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缺乏对智能财税的深入认识、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提高对智能财税的正确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智能财税人才 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07-02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企业的多样性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因此,探索有效的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策略至关重要。
一、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是未来的必然选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社会对高职院校财税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财税人才掌握相关职业能力和技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云计算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财税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養的过程中,要积极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积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做好财税人才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健全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智能财税人才。
第三,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让学生懂得使用企业财税共享平台、大数据挖掘技术、财务信息预测和决策等,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智能财税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现状
(一)缺乏对智能财税的深入认识。部分高职院校对智能财税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未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没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化发展,难以提高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二)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未能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会计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定位财税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很多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有效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这导致教学目标不够合理,相应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高,难以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财税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的学制安排不科学,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建设,没有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财税人才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不完善。在智能财税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但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未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企业财务管理具体工作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单薄,难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素养。
三、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策略
(一)提高对智能财税的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深化对智能财税的正确认识,将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位。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结合“1+X”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在结构方面,积极分析当前教育部门与社会对智能财税人才的需求和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为实现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的连贯性,高职院校应结合中职和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制度,实现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与各个学校的有机结合,充分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智能财税人才的多方面能力和技能。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参照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明确智能财税人才培养中的各个阶段工作内容,包括通识能力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等。
(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积极创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建设,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院校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等,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梳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提升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效率。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将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财务共享平台等初级技能课程贯穿到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创新与完善数据库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智能财务管理等中级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满足智能财税人才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建设高级技能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课、企业管理、信息化审计、管理会计等方面,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促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一,在多样化培养工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结合“中联集团智慧财经”“牛快计”“唯你网”等服务平台,为学生讲解与智能财税有关的最新税收法律和相关实施内容等,引导学生洞察与分析智能税务服务平台中的业务信息和会计专业核算等方面工作,并借助这些智能化的信息工具学习与财务核算工作有关的知识内容,促使学生有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其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智能财税人才,共同创建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教育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会计信息系统管理能力。其三,学校可以与企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与智能财会有关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内容。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向学生传授内部控制、纳税筹划、风险控制等有关的智能财税工作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职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四,高职院校应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同时也可聘请拥有企业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证书的企业人员,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智能财税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更好地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最大化地提高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效率。
总之,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智能财税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将“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智能财税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位,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智能财税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寿冰.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4)
[2]王胜.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4)
[3]梁小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财经类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8)
[4]刘良伟.迎接人工智能浪潮 创新财税服务路径——访唯你网联合创始人、首席顾问连伟舟[J].财务与会计,2018(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研究”(2019KY1718);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学改革研究”(GXGZJG2017A032)
【作者简介】苏文昱(1979— ),女,湖南永州人,审计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会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会计与税务。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