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如
〔摘要〕学校适应是初一新生步入初中的第一大难题。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学校适应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邀请了有一定学校适应问题的学生及其家长,对其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一般学校适应团辅和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通过组内、组间的前后测量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为初一新生学校适应干预研究提供实例例证。
〔关键词〕家校联合;初一新生;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13-05
一、研究目的
人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许多变化。刚刚踏入初中校园的初一新生,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焦虑,都将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他们缺乏应对措施和技能,面对种种变化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措手不及。不仅如此,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的他们,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飞跃发展,很多心理矛盾随之产生,如情绪失控、青春期叛逆等。如何帮助学生对崭新的初中生活微笑地说一声“你好”,是当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众多文献表明,很多研究者利用团体辅导解决新生学校适应难题。团体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活动方式,其借助团体动力学原理,促进团体成员在各项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共同探索与反思自我。除此之外,家长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徐凤娇[1]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相关。刘世宏[2]得出家庭亲密度直接和间接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的结论。可见,家长在生活中应不断地指引和教导孩子,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包括初中学校适应。
本文认为若是能让家长效用最大化,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鼓励家长参与到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团辅中来,或许能加快学生的适应速度,甚至达到比一般学校适应团辅更好的效果。于是,本文邀请了有适应问题的学生和其家长共同参与研究,合理分组后进行一般学校适应团辅和基于家校联合的团辅,通过组间组内比较,分析这两类团辅的干预效果,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为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提供实例例证。
二、研究工具
(一)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根据对学校适应的内涵和维度的界定,本文采用了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在校行为子量表作为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的调查工具。该分量表信效度良好,有50个题目,共包括五个维度: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伴关系适应、自我适应。其采用四点式计分,1表示总是如此,2表示经常,3表示偶尔,4表示从来没有。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学校适应状况越好。量表均分<2分,表示学校适应较差;2≤量表均分<3,表示学校适应情况一般;量表均分≥3,表示适应良好。
(二)团辅方案
1.学校适应团辅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般学校适应团体辅导设计理论依据如下:
(1)根据吴武典的学校适应理论,学校适应是一个含义广泛且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包括了学生对于校園生活的主观适应,也囊括了客观适应,例如行为表现、所持有的态度等。
(2)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初一新生刚好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相互矛盾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体验评价寻找内心自我,逐渐定位自己的角色。
(3)根据勒温的小组动力学理论,小组形成的凝聚力让成员对小组有信任感,愿意在小组中自我表露,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反馈更加了解自己。在小组讨论中头脑风暴能让成员思维更加开拓,在勇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能从成员那里了解自己的优劣势。
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方案在一般学校适应团辅理论基础上,强调了家长的参与,其理论依据是帕克提出的家庭关系理论。在此理论中,帕克表示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或家长的教育风格仅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种方法,家长作为教育者和指导者或顾问的角色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的第二种方法。可见,家长的指导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2.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方案
本文以“初中,你好!”为主题,围绕学校适应状况问卷的五个维度(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伴关系适应、自我适应),设计出一般学校适应团辅方案和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方案。
两个方案的基本结构、实施时间、次数、活动均相同,都设计了八个单元,详见表1。
一般团体辅导按照表1的基本结构进行,而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家长的参与,如前期指导、布置家庭作业、团辅体验等,确保家长在孩子学校适应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三、研究步骤
(一)学校适应调查,筛选研究对象
利用吴武典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在校行为子量表问卷对嘉兴市海盐县某初中进行的初一新生现状调查(前测),统计分析结果后,筛选出量表均分低于3分,即学校适应情况一般、有一定程度适应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面对面访谈,在其自愿参与的原则下,确定30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女生8人,男生22人。
(二)随机分组
根据前测量表均分、人数、男女比例等随机分成三组,将其重新编号,具体分组如下:
对照组(10人):即测试出来学校适应情况一般,安排其回归班级,不进行任何学校适应干预处理。该组成员代表人自然状态下的学校适应,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考察一般学校适应团辅和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的时效性。
实验组1(10人):即测试出来学校适应情况一般,参加一般学校适应团辅,全程无家长参与。
