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情境素材  提升探究实效

2020-06-09 12:02叶素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道德与法治

叶素贞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素材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进行体验和探究。教师要精选情境素材,积极创设“凸显思维张力的问题情境”“回归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基于灵活多变的活动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的视频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接轨学生探究认知,丰富学生探究实践,扩大学生探究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的”“关键的”“必备的”能力和品格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素材;探究学习

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这些价值导向不是以概念的形式直接表达的,也不能脱离情境就知识讲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经过探究获得感悟并内化于心。这就要求教师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精选出与本课程有关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启发性、思考性和思维张力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多角度去体验、去探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的”“关键的”“必备的”能力和品格的发展。

一、凸显思维张力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比纯粹的知识记忆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进行研究,选择富有思维张力的情境素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二课时“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时,教师首先播放视频“汉字的演变”,呈现了 “日、月、山、马、羊、鸟、种、秆、秭、秄、纺 纱、绸、绵、家、孝”等甲骨文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过程,并提问:“汉字造字的奥秘是什么?出现‘禾‘纟的汉字说明了什么?”虽然学生从小学习说汉语、写汉字,但对汉字缺少整体认识。教师抛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凸显了思维张力。经过小组探究后,学生认为,“日、月、山、马、羊、鸟”等甲骨文是根据形状造字的。如“家”字由代表房屋的宝盖头和代表猪的“豕”组成,说明古人认为养着猪的屋子才是“家”;带有“禾”“纟”的汉字说明古人以从事农业、纺织为主,符合当时的生产水平。通过对汉字演变的探究,学生发现了汉字的规律,在对汉字的解析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已有的认知、感知的生活、看到的世界,从而体会汉字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而感到骄傲。

二、回归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接轨学生探究认知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说:“课堂教学里要创设类似的真实情境,才能给孩子提供真实的思维场景。也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会培养学生获得事实,产生观念,建立事实、观念或问题之间的关联。素养的形成才有可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成为教学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要有情境创设的自觉,特别是探究性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的真实情境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思考,丰富学习认知,提升学科实践能力。

例如,在“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甲骨文“鸟、马、鱼”等都源于学生熟悉的动物,为理解甲骨文提供了直观的感受。例如,“孝”字就像一个孩子扶着白发苍苍的拄拐老人,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通过对“孝”字的解读,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源远流长,对祖先造字的智慧由衷敬佩,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挖掘“孝”字的内涵,围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供有价值意义的生活场景,从家中长辈延伸至社会上的老人,引导学生开展尽孝行动。如和妈妈一起买菜、督促爸爸戒烟、为爷爷奶奶盛饭、与孤寡老人聊天、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在公共场所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等。教师在探究环节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尽孝的做法,而是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交流踊跃,尽孝行动丰富,探究认知与现实生活顺畅接轨。

三、基于灵活多变的活动情境,丰富学生探究实践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做支撑,脱离了具体的活动情境,学生就无法建立知识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灵活多变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赋予活动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二年级下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判断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教师扮演导游,创设了有关“文明旅行”的闯关活动情境,让学生判断不同生活情境中该用多大音量说话。如参观展览,学生做出表示安静的动作;明星出场,学生鼓掌和欢呼。但对于“演出结束时,海象伯伯突然生病”的情境,学生出现两种判断:有的认为这是演出现场,要保持公共场所安静,有的则认为要大声呼救,因为涉及海象伯伯的病情。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最终学生一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小声说话,只有大声呼救,人们才会知道海象伯伯需要帮助。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喜欢接受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通过精选活动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践行文明礼仪。灵活多变的活动情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真实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四、产生情感共鸣的视频情境,扩大学生探究视野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满人情味。共情是选取情境素材的必要条件之一。充滿情感力量的情境素材,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情感共鸣。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了情感因素的催化,探究活动就能深入开展。

以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第二课时“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为例,教师通过猜字谜“爱”导入新课,再播放了一段关于孔子仁爱思想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当我们遇见不开心的事该怎么办?我们要如何爱他人?”学生认为,仁爱就是需要做到尊重与宽容,仁爱精神就是要推己及人、知行合一,为他人着想。情境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抽象的仁爱思想,并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现实生活中洋溢着仁爱思想的事例。学生切身体会与感受到,虽然孔子生活在2000多年前,但他的仁爱思想已经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并不断传承和发展。一段视频所营造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扩大了学生的探究视野,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总之,好的情境素材是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也是提高探究实效的“助推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教学需要,精选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虚拟情境。通过探究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更有价值。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   354200)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标下探究学习“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