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2020-06-08 15:45程桂枝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分析问题批改素材

程桂枝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提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注重创设情境,重视多样化的批改形式,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作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分析问题 素材 思维 批改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不断尝试,但仍有不少学生畏惧写作。有的学生明显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拿起笔来就发呆。于是作文教学便成了教师、学生头疼的问题。为此,笔者在作文指导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注重创设情境,重视多样化的批改形式,做到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作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是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作过精辟的分析:“是不是有时提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的积累。

(一)日常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便没有文学,没有生活便没有文章。同样,对小学生来讲,离开了生活就无文可作。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活动范围不广,阅历不深,读书不多,所以生活素材积累不足,这是造成小学生害怕写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写好作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善于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笔者从学生一年级起就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景、物,把看到、听到的事情通过日记、周记的形式记下来。教师常常盼望在学生的日记里有“大好人”“大好事”“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的场面出现。如果有,当然应当写下来。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是平凡而常见的小题材。例如:学生可能为某个同学的滑稽动作笑得前仰后合,也可能为教师的不理解或批评痛哭流涕;可能被某个同学的恶作剧吓得屁滚尿流,也可能对某个小玩具某件事痴痴入迷……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作文的“源”。这源里充满了童趣,更充满了童真。于是笔者常常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熟悉的小事物:在校运会中,组织學生参赛、观看,写简短的通讯、表扬稿,赞颂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春游、秋游中,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领略大自然之美;在助人为乐中,引导学生捕捉爱心;在打扫卫生中,学会体验快乐。为了让学生写好热闹场面,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陪妈妈到菜市买菜的机会感受繁荣、热闹的气氛,体验人生百态;为了让学生写好动物,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笔者就引导学生喂养小动物,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一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我奶奶家的那只猫咪当妈妈了,它生下了几只小‘咪咪猫,我蹲在猫妈妈的身旁,仔细瞧,只见一只小猫长着黑白相间的毛,一只全身都是灰色,只有老鼠那么大。样子很难看,眼睛没有睁开,全身的毛湿漉漉地紧紧贴在身上,它们挤成一团,猫妈妈耐心地舔着它们身上的湿毛。过了很久,‘咪咪猫的身子干了,毛也蓬松起来了,‘咪咪猫比刚才好看多了。我用手碰了碰‘咪咪猫,猫妈妈用深绿的眼睛紧盯着我,马上站立起身子,弓起背,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仿佛生怕我抢走它的孩子似的。”学生观察得多仔细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动物的喜爱。学生对生活经历过耳闻、眼看、脑思后,学会了积累生活的方法,为他们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知识的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文章写得是不是生动感人,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等方面的技巧。但是还有许多方面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就是平时的积累,除了生活的积累,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书中间接感受生活,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成千上万的写作参照,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表达的能力。在分析课文时,笔者常先介绍课文的内容、写作年代、选自哪里、作者是谁,这些学生最感兴趣。这时笔者有意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介绍优秀的作文书籍,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启发;选读童话、故事、寓言、科普读物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笔者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写阅读摘记,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进行摘抄、诵读。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交际,介绍主要内容,收集好词佳句,看谁的故事讲得更精彩,谈读书感受。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借书、买书、读书,在班上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学生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谈不上作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是非、利弊、真假、美丑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问个为什么,分析问题的本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

在一次“观察事物交流会”上,一名学生说:“到小河里游泳最开心!”另一名学生说:“到鱼塘边抓鱼最快乐!”还有一名学生说:“摘荷叶当伞撑最潇洒!”他们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仿佛还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之中,连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笔者一听:“糟了!学生把坏事当作好事来颂扬,这岂不是是非不分吗?”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学作文也是学做人,当他们讲完后,笔者不是急于批评他们,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对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都意识到去河边游泳虽然也能锻炼身体,但很危险,最好是节假日由父母带到游泳池去游;捉鱼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又违反了纪律;摘荷叶后,雨水、稀泥会顺着它们的茎侵入莲藕里,莲藕就会腐烂。学生们明白了道理后,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时笔者及时地引导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同学们的议论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学生的作文既有叙事又有议论,这次作文训练既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掌握了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产生了分析问题的兴趣,萌生了写作的欲望,但不等于就学会了写作文。因为生活中的素材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进行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布局、獨具匠心的构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成为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而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口头作文入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一)口头作文,启发发散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笔者从口头作文入手。因为口头作文是一个言语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组合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凭借和结果,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所以,口头作文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它还是由说过渡到写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思路开阔、思维灵活的人,他的语言表达才会清楚流畅,作文能力才会提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口头作文训练。

1.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交际

笔者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请2~3名学生以自己阅读收集到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时事热点等为内容,上台进行口头交际,与其他同学交流。让学生在快乐的交流中,发言变得流畅自如,表达欲望也逐渐增强。

