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陈雅梦,柳赟昊,朱长才,马兰,李翔,吴媚,张玲△
1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系、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65); 2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65)
通常情况下,戊型肝炎引起的肝病是由于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所导致,HEV是一种通过肠道途径传播的病毒[1],其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单链结构以及无包膜覆盖,病死率相较其他型肝炎处于较高水平。戊型肝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最新发布报告显示,需要更多地与其相关的研究证据来确立HEV的诊断、治疗和疫苗接种等有关问题[2]。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可以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免疫低下的人群容易导致 HEV 感染,肝功能异常感染 HEV 可能导致肝病进一步恶化[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群如若感染HEV,则更易转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更为严重的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4-7]。目前在我国关于HIV人群对HEV认知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择鄂州、武汉、恩施等地作为抽样调查代表,对湖北省感染HIV人群对戊型肝炎的知晓状况、正性态度情况及健康行为进行现况调查,为HIV人群感染HEV的危险性分析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的调查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为:目前居住在湖北省以上的6个城市、确认HIV感染者 ;排除有神经系统疾病或者非自愿参加此次调查。
1.2 研究方法 在进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预调查,和咨询相关权威专家,自拟一份《湖北地区HIV人群戊型肝炎知信行调查问卷》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为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HEV知识部分(共7题)、HEV正性态度部分(共6题)、HEV健康行为部分(共8题)。知识和态度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 1道题的选项“4~5次/月”、“1~2次/月”、“1~2次/季度”、“1~2次/半年”、“基本不”依次赋1~5分,1道题的选项“从不”、“偶尔”、“经常”、“总是”依次赋1~4分,最后1道题的选项“0次”、“1次”、“2次”、“3次”、“4次以上”反向赋分5~1分,行为5道题的选项“经常”、“偶尔”、“基本不”依次赋分1~3分,得分越高其HEV知晓、态度、行为越好。通过比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研究对象的得分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采用SPSS 24.0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Cronbach′α系数为0.735,以及结构效度指标KMO为0.762。委托鄂州、武汉、孝感、宜昌及荆门、恩施6个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单独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资料经审查编码后,用Epidata3.1 建立数据库,然后进行双录入平行法同时进行源数据逻辑纠错,最后用 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基本人口学特征分析,HEV对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正性态度情况和健康行为情况等资料的构成和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2检验进行分析,将理论上有可能是影响因素的变量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方程,对影响研究对象知信行得分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0.05水平。
2.1 一般情况 研究中共获得644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80.59%(519/644),年龄(37.95±12.45)岁,30岁以下占34.16%(220/644),鄂州市占30.75%(198/644),务工人员占34.64%(225/644),高中/中专占28.73%(185/644),月收入2 000~3 000元占24.53%(158/644)。见表1。
2.2 HIV人群HEV知信行情况
2.2.1 知识得分结果 知识部分得分范围为1~19分,平均(5.34±3.09)分。以均分为标准统计,HEV知识知晓率为41.15%(265/644)。在HEV防治中,知晓戊型肝炎可治疗及治愈分别占42.86%(276/644)、25.78%(166/644);知晓戊型肝炎患者治愈后还有传染性的占16.30%(105/644);知晓存在无症状HEV携带者占12.89%(83/644);知晓患者可自我清除HEV占5.75%(37/644)。在戊型肝炎传播途径方面,有3项知晓率明显超过50%,分别为分娩及哺育婴儿58.23%(375/644)、血及血制品87.73%(565/644)、共用注射针头60.87%(392/644);“无保护性交”选项知晓率为50.47%。
2.2.2 正性态度得分结果 态度部分得分范围为1~14分,平均(5.39±2.13)分,以均分标准统计正性态度率为46.27%(298/644)。对戊型肝炎行为态度中,多数人积极性较高。接种疫苗意愿占67.24%(433/644)、主动接种疫苗占58.85%(379/644)、体检中主动检测戊型肝炎占40.22%(259/644)、愿意主动学习戊型肝炎防控知识占46.12%(297/644);了解戊型肝炎途径里其他48.60%(313/644)、医疗机构34.32%(221/644)、广播电视网络24.53%(158/644)、报刊杂志15.84%(102/644)、学校教育9.01%(58/644);希望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戊型肝炎知识中,医生宣传和广播电视网络占多数55.61%(371/644)、其次是报刊杂志33.39%(215/644)和宣传册33.23%(214/644)、其他占14.60%(94/644)。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2.2.3 行为得分结果 健康行为部分最高范围为12~29分,平均(20.78±3.17)分。以均分标准统计健康行为率为56.37%。被调查者多数具有HEV相关的健康行为,如极少喝生水84.63%(545/644)、通常餐前洗手63.04%(406/644)。饮食行为偏好上,喜欢吃猪等动物肝脏占36.80%(237/644)、贝壳类或虾蟹31.99%(206/644)、凉拌菜17.86%(115/644)、鱼类55.43%(357/644),1周在外用餐频次39.13%(252/644)。
