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研究

2020-06-08 11:10肖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绘本儿童幼儿

肖夏

(长治学院教育系,山西长治 046000)

一、问题提出

人类生存离不开三样东西,分别是水、空气和语言。水和空气代表了自然,语言则代表了人类文明。绘本,正是用喷涌而出的语言让孩子感受生的欢乐,给予孩子生的力量。[1]2-3绘本因其涵盖广泛的主题,融入了必要的启蒙知识与一定深度的哲理情思,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支持其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活动,是儿童开展早期阅读的主要媒介[2]。在绘本活动广泛开展的今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绘本阅读中图书的投放均以成人角度为考量,较少倾听儿童的声音,这种做法颠倒了绘本阅读中的主客体关系,没有弄清楚谁在阅读以及需要怎样的绘本。

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的对象而存在的。他们的声音经常被社会所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应当尊重儿童的观点[3]。近几年,随着儿童赋权运动的兴起、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儿童逐渐被看作是有能力的个体、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因此,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也成为了儿童教育中新的研究取向。本研究便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点从知识维度转向经验维度,即从关注成人绘本投放的适宜性及组织的合理性转向思考幼儿喜欢绘本的样式,他们真正想读的是什么样子的绘本。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选用

儿童是绘本阅读活动的“局中人”,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了解他们世界的关键,马赛克方法(Mosaic Approach)正是运用参与式观察、幼儿会议、投票、自主摄影、绘画、幼儿之旅等多种方法去倾听他们声音,获得儿童的经验和看法,形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观点。

本研究共收集观察记录12篇;幼儿会议49次(集体会议5次、好朋友会议18次、个人会议26次);幼儿之旅3次;摄影作品35个;绘画38幅;有效投票86次。研究者首先将以上材料转化成word文档,将word文档整理录入NVivo12(plus)中,形成文字18376字。再依据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从资料中产生概念;不断对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最终构建理论,并对初步分析的资料进行逐级编码,通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核心式登录3种编码,形成核心类属概念,达到理论上的饱和与完整[4],最终将这些马赛克片区拼成一幅有关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的“整体图画”。

(二)研究参与者的选定

本研究主要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某省级示范园为被试园,该园历史悠久,教学质量较高,且该园幼儿有一定的绘本阅读的基础,是理想的被试园。为了提高研究的可信度,更有力的说明幼儿绘本选择偏好的问题,研究者在该园中随机抽取了大班(36人)、中班(32人)、小班(25人)共计93名幼儿作为研究的参与者。研究者首先进入该园对幼儿的晨间自主阅读、亲子共读、图书漂流、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等有关绘本阅读的活动进行为期3周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运用马赛克法,开展参与式研究2个月,在收集足够的研究资料后撤离了研究现场。

三、研究结果

(一)儿童视角下绘本选择偏好整体情况

研究者从原始材料中经过一次编码形成476个意义单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研读,提炼出103个自由节点,并将这些自由节点编码成31个树状节点。通过核心式登录,考虑这些节点概念的内在联系,最终将相关节点概念链接起来,提炼形成10个核心类属。具体幼儿在选择绘本时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参考点在核心类属和树状节点的比例统计表

通过上述表格对幼儿绘本选择偏好树状节点占核心类属参考点的梳理,可以看出幼儿在选择绘本时主要受内部体验、情节、自身兴趣与经验以及角色形象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绘本的封面和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对绘本的选择,而艺术风格、造型、图画技法、开本对幼儿绘本选择的影响较低。基于对幼儿观点的反复研读,整理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二)幼儿内部体验对绘本选择偏好的影响分析

1.“快乐”的体验

在个人会议中,研究者请幼儿推荐一本绘本并说出理由时,幼儿常会这样表述:“你看《今天我是可爱的小傻瓜》里面小朋友好有趣,笑死我了”、“大卫吃口香糖弄了自己一脸,每一页都有大卫,太好玩,好开心”。“笑”、“好玩”、“开心”是幼儿在描述自己选择喜欢绘本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些词汇蕴含着幼儿在绘本中体验的乐趣,是其对绘本最高的评价。一本绘本是否能给幼儿带来快乐,是幼儿接受此绘本的基础,好的绘本可以带给孩子快乐的体验,帮助孩子宣泄烦恼,稳定情绪,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些能引人发笑、耐人寻味的绘本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喜爱[5]10。