编写故事。笔者利用班队课、自习课和午读课,让学生仿照学过的课文编一段话或写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①笔者教完《陶罐与铁罐》这则寓言后,就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试编故事。学生看了题目后乐了,他们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出了《太阳与彩虹》《桌子与椅子的对话》《书包里的对话》等故事,学生编的故事新颖而富于情趣。②出一些相关的象声词让学生编故事,如小鸟的“啾啾”声、小河的“哗哗”声、树叶的“沙沙”声、人们的嬉戏声,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色,勃勃生机。又如车流声、脚步声、吆喝声,编一段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市场景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语言流畅、内容广泛,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赞扬中大大增强了写作兴趣。

2.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让学生进行改写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让学生进行改写。如在教古诗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的翻译,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改写训练,如学了《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游园不值》等古诗,笔者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写法,描述一篇赞美春天、热爱春天的叙述文,把学生带到风景如画的春天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

3.结合课堂教学,课后让学生进行续写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续写。如,《白杨》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笔者引导学生反复研讨父亲的话,深入理解父母的心愿,然后让学生续写“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有的学生这样续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成为新疆的开拓者、建设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希望他们长大了留在新疆,继续建设新疆,他们不知道新疆还很落后,条件非常艰苦……”通过几种续写对比,学生对学过的文章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又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笔者让学生以“又见小女孩”为题进行续写,想象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她的命运又将如何。通过对比,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笔者通过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书面作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学以致用,发展想象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同样,作文离不开想象思维。有了丰富的想象,文章才能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创造时机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上课时,笔者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中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中所描写的人与景、事或物,还让学生有充分想象的机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在讲了《五彩池》《海滨小城》《桂林山水》等这类写景的文章,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海滨小城、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象,激发学生对它的向往之情后,笔者便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想象“我理想中的家乡”,运用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描绘20年后家乡的景象;学了《新型玻璃》,笔者就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家里装上了新型玻璃,结果怎样?你想发明哪些新型玻璃”,让学生运用《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想发明的一种物品;学了《金色的鱼钩》,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红军的外貌、衣着、语言以及场景想象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难险阻,再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岁月……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行为想象故事的结局。通过这样的长期坚持,学生学会了谋篇布局,想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刚开始写作离不开模仿,但是仅仅学会模仿远远不够,那样是不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没有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就无法创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在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对同一作文题寻求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求异中有所创新。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时,笔者进行了3次不同的训练,学生分别写出了3篇不同的作文。第一次,笔者只要求学生写动物的外形,学生的语言平铺直叙,没什么新意。第二次,笔者进行了写法上的指导,结果学生不仅写出了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还写出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笔者并不满足,又进行第3次指导。笔者请一名学生把他家里养的小鹦鹉带来学校让同学们观察,学生可感兴趣了,纷纷走上讲台仔细观察这只可爱的鹦鹉,还请养鹦鹉的这名学生介绍鹦鹉的生活习惯,如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怎样睡觉等,有的学生还拿了小米喂给它吃。笔者趁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开动小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些学生写道:“小鹦鹉真乖,简直成了我亲密的朋友。”有些学生写道:“小鹦鹉当上小明星啦,蹲在讲台上多神气啊!”还有一些学生写道:“小鹦鹉就像一名威武的战士……”学生不但写出了鹦鹉的外形、生活习性,还能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鹦鹉写得生动感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作文在学生笔下完成了。同一作文题,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就能使学生同中求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学生完成的作文是他们对生活素材进行精心构思、巧妙布局的結果。学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不管写得怎样,总是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肯定。而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认为给优秀作文高分,并在评讲课上宣读,这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激励手段。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这种激励方式不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写作热情。对此,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首先,改变现有的评价水平,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做硬性统一的规定,标准因人而异。笔者对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进行纵向比较,只要看到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尽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实事求是地写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请他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的写作积极性。笔者对学生充满期望,学生也往往受到感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于学生作文中生动的语句,笔者画两条波浪线,写上评语:“真是观察仔细,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你能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优美语句用上,这是创造的开始。”“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短短的几句评语既是肯定、鼓励,又是引导、期待,暗示学生“你有写好作文的能力,你的作文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称赞”,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其次,在教室的一角开辟“佳作欣赏园地”,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的评分标准,看他进步多少,将每次佳作或有进步、有特色的作文张贴在栏内,有条件的通过电脑打印出来并进行一些修饰,使作文图文并茂,在班上张贴出来。学生的作品得以展出,大家争先恐后地观看。其启发、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再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并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多种修改方式相结合,有学生自改,有生生互改,有教师面批,对学生写作上的进步满怀期待。

第四,对班级作文竞赛获奖者颁发奖状或物质奖励,把他们的作文发到班上的QQ群里,与家长一起分享,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可使学生日常写作被激发和培养起来的兴趣得以巩固,使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功感,从而使其写作能力渐渐提高。

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一学期写好的作文输入电脑打印出来,并进行一些修饰,使习作图文并茂,编成优秀作文集,起好名字,让父母写上序言,配上精美的封面和插图,打印成册,在班上相互交流欣赏。这样做,学生一学期下来收获满满的幸福,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

多年来,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编写作文集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简介:程桂枝,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分析问题批改素材
试论在拖动电路安装实训中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优化批改方式 提高作业实效
浅析初中英语“零作业”批改
精雕细琢成美文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结合口语大赛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