,给一家人带来了欢声笑语,传递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相伴两个月后这只小猫便因病死掉了。第二只小猫更有趣、更活泼,但是它爱乱跑,因此常常引得家人为它提心吊胆,一天到晚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后来果不其然,这只小猫跑到门外后被不知名的人捉去了。第三只猫其貌不扬,忧郁懒惰,在家中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备受漠视。一次,因为家中的“新寵”芙蓉鸟被吃,“我”在愤怒中凭借着对这只猫固有的偏见,一口认定它是凶手,狠狠地惩戒了它,直接导致这只含屈受辱的小生命两个月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三只小猫是弱小无助的生命的象征,它们或因病而死,或被人抱走,或含冤而死,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其中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尤其值得关注,也是“动物弱小论”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前两只猫相比,第三只猫的来历可怜,在家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得不到关注,更没有“话语权”,是典型的弱小动物。家里的“新宠”芙蓉鸟凄惨而死,“我们”便根据“莫须有”的证据一口认定它是凶手并毫不迟疑、毫不留情地毒打了它,可怜这只小猫有口不能言,有冤无处申,最后冤屈地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这是弱小生命被欺侮被虐待的悲剧结局。

2.文外析文

接下来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读者生成角度,重新解读“动物弱小论”的悲剧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到底是谁吃了第一只芙蓉鸟。从文本角度看,这个答案似乎很明显,就是那只“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的黑猫。可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只凶恶的黑猫确实在众目睽睽之下衔走了第二只芙蓉鸟,但这就足以证明第一只芙蓉鸟也是它残杀的吗?恐怕不能,文本中李妈看见黑猫时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对此,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又有猫来吃芙蓉鸟了,二是又是上次的那只猫来吃芙蓉鸟了。如果是第二种解读,那么可推断出第一次猫吃鸟时李妈是见过凶手的,知道它是一只黑色的猫,但她却并没有为含冤受辱的花白猫辩白,因此推断第一次猫吃鸟时她并未看见凶手的真面目,那么这里的“又”应作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或者更深层次的解读是第一次李妈看见了凶手是一只黑猫,不过她还未来得及说,家中的那只花白猫就已经被主人“就地正法”了,而李妈作为家里的佣人,是和猫一样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她也不敢在主人面前揭示真相,为花白猫辩解,这不正好揭示了弱势群体(不管是猫还是人)的卑微与无话语权吗?因此,我们只能断定吃第二只芙蓉鸟的是黑猫,但是仍然不知道吃第一只芙蓉鸟的是谁。再看看文本,当花白猫仅仅因为有几次凝望鸟笼,“我”便任由根深蒂固的偏见决绝地断定它是凶手,而仅凭李妈的一句话与眼前的所见,“我”便不经思索查问,又轻松地断定它不是凶手。其实,没有人知道第一只芙鸟究竟死于谁之手,猫不会说话,它既不会辩白,也不会招认,这是一个永远的谜。但是作为主人,作为高高在上的群体,却能够轻而易举地认定谁是凶手、谁不是凶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动物弱小论”的主题似乎更加深刻。

其次,关注第四只猫—黑猫是否是真正的凶手?《猫》这一文本的解读和实践教学时大多关注的是前三只猫,包括教材课后思考探究题目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和教学设计模块的侧重点都是前三只猫,就前三只猫的文字在文中所占篇幅及与主旨的相关性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文中只出现寥寥数语的第四只猫就可有可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黑猫既是凶手也不一定是凶手,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黑猫确实是杀死第二只芙蓉鸟的“真凶”,但并不能据此完全断定它也是杀死第一只芙蓉鸟的凶手。因此,黑猫是否是杀死第一只芙蓉鸟的真凶这一问题可以说也是一个谜。但在原文中这一问题却被轻松解决了,“我”仅凭眼前所见就推测黑猫就是真凶,两只芙蓉鸟都死于黑猫之手,因为不论是弱小可怜的花白猫还是凶残可恶的黑猫,它们都无法开口为自己辩解,“猫”这一弱势群体在强大的“人”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猫”是否为真凶的答案是完全由“人”来决定的,这便是“动物弱小论”的又一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从文章内容自身角度解读,“动物弱小”论是关键性的主题,跳开文章内容本身传达的主题信息,我们不妨从读者角度重新分析文本,笔者认为这也不失为一条研究“动物弱小”论的方式,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主旨。

参考文献:

[1] 张必琨《〈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一)》,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蔡晓梅《〈猫〉课例综述及文本意蕴解读》,《教材解析》2015年第12期。

[3] 徐江、王从华《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

—郑振铎〈猫〉文解读教学之疏》,《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真凶主题思想弱小
啊!水手,上岸吧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学生个性化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真凶”是谁
我有特别的喝水技巧
柴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