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乾
【摘要】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但目前教育模式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仍难以满足行业需求。充分调动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科研生产职能,引导学生从单一的封闭式理论学习模式向理论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模式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产学研模式的发展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针对高校产学研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产学研模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于2019年3月至4月进行,选取管理、法学、生物、环境、信息、计算机6个专业领域,对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实践环节、报告形式进行调查。有效问卷来自7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有效问卷677份,回收率81.6%。其中男性392人,占比57.9%,女性285人,占比42.1%。
1.课程体系设置。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12.6%的专硕研究生认为其课程设置与学术学位硕士(以下称“学硕”)研究生完全一样,另有47.2%的认为其课程与学硕研究生有80%的相似度,仅有8.1%的认为其课程与学硕研究生完全不一样。同时,专硕研究生把75%左右的时间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已经参与过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有67.2%认为其科研项目是理论研究项目。在“课程设置是否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调查结果中,高达63.2%的专硕研究生认为“几乎没有帮助”,仅有7.2%的认为“有较大帮助”。在另一项关于课程设置是否紧跟实际生产需求的调研中,77.6%的专硕研究生认为现行的课程体系落后且与社会需求脱节。
2.实践培养过程。对实践环节的调研结果显示,有2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实践。整体来看,在对实践环节的调研中,研究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实践机会过少(27.3%),其次是实践内容单一(24.3%)。对于工科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60%以上的认为实践深度和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难以通过参加实践提高专业能力。从参与调研的调查者的实践场所分布中看,校内、企业的占比分别是37.1%和28.3%,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只有17.2%,明显占比较少。
3.实践导师队伍。在实践导师的选择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不到30%的调查者导师来自校企联合项目,近60%以上被调查者的企业导师来自校内导师的朋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对于实践导师的指导频率要求为一周一次,或者更频繁,而通过表4给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仅有16.1%的实践导师能够达到该要求,部分实践导师的指导频率甚至超过一月一次,反映了实践导师自身责任心的缺失以及对专硕研究生的不重视。
二、产学研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研究生课程体系缺乏深化系统研究。长期以来,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以学术为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设施和辅导理念都是模仿学术型硕士,尤其是教育理念与学术型培训理念之间还没有分离。虽然目前两类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高校存在明显差异,但课程差异较小,部分高校甚至将这两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划分为一类。来自企业的实践导师普遍缺乏管理权限,大部分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高级职称或者高等学历,无法满足专硕研究生的实际需要。
2.实践导师系统与教育管理系统脱节。现阶段,一些企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在缺乏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热情和积极性的情况下,仅通过强制分配指导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必然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实践场所和实践环节的内容难以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及相关部门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导师之间产生消极的矛盾情绪。此外,在部分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的市场性质,如企业、技术信息安全、研发过程安全、连续性等因素,使研究生在参与企业项目、产學研关系等过程中将被边缘化,很难形成知识与实际生产的深度融合。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与学术研究生教育相比,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基地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最合适的场所。然而,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尽管对校外实践基地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缺乏有效的合作途径。目前,实践基地主要是依靠高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之间的“人情关系”搭建或通过校友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体系缺乏规范化,经常出现相关人员职务调整或离职等导致合作终止的尴尬局面。
三、产学研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措施方案
1.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在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夯实专业基础”“锁定技术前沿”和“结合行业特色”为原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类的选修课程,邀请高级工程师和知名企业家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前沿和社会趋势;深化“产学研”模式,丰富教学场所。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引入实地研究,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实践导师对研究生课程规划和部署的积极性。
2.优化双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管理体系制度化。对于实践导师,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或聘用机制,增加企业导师的入职和选聘数量。同时,完善研究生实践导师的选拔与评价体系,优化实践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在教学管理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企业导师进行培训,使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学校的导师,要普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注重教学中的学术研究生教育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区别,真正重视教育哲学中的专业研究生教育,自觉学习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内导师培训项目,鼓励导师进入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参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与研究生、实践导师一起克服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内培”的目标,打造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培养理念、宽阔的专业视野的高水平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
3.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障各关键环节落实。深入掌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企业实践、报告研究等环节,建立专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指导工作组,建立反馈机制,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增设多种反馈渠道,合理引用问卷、座谈会、在线教学评价、访谈等方式,实现课程阶段性评价。针对校外实践环节,应密切关注实践导师管理、考核机制等环节。同时,要指定工作组成员参与研究生的实践评价环节,包括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使学生致力于专业实践的学习。
实践应用型人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助于促进学校科研生产职能的转变。在产学研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合作,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涛.新时代人才需求下的校企改革与发展——评《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8,(6):124.
[2]邹函.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27.
[3]于金鹏,于海生.依托产学研的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