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荣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作为数学思维培养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对培养学生兴趣,拥有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十分重要。而学习的发生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发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设计课前预习的课程能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准备,而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能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数学学习;课前预习;针对性;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现如今对小学教育更趋向于促进未来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学生构建稳固的知识结构和框架,需要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只利用課堂有效的学习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来说还远远不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课前预习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方式。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新课程中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课前就了解自己对新内容的疑惑点是什么,什么是会的,什么是不会的。在了解了疑难点后,课程进行中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所以,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有方向地联系新旧知识,解决疑难问题,让学习更有针对性。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现阶段数学课堂依旧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为了让课堂学习更有时效性,教师在授课前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课前预习的准备,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学习后,对本堂课的内容稍做了解,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前情回顾,更好地建立知识网络框架。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还能及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或者疑难处,在教师讲授不明白的问题时,听课更认真,提出的疑问点也更对自己有针对性,节省课堂中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带着课前预习的结果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就可以不再利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悟,提炼出课程的重难点,经过课前预习的学生能准确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对所学问题加以深究,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重难点在短时间内能得到突破,教师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课堂练习中,当堂内容当堂得到练习,知识就能当堂得到反馈,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将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让知识得到巩固。
(三)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当堂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有效方式。小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接触了有效的前置练习对当堂课程内容稍有了解,让学习的发生也相对容易。而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基础内容有一定的掌握,理解地更加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前预习对任何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有作用的。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内容应该是有效、正确的
正确的课前预习内容才能对学习有正向的引导,所以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考虑前置作业的合理性。不合理的课前预习可能会让学生对内容有错误的理解和感知,反而对重难点的侧重有偏差,不利于课程的学习。这也同样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前置预习内容。
(二)更新教学方法,让学习真正发生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学习,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让学习真正在学生的身上发生。那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用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只有开始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长久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预设,并设计出解决的方案。在讲课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课前预习设计的预习思路,让学生学有所依。课前预习单或者前置学习的任务单将会是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的依托和整体结构框架。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单或者课前预习的任务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学习,接下来在小组中交流学习心得。最后在班级中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研究与讨论中巩固自己的知识,理清思绪,还能在全班交流中对自己疑惑的问题得到解答,也能在交流中对自己同意的问题得到深入的巩固。最后教师对全班都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既锻炼学生,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教案时,要在教案中涉及到可以随机穿插课前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有用的。
(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测预习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对于课前预习的作业,最好的监督方式就是教师在课程中及时检测课前预习的内容,有效、及时的检测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课前预习的检测往往可以引出一节课的内容,让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计算课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简单提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因为计算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学生可能在课堂预习中只会了解比较简单、计算比较复杂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汇报后,进而引导出新授课的内容,也就是给出简便算法,同时给出数学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透彻。
教师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让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对知识有所了解,还能在课程开始时就带着准备和信心进行学习。教师在检测预习内容后,对课前预习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去学习,让学生对课前预习有所期待。
(四)教师应在情感上与学生尽量保持一致,用爱心去感染学生
教师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是为师者,但也要尽量与学生的心灵靠拢。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让人彼此信任,交流的更透彻,教师与学生也同样需要真正的沟通。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想与感悟。而作为教师,也要适时停下脚步听一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认真倾听,能够让教师在不同的层面得到自己教学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
教师也要对待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当学生不愿学习时,要用心去引导学生。比如如果有学生不愿完成预习作业时,作为教师可以先表扬预习作业完成比较优异的同学,让没有得到表扬的同学一定程度上有沮丧感,然后教师再适当提醒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表示教师对他们能够优异的完成作业有足够的信心,也相信他们一定愿意完成作业,得到表扬。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但也是陪伴学生最长久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心怀爱心,这样也能收获学生更多的爱。
总之,教师要正确运用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感受学习的发生,体会掌握知识的过程,在有效的课前预习中得到学习的自信,找到学习的方向。在小学阶段,合理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准备地进入学习,能更直接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中体会到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让学生更加愿意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环.小学数学预习策略的选择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5~30.
[2]彭天怀.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性[J].速读(上旬),2015(08):50~53.
[3]周懿.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探讨[J].小学时代,2013(07):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