2.3 不同人口特征HIV人群的HEV知晓率、正性态度率及健康行为率分析 将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一些人口特征作为研究因素来进行2检验,研究对象的HEV知晓率、正性态度率及健康行为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职业和文化程度的HIV人群HEV的知晓率和正性态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月收入的HIV人群间的HEV健康行为率显著不同(P<0.05),见表2。
2.4 影响HIV人群戊型肝炎知信行得分logistic回归分析 将问卷知信行3部分的得分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说明见表3。结果显示,对于HEV知识知晓情况得分,HIV人群的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3个变量进入方程(P<0.05),其中HIV人群居住地和文化程度与HEV知晓得分呈正相关关系,职业与HEV知晓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对于HEV正性态度得分,HIV人群的居住地和文化程度2个变量进入方程(P<0.05),均与HEV正性态度得分呈正相关关系。HEV健康行为得分方面,HIV人群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月收入4个变量进入方程(P<0.05),其中月收入与HEV健康行为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其余3个变量与HEV健康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关系。见表4。
本次研究调查的湖北省男性占比HIV人群较高,年龄段多为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占相当大一部分,初中、高中/中专及大专为此人群的主要文化程度集中区,月收入水平则集中在2 000~4 000元之间,研究结果中,从事医疗相关的技术人员最少,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医疗机构人员对相关的HIV和HEV背景知识比较了解,因此会相应地做好预防措施,进而较少的概率感染HIV[8]。
知晓结果显示,除部分传播途经的相关知识了解知晓率较高,其他知识了解的知晓率均较低,在5.75%~42.86%之间。与以往研究中的结果呈现的知晓率相近,约为9%~48%之间[9-11]。本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感染HIV人群对戊型肝炎的知晓情况与全国各地其他人群知晓率水平相接近。本调查中,“血及血制品”“共用注射针头”这两种戊型肝炎传播方式的知晓率最高,而且与HIV传播途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个结果表明,血液制品和共用注射器针头对自身身体所带来的危害这两个方式也受到HIV感染人群的特别关注和警惕。另外有一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以往研究结果中显示:基本上有47%~51%之间的人群知晓戊型肝炎疫苗的存在,而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对HEV疫苗的知晓率仅为9.94%,这个结果呈现的之所以不同,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本次研究对象的人群主要为初中至大专水平的文化程度,大约占77.18%,而大学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群仅占15.53%,以往研究的对象人群大学生占主要部分,因此文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9-11]。
人口特征调查人数知识知晓正性态度健康行为人(%)2值P值人(%)2值P值人(%)2值P值性别0.100.7521.870.172〛17.03<0.001 女12553(42.40)51(40.80)91(72.80) 男519212(40.85) 247(47.59)91(72.80)年龄3.120.5388.920.063〛58.36<0.001 >60岁2910(34.48)15(51.72)25(86.21) 51~60岁8438(45.24)33(39.29)61(72.62) 41~50岁13459(44.03)51(38.06)93(69.40) 31~40岁17765(36.72)84(47.46)100(56.50) ≤30岁22093(42.27)115(52.27)25(86.21)居住地56.84<0.00116.830.005〛56.52<0.001 鄂州19889(44.95)108(54.55)132(66.67) 武汉10853(49.07)55(50.93)50(46.30) 荆门10042(42.00)33(33.00)78(78.00) 孝感6234(54.84)27(43.55)31(50.00) 宜昌8040(50.00)39(48.75)41(51.25) 恩施967(7.29)108(54.55)132(66.67)职业19.980.00120.90.001〛46.56<0.001 学生6923(33.33)37(53.62)31(44.93) 务农人员9122(24.18)29(31.87)77(84.62) 务工人员225100(44.44) 95(42.22)130(57.78) 个体经营者12453(42.74)56(45.16)50(40.32) 其他机关事业 企业人员12761(48.03)76(59.84)70(55.12) 医疗机构人员 (医生、护士、医技) 86(75.00)5(62.50)5(62.50)文化程度19.390.00130.19<0.001〛47.86<0.001 本科及以上10058(58.00)64(64.00)47(47.00) 大专14649(33.56)80(54.79)62(42.47) 高中/中专18583(44.86)81(43.78)94(50.81) 初中16659(35.54)59(35.54)124(74.70) 小学4716(34.04)14(29.79)36(76.60)月收入6.610.2519.890.078〛32.76<0.001 >5 000元4122(53.66)24(58.54)10(24.39) 4 001~5 000元9841(41.84)50(51.02)54(55.10) 3 001~4 000元15368(44.44)78(20.98)77(50.33) 2 001~3 000元15862(39.24)63(39.87)92(58.23) 1 001~2 000元8536(42.35)32(37.65)64(75.29) ≤1 000元10936(33.03)51(46.79)66(60.55)
