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涛
摘 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特别适合小学生参与的特殊游戏形式,体育游戏的应用可以有效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率。文章结合自己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游戏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209-01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乐于参与到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游戏所给予学生的那份乐趣,体育游戏一直以其内容的丰裕,花样繁多,兴趣浓厚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体育游戏的应用,可以给予学生强劲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致,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愉悦中游戏,在玩耍中锻炼,从而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小学生参与游戏的强烈欲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1 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小學生大脑智力的有效开发
体育游戏的内容多姿多彩,样式繁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们特别喜欢参与。体育游戏的宗旨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快乐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活动完全可以实现小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欲望,以满足学生的猎奇之心及好奇心理的需求。通过体育游戏来增进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致,掌握体育游戏的规则及安全事项,了解其社会规范的内含,有效提升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力与技能。
以往我们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内容缺乏趣味性,形式单一呆板,根本调动不起来形式参与的兴致来,刚刚开始还可以,久而久之形式就厌倦了,总是那些套路模式,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嫌弃之感,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效率。改变这种局面的可行而有效的途径便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既可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致,还可以达到实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可以说,体育与游戏的完美融合是一个最佳之做法。体育知识种类繁多,完全可以运用体育游戏的众多形式展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游戏,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均得到了锻炼与培养。通过游戏,让学生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开朗,头脑也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明了。体育游戏为数较多的还是集体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形式的合作意识逐步增强,让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那份关爱与温暖,真正取得快乐学习的最佳效果。
1.2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有效锻炼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多姿多彩、样式繁多的体育游戏内容,满足学生感性思维的欲望,给予学生充足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可以这样理解,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特别大。所以,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和勇于实践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凸显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要围绕一个宗旨,既要凸显体育游戏的趣味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又要不失教育的本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同时实现锻炼身体的价值,达到通过游戏来培育学生的效果。体育游戏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趣味性,倘若丧失了游戏的趣味性,学生就很难被吸引,想要实现体育游戏育人的价值就成了泡影。所以,体育游戏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兴致浓浓地参与其中,使学生自身的体质得到有效的锻炼,真正实现体育游戏的强身健体的目的。诚然,体育游戏只注重其趣味性还不够,还应该注重体育游戏的教育性才行。在体育游戏中勿要一味地追求游戏的趣味性而忽略了体育游戏自身的教育性,应该坚持游戏育人的方向,充分锻炼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情绪的变化,使每个参与游戏的学生都能够愉悦快乐地参与其中,以游戏的耳濡目染的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严肃纪律的同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2.2 体育游戏的内容要富有针对性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生性别特点恰当地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快乐的氛围下得到身体的最佳锻炼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模式进行教学,其出发点是缓解小学生的运动情绪,让学生拥有愉悦快乐的心境参与体育锻炼,能以全身心的姿态进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超强,不服输的心理也特别强。所以,在体育游戏时,必须做到体育游戏的公平公正,正确评判学生游戏的胜负,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除此之外,体育游戏还要注意安全游戏,游戏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以确保玩得愉快、玩得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