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小子”的诗教之路

2020-06-09 12:02童倩瑶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观沧海诗教小子

童倩瑶

接手新班级的第一个月,一个白白胖胖、长相呆萌的男孩子很快引起了我的关注。走路一顿一顿,肩膀上一条书包带耷拉着,是我对他第一天进教室时的印象。开始,我觉得他挺可爱的。但是很快发现,他比我想象的还要“呆萌”:对于我下达的指令,其他孩子纷纷行动,只有他一脸茫然;学习反应慢、拖拉等问题日渐显露。我既着急又“头痛”,于是拨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

通过交流得知,原来“呆萌小子”运动体感能力弱遗传于爸爸,加之从小缺乏锻炼,从而导致动作不协调、肢体僵硬。他需要比同龄人多花3倍的时间才能勉强学会蛙泳,跳绳也只能间断性地蹦几下。

孩子的妈妈成长于军营,比较重视纪律与规则,自然对“呆萌小子”严格要求,多数时间被迫扮演着“虎妈”的角色。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孩子的爸爸过于心疼、宠溺孩子,由此形成了孩子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拖沓、散漫的状态。为此,家里也是“噪音”不断。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妈妈特意送他去参加夏令营,希望通过集体生活、军事化管理改变其“呆萌”状况。然而收效甚微。

这番沟通之后,“呆萌小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观察对象之一。本着个体差异与隐私保护,我时常把要求细化分解,分步骤落实,并给予他阶段性的鼓励与帮助,尽力保护他每天相较自己进步一点点的内源动力诉求。半个月后,他的改变让我开始惊喜欢悦。有一次,学生正在以“开火车”的形式逐个答题。轮到他时,他却没有起立答题。我以为他跟不上学习节奏,就让“火车”越过他继续开。可过了一会儿,他突然举手回答了提问,答案令我十分满意。原来,“呆萌小子”常常看起来像是在出神发呆,实则正沉浸于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加工里,以至于比别人慢一拍,不能跟上正常教学的步伐。

虽然这样昙花一现的瞬间并不多,但是微微的火苗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事物都有两面性,改变反应慢和出神型的停顿或许是需要一个突破口。

一天晚上,孩子的妈妈发来了一条信息:这几天,“呆萌小子”在完成自主阅读的任务后,兴奋地找出了拼音版《唐诗三百首》,仔细品味着古诗下面的批注,还主動讲解在校学到的古诗。这太意外了,孩子从没有这样主动学习过。第二天,我询问原因。“呆萌小子”说是因为晨读学习这两首古诗时,老师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描述了古诗的奇妙意境,并把古诗唱了出来。以歌唱的方式解读古诗是受了视频“婷婷诗教”的启发,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没料到“无心插柳却成荫”,我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触发了“呆萌小子”喜爱诗歌的开关。于是,我把“婷婷诗教”推荐给孩子的妈妈,鼓励孩子每天利用视频坚持学习古诗。

“呆萌小子”开始接触《硕鼠》《关雎》等《诗经》名篇,尤其喜爱曹操的《蒿里行》《观沧海》等作品。每到课间,他就会跑过来为我背诗,我开心得不得了。从那以后,我会在课堂上有意创造一些“呆萌小子”朗诵和背诵古诗的机会,甚至由他向其他学生推荐“婷婷诗教”。

诗教打开了“呆萌小子”的心房,让我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有似《访隐者不遇》这样平实质朴的,有似《小池》般清新雅致的,也有《观沧海》般雄浑壮丽的,还有《将进酒》般粗犷豪放的,当然也有如“呆萌小子”般含蓄隽永的。我想诗歌在几千年文明中能经久不衰,也许是因为不同的韵味和节奏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风格。

诗歌果然是世上最动人而奇妙的语言。

(浙江省杭州求是教育集团   310012)

猜你喜欢
观沧海诗教小子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协会 通联站
超级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