表3 纳入logistic分析变量赋值
表4 HIV人群HEV知识知晓、正性态度、健康行为得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644)
正性态度结果显示:对戊型肝炎的正性态度率为40.22%~67.24%,此比率相对来说较高。研究对象中,有高达67.24%的人群愿意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而一般人群中,则有54.93%的对象愿意接种疫苗[12],这个比率相对于大学生群体的37.8%~57.25%[9-11]来说也略高,笔者推测其原因为HIV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就有很明显的缺陷和特殊性,正是由于该人群知晓自己的HIV感染情况,因此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戊型肝炎相关知识。在该病毒如何传播和预防,或者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和预后康复,此比率占到46.12%。但对疫苗的正性态度率低于刘威等[10]研究中82.49%,可能与该研究对象为病毒性肝炎职业人群有关。
健康行为结果显示:HIV人群对戊型肝炎的健康行为率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如不喝生水占比84.63%,餐前洗手占比63.04%等,这个结果与以往他人研究结果相接近[9-11]。而其他与饮食相关的行为则相对来说较低,如食用猪或动物肝脏占比为36.80%,吃凉拌菜占比为17.86%,贝壳类或虾蟹占比为31.9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食物营养价值或者食物的多样性,很少关注食物是否与某些疾病有关。本研究结果就显示,一些食物的确与戊型肝炎的感染有关,可能本研究对象人群就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也没有在饮食上刻意避开这些食物,未来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应对这方面着重展开。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职业、居住地以及文化程度是戊型肝炎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从事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知晓率占比最高,为75.00%,而恩施地区的知晓率占比最低,仅为7.29%。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因素为从事医疗机构相关人员本身职业的特殊性。此外,在HIV感染人群中,文化程度与HEV知晓率高度相关,且呈正相关(P<0.05,OR=1.24,95%CI:1.08~1.44),说明文化程度水平越高的患者会对HEV相关的知识更加了解及主动学习[8]。在HIV 感染人群中,居住地情况和文化水平程度高低是HEV正性态度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鄂州地区的正性态度率占比最高,为54.55%,且文化水平程度的提高,正性态度率也会随之提高(P<0.05,OR=1.53,95%CI:1.08~1.44),这可能是戊型肝炎的知晓率影响着此结果,说明当对某一疾病知晓和更加深入了解,就会对其产生更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的态度。年龄、性别、居住地情况和月收入情况均是HEV的健康行为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的健康行为情况要好于男性(P<0.05),这一结果与刘甲野等[13]的研究发现一致,原因是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比男性更加注重饮食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少食用垃圾食品和在外用餐[11-12]。而且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行为率也逐步增加(P<0.05,OR=1.53,95%CI:1.29~1.82)。最有可能年龄较低者多为住校生或者在外地上学的青少年,因此并不能固定地在家就餐,就会更多地选择在外和食堂就餐或者点外卖,饮食健康无法保证、生活作息无规律[9-10]。恩施地区的健康行为率依旧是最低,占比为32.29%。是由于恩施地区的HEV知晓率极低(7.29%),人们对戊型肝炎的相关如何传播或者如何预防知识不太了解,进而就不会有相对应的健康行为方式。月收入情况与HEV健康行为方式的关系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OR=0.85,95%CI:0.73~0.98),这与年龄因素的影响相反,最有可能的原因为年龄高者大多数为退休人员,或者在家务农而收入相对来说比较低,基本不出差,因此点外卖或者在外就餐机会较少,生活方式比较健康、生活作息比较规律[10-15]。相比较来说,高收入人群在外出差的机会会因工作性质的特殊需求而增多,进而点外卖或者在外就餐次数更多,这就是为何月收入越高的人群健康行为率反而越低的原因之一[15-16]。
综上所述,HIV人群中戊型肝炎的了解率相对较低,仅从事医疗机构相关人员或者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认知度相对较高[8-10, 15],其中对戊型肝炎的正性态度相对来说较好,特别是对疫苗的相关态度最好,这一研究结果反映了对于疫苗可以预防肝炎的效果,人们给予了很强的信任[16]。本研究发现,与以往的研究对象为一般人群的HEV认知度相比较而言,本次调查的HIV人群中,HEV的健康行为率普遍较高,这极有可能因为HIV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针对自身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缺陷而更加留意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作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HEV宣传情况,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因而对于不同地区的知晓率情况、正性态度率情况、健康行为率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以上分析结果作为参考,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HEV相关宣传教育,或者地域性的饮食相关建议,对HEV易感人群展开相关政策措施,从而提高该人群的HEV知信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