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目的。学习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学好某一门功课,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古今中外,凡是有渊博知识的学者、专家、科学家,他们在学习、研究知识的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口头上对学生提提要求,叮囑几句,想在短时间内就立竿见影,大见成效,那是不切实际的。它需要作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榜样,尤其是教师的榜样,使他们经常模仿。训练要明确目的、要求,持之以恒;要根除一些消极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前不作准备,上课时搞小动作,注意力涣散,懒于动脑,甚至作弊抄袭等。此外,还要结合学习动机教育进行练习,加强注意力的培养,严格监督,经常检查。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应当重视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抓得“实”。习惯的培养要一一去落实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本身就是教学工作的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逐一落实。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在整个小学阶段,到底要培养哪些习惯,要一项一项的弄明白,一条一条的搞清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1)认真读书,认真思考习惯;(2)预习和复习的习惯;(3)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4)经常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5)勤动笔的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培养,去训练,去落实,各年级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步骤。
二、要抓得“小”。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
例如,有的学生在读书时,一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便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像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宜有问必答,一语道破,而应让他自己先想一想,想不出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实在弄不清时再来问,这就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又如,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总要翻阅学生前一次的作业,看一看要求学生自己订正或重做的地方,是否都认真去做了,如果没有做,就要请他一处一处的补,这也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要抓得“早”。习惯的培养要从早期开始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精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例如,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初入学时抓起。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可塑性强,写字姿势尚未定型,只要启蒙老师严而有格地反复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是能够养成的,又如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习惯时,就得先抓好课堂预习,课堂预习可按“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进行,让学生在粗读、细读、精读中,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掌握内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预习。一类课文在课内预习,二三类课文在课外预习。从课文的难易程度考虑,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在课内预习,浅显易懂的课文在课外预习。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就把预习完全放在课外,按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进行。课外预习的方法要求灵活,时间可长可短,预习的问题应有所侧重。
总之,只要我们思想重视,从小抓起,持之以恒,对学生读书、练习中的粗心、不认真等毛病,不原谅,不迁就。那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养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