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琳
2016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开启了新时代教师素养提升的新征程。学校重视对新教师的入职指导,但投入多,收效甚微。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性不够;二是针对性不强;三是定位性不准;四是浸润性不深。笔者以新办校康城小学为例,用好“四面镜子”,促新教师成长取得一定成效。
“聚光镜”:顶层设计
目前,新教师入职指导大多忽略了对新教师需求的调研,指导缺乏整体架构,凌乱无序,甚至任凭他们在“试熟”中自然成长,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学校应高屋建瓴,用好顶层设计这只“聚光镜”,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校级层面,把新教师入职指导工作的开展落实想清楚,构建好。
“十二字”指导思想 康城小学近3年在编新教师高达42人,占教师数的48.9%,人数众多,良莠不齐。这支队伍,引领得好,是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生力军;引领得不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立足实际,通过组织新教师座谈、设计需求调查问卷、日常谈话沟通等各种渠道,了解新教师困惑和难题,提炼出康城小学新教师入职指导“十二字”指导思想——“深练功 广求师 立课堂 强保障”,同时依据“十二字”,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措施。“十二字”指导思想的顶层设计,是“面”的设计,既保障新教师入职指导工作的方向,又让新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
岗前培训系列化 新教师初涉教坛,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及其他事务使他们焦头烂额,“忙”与“茫”成常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他们从教信念。促使学校思考:如何在新教师发展的重要节点,施于援手?“点”的顶层设计——“岗前培训系列化”应运而生,旨在帮助新教师做到“融”与“序”。办校以来,学校精心策划每年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活动。指导内容丰富,从学校文化解读、教学指导、德育点评,到安全剖析、后勤保障、学校团队拓展、师德师风引领。指导形式多样,从参观、团建到聆听、体验。岗前培训,力争让新教师做到“教育教学常规心中有数,内部规章制度了然于心”,为他们尽早、尽快融入新集体,做到教学工作中有序,为提升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校用好“顶层设计”这面“聚光镜”,“十二字指导思想,岗前培训系列化”,点面结合,长短线交融,构建出立体的顶层设计框架,将新教师置于横贯相通的平面上,打通他们成长的“任督二脉”。
“三棱镜”:错位发展
新教师教龄不等,毕业院校不同、文化背景迥异,专业素养不一,能力水平不等。学校正视新教师队伍的差异,用好“错位发展”这面“三棱镜”,针对性的催发新教师焕发异彩。
横向梳理“三阶段” 倡导错位发展,即重视不同教龄新教师的差异,康城小学从发展阶段、指导思路、成长方向、成长重点、成长内容和成长目标等方面,横向梳理新教师成长“三个阶段”的指导要素及成长目标(如表),使新教师发展能按图索骥。学校指导呈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态势,做到指导工作的有的放矢。
纵向聚焦“不同领域” 倡导错位发展,即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可以不同于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不同于同学科的教师。如语文教师,一个可以在阅读上“拂袖起舞”,另一个可以在写作上“指点江山”,还有一个可以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左右逢源”“另立山头”,等等。显然,新教师“错位发展”,实是一种正向发展。
横向梳理“三阶段”,纵向聚焦“不同领域”,犹如一面“三棱镜”,为新教师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时空,为新教师的差异发展提供优质平台,让新教师各自绽放异彩。
“望远镜”:拜师结友
新教师犹如一张白纸好作画。在新办校新教师入职指导工作中,学校要切实用好“拜师结友”这架“望远镜”,通过高位嫁接,从而建构新教师优质的精神家园及专业素养。
广开渠道拜名师 笔者认为:新教师拜师不应“画地为牢”,而应广开渠道,各取所“需”。一是以校内外名师为师。二是以网络为师。每位新教师首先要确定“我最崇拜的名师”,然后通过各种媒介广泛收集该名师的教育教学资源,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模仿、创造。“我最崇拜的名师”项目实施,打破了现实与网络的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尊重新教师的发展需求及期望,高起点引领新教师,行走在“网络栈道”上,为其快速成长助力。总之,学校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建构新教师“求师”之途径,促新教师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电影课程为友 伯格曼曾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指导工作中,创新性地引入电影课程。每月一次的“电影欣赏”及电影沙龙,对新教师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业务水平,都是一次极大地冲击与洗礼。电影课程的实施,把看一部电影变成一次教育活动,我们用“摄影”成功接过“言语”的接力棒,使其成为学校新教师入职指导中新的“教育力量”。
择“各类名师”为良师,挑“电影课程”为益友,犹如一架“望远镜”,让新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看得到远方,汲取其精华,行走之间更多了份底气与底蕴。
用好“显微镜”——课题研究
以往,新教师参训目标不明确,参训形式缺乏“浸入”,以观望为主,成长受到局限。因此,学校要用好“课题研究”这只“显微镜”,坚持“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倡导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从而引领他们走上研究的道路。
微问题研究 新教师踏入教坛,有着无数的困惑与难题,这些痛点若未及时解决,将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康城小学敏锐捕捉到此信息,致力引领新教师尝试“微问题研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带领新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梳理、归纳、提炼出新办校新教师20个共性问题,即20个“微问题”。二是新教师通过自荐或推荐的方式认领话题。三是新教师以聊天、座谈、听课、观察等方式,向老教师学习,并获取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四是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共性策略。五是学校搭建“成长·路径”论坛,彼此分享、启发、共鸣、认同。六是通过后期撰写、修改、完善,最后编辑成册《新办校新教师的20个“怎么办”》。微问题研究,改变了学校新教师入职指导思路。一方面“逼”着老教师回顾、反思、提升,力求用最简洁、最形象、最直接的方法传授新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在快捷获取实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同时通过自身的实践、思考,从理论的高度总结自己的收获,从而拉直自己成长的“弯道”。此举措对双方而言是双赢。
新辦校新教师入职指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以“顶层设计、错位发展、拜师挑友、课题研究”为指导的“四面镜子”,建构学校新教师培训的新蓝图,寻找驱动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也为其它兄弟学校开展新教师入职指导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办校新教师入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8—40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