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坤 张秀琦
摘 要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习评价问题,保障学习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在综述混合式学习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的流程和学习者特征及学习平台的特点,初步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分析法架构混合式学习评价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维度所占的权重,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绩效评价量规,为后续分析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蓝墨云班课;学习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41-04
1 前言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往往局限于最后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得失成败则缺乏相应的数据收集。这种横向评价方式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常常忽视了学生的纵向发展,没有在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间建立紧密联系,难以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强化、激励作用。
混合式学习评价将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学习情感等进行全过程考核,评价过程始终贯穿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技术支持,可全面采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并进行数字化分析,为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与此同时,客观上也需要建立综合多种评价方法的混合式评价指标体系,与混合式学习的宗旨保持一致。
2 混合式学习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研究角度多是MOOC、SPOC网络学习平台、线上学习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杜世纯构建了MOOC背景下混合式学习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主要是针对在线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测[1]。Vanessa Woltering在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bPBL中,通过定性和定量问卷调查、标准化的小组访谈和学生的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满意度得到有效评价[2]。目前,关于混合式学习评价研究的文献中,专门针对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学习评价的文献还较少,定量研究远大于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中也存在各项成绩的评价指标覆盖不全、影响因素获取困难、权重凭借经验等现象,给评价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3]。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系统、规范的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实施精准教学、推动大数据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做出努力。
3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构建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线上线下的方式极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学生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环境等发生质的变化,学习效果评价也从技术视角聚焦到学习视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原始数据对教学和教育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为他们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因此,学习评价指标的维度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结果性评价,还要考虑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和总结性学习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并重的方式。
基于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线上、线下两个学习场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实施阶段,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部分,各个环節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使呈现出的学习结果也更加多样化。线上学习场景依托于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它是专门为学习者而设的智慧学习平台,全面记录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跟踪调查。线下场景分布在实验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内。在结合混合式教学过程和学习平台特点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框架确定为图1所示。
1)过程性评价。在课前,为了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研究基于评价工具的平台签到、观看学习资源、在线学习测试、讨论发表观点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预测学习者的需求[4]。学生根据教师在平台上制定的学习任务单,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想法提交讨论区,形成课前自主学习反馈。同时,为了及时发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在线学习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测验和讨论区发言,提取、归纳他们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课前的学习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答疑讨论,注重观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学中,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使课堂学习机会最大化,其主要目标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对小组成员从创新能力、知识构建能力、沟通协作等方面进行考查,以便学生能即时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认知和互助交流能力。
课后评价阶段,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和章节在线测试,教师在平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测。对于技能操作性知识的考查,学生在课后按照课前通知的学习要求完成实践操作并上传学习平台,采用自评和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通过平台设置分数权重进行汇总并给出小组得分,并对其技能熟练程度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2)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分为期末考试和多媒体作品评价两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具体应用的能力。教师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通过终结性考试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考量,以便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是学习结果评测的简约化形式;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课件制作任务,将知识技能嵌入真实的任务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评价法,依据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了解学生实际对课程中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技术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及课件作品本身的教学使用价值。学生提交的作品要求50%以上为原创,重点考查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等五个维度的表达。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选取 本研究从多角度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国内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文献,权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各个优势与劣势。考虑到蓝墨云班课学习平台的特点和混合式教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差异,结合具体的实际应用设计了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权重是评价指标架构中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某一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与比重的数值,又称权数,体现了该项指标的重要程度[5]。本文综合采用文献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定性指标定量化,结合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学习者的特点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
构建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萨蒂提出的1-9标度法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指标体系模型,并构建两两判断矩阵。经过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工作及实践经验的判断决策,得到各层指标的判断矩阵:
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本文以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为例,计算权重及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2)将经过归一化以后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得到各行的和:
3)对矩阵各行和归一化。
,得到权重系数: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i,j=1,2,...,n)
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4.059 8。一致性指标为:
=0.019 9
CR=0.022 1<0.1,符合一致性检验的要求。同理,可以计算指标层的各个判断矩阵的权重系数和一致性检验。由表2所示结果的CR<0.1,可以认为上面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利用同一层次所有指标的单排序的结果计算上一层次的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可由以下公式得到:
bj=akbkj(j=1,2,...,n)
由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计算,可以得到所有指标的总排序。本次实例的结果如表3所示,组合权重即为各个指标所对应的总排序。
最后,本研究针对每个判断矩阵中各因素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
CI总==0.080 3*0.027 1+0.268 1*0.019 9+0.175 6*
0.004 6+0.476 0*0
=0.008 3
RI总==0.080 3*0.90+0.268 1*0.90+0.175 6*0.58+
0.476 0*0
=0.415 4
CR总=CI总/RI总=0.008 3/0.415 4=0.020 0<0.1,因此符合一致性检验。
5 结语
本研究借助藍墨云班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评价平台,生成相关教与学的数据报告,探索混合式学习评价实施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对混合式学习评价进行初步探索。后续将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实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评价过程做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世纯.MOOC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2]Woltering V, Herrler A, Spitzer K, et al. Blended learning positively affects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utor in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cess: results of a mixed-method evaluation[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2009(14):725-738.
[3]刘艳,陈仕品,刘礼想.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6):41-48.
[4]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5]熊才平,吴瑞华.网络课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1(4):13-17,75.
项目来源: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辽宁省高校创客教育环境构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9BGL014);渤海大学2017—2018学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BDJG-18-YB-C-18);2018年渤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职业需求的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序号:14)。
作者:郎景坤,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与环境;张秀琦,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与环境(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