实验组2(10人):即测试出来学校适应情况一般,参与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实施的时间、次数与活动均与一般的学校适应团辅相同。团辅实施前,对团体成员家长进行学校适应专题辅导,且团辅过程中邀请成员家长参与到团辅活动中来(至少3次),每次活动都布置家庭作业。
(三)前期家长辅导
通过讲座、访谈、分发资料等方式对实验组2的学生家长进行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伴关系适应、自我适应五个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完成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准备工作。
1.问卷调查
通过自编问卷,全面掌握实验组2成员家长对于初一新生学校适应的了解情况,为之后的团辅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2.学校适应家长专题讲座
为实验组2成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家长们相互认识,并了解孩子的学校适应现状,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辅导理论和技巧。
3.分发资料
将以“初一新生学校适应”为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分发给实验组2的家长,内容与讲座一致,可以让家长在活动后继续学习与讨论。
此类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实验组2的家长了解初中学校适应的重要性,并为接下来的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做准备,让家长更有技巧、更有方向性地去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团辅中所布置的作业,一起与孩子度过初中适应期。
(四)团辅实施
实验组1和实验组2从2018年10月上旬同时开始团辅,分别进行八次团体辅导活动,每次一小时。地点在嘉兴市海盐县某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小团体辅导室。团体领导者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专业的团体辅导课程的培训。
(五)后测与比较分析
在第八次团辅结束后,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三组全体成员同时进行后测。测量工具均为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在校行为子量表。
根据前后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三组组内前后测比较,分析实验前后各组学校适应状态的变化。
2.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分别比较,以此验证团辅的有效性。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进行比较,以此比对两种干预的效果与差异。
整个研究过程如下图:
四、研究结果
(一)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前后测组内差异比较
运用spss16.0对三组分别进行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结果:
1.对照组成员前后测测量均分、各维度分数比较
对对照组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量表均分和各维度p值均大于0.05,说明成员学校适应前测、后测没有显著变化。其中,除了同伴关系适应之外,量表均分和其他维度均分都有所减少,说明该组成员学校适应情况总体来说有所下降,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自我适应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可见,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照组成员学校适应并没有明显改善。
2.实验组1成员前后测测量均分、各维度分数比较
对实验组1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量表均分t=2.389,p=0.041<0.05,说明该组成员在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下,学校适应情况有显著改善。但五个维度p值均大于0.05,说明前测后测变化不显著。
3.实验组2成员前后测测量均分、各维度分数比较
对实验组2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量表均分t=2.626,p=0.028<0.05,說明该组成员在基于家校联合的团体心理辅导作用下学校适应情况有明显改善。且五个维度均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课业适应维度均分t=2.510,p=0.033<0.05,自我适应维度均分t=2.981,p=0.015<0.05,说明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提高。
(二)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前后测组间差异比较
为了更好地比较三个组的效果差异,必须先明确各组前、后测的变化量,然后再进行组间F检验。结果见表5。
在方差齐性的基础上进行F检验,结果显示,量表均分、课业适应、自我适应变化量p值均小于0.05,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1、实验组2在量表均分和这两个维度变化量上有显著差异。
为了更加明确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对其进行事后分析,结果显示:
(1)实验组1在量表均分、自我适应维度增加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一般学校适应团辅干预效果相对于人伴随着时间自然适应的效果要明显,验证了一般学校适应团辅的时效性。
(2)实验组2在量表均分、课业适应、自我适应维度增加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本研究设计的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的效果相对于人伴随着时间自然适应的效果要明显,验证了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的时效性。
(3)实验组2和实验组1比较,虽然实验组2量表均分增加量比实验组1大,但是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本研究设计的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相对于一般学校适应团辅来说效果差异并不明显。
但这并不能说明家校联合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从组内差异比较来看,实验组2量表均分提高量大于实验组1提高量,且实验组2组内成员课业适应和自我适应维度在团辅干预后差异明显,而实验组1组内成员各维度前后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这两个维度适应过程中家校联合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五、研究结论
1.有部分初一新生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且每个人在不同适应维度上产生的问题程度并不相同,如果不处理,则可能导致问题恶化,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所以及时对其进行以提高适应能力为主题的心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
2.本文所设计的学校适应团体辅导干预具有时效性,跟自然状态下人的适应速度相比要快,且有明显差异,说明此次团辅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3.与一般学校适应团辅相比,本文所设计的基于家校联合的学校适应团辅效果更明显,但是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刘世宏,李丹,刘晓洁,等.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4(3):617-624.
[2]徐凤娇.长沙市流动儿童生活事件、学校适应性与自尊相关性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澉浦中学,嘉兴,3143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