2.“赋能”的体验

赋能一词最初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其内涵强调自上而下释放权利。近些年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者也意识到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应该更多的“赋能”给幼儿,承认他们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在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发现,绘本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赋权”程度与活动结果呈正相关。诸如,“老师让我选一本喜欢的绘本一会讲给我们听,但为什么没有讲呢?”类似这些孩子对绘本活动参与中的困惑会直接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制约绘本活动的结果。相反,那些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的绘本,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幼儿挚爱的书籍,如,“我最喜欢《好脏的哈利》,因为这本书是我从家里带来讲给小朋友的”。

(三)幼儿对绘本情节的偏好分析

1.有趣的

笑是孩子的“维他命”,幼儿对一本绘本的情感态度常来自于这本书是否有趣、好玩,“《生活好离谱》真搞笑,把牙齿当做了鸡腿,把球当成了肉,冰箱里怎么放了衣服和锯子,好奇怪”、“鼠小弟可以把背心变大,真好玩”,这些绘本阅读中的自言自语可以看出孩子对这些“有趣情节”的喜欢。研究者通过反复研读、梳理幼儿在个人会议中的表述,他们选择喜欢绘本的原因中“有趣”、“搞笑”、“好玩”出现了174次,显而易见,有趣是幼儿选择绘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对未知的探索

“快来看《天空100层的房子》,地下除了有蚯蚓、化石和还有岩浆,可以泡温泉呢”、“这本书讲的小朋友做梦,什么是梦呢?你做过梦吗?”这些都是大班幼儿在好朋友会议及自主阅读活动中的交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绘本的要求不再只是“有趣”,他们更加关注可以提供他们新经验、满足其对未知好奇的情节。

3.不可能事件

幼儿对一些不符合其认知期待,认为不可能、不合常理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较浓厚的兴趣,如,在集体会议时,幼儿相互交流“《要是你给老鼠玩手机》这本书你们看过吗?我觉得老鼠是不可能玩手机的”、“《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好有意思,火车怎么进了肚子里了?”这些出乎幼儿意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往往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产生阅读的欲望。

4.隐藏的细节

“《玛德琳》里面有一个带红帽子的人为什么一直背对着我,我想看看他的样子”、“《阿利的红斗篷》中的小老鼠为什么一直在跑,一直在动?”幼儿口中的这个“戴红帽子的人”和“一刻也停不下来的老鼠”并不是绘本中主要角色、关键性因素,可这些好玩的、可回味的细节却被孩子敏锐的捕捉到,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四)幼儿自身兴趣与经验对绘本选择偏好的影响分析

1.已有的阅读经验

“我喜欢《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因为妈妈手机里有,给我讲过”、“我喜欢《子儿,吐吐》,我看过海豚,妈妈带我去过海洋馆,我家里也有这本书”。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孩子的这些重复阅读看似是相同的,实际上获得的感受是具有差别性,随着重复地行为,个体会逐渐积累富有意义的变化,并且幼儿在这些熟悉的绘本中可以寻找安全感和体验成就感。

2.有相关的影视作品

随着近些年国内动画产业的繁荣,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以其高强度的感官刺激深受幼儿喜欢,幼儿往往会因为对一部动画影视作品的热爱去喜欢一本绘本。这表现在投票环节中,共有26名幼儿选择了《哪吒闹海》,“我喜欢看哪吒,因为我在电影院看过”、“家里有哪吒的电影,我小时候看过”。

3.天然的兴趣

个人自身的兴趣,对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对绘本的喜好。例如,“我喜欢《恐龙大百科》,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恐龙啊”,“我不喜欢恐龙的书,很恐怖”同样两个性别相同的中班幼儿对同一本绘本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与其个人的天然兴趣有直接的关系,幼儿一般倾向与选择与个人兴趣一致的绘本。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个体,其风格、智能、潜能都具有广泛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会使得孩子在绘本活动中选择不同的绘本进行阅读,并对某一类型的绘本情有独钟。

(五)幼儿对绘本角色形象的偏好分析

1.拥有超能力

在幼儿的生活中由于经验、能力的不足,其诸多的需求需借助成人的帮助来达成,孩子身体上弱小,但精神世界无时无刻都在憧憬长大与承担主要角色,这样心理需求往往会借助文学作品来得到满足。“哪吒很厉害,他有乾坤圈风火轮,可以打败敖丙”、“我想和彼·得潘一样想飞到哪里都可以”。

2.年龄外形较小

“《精灵鼠小弟》的鼠小弟好可爱,小小的”、“你看这只小鸭子好可爱,它比所有的鸭子都小”。这些在个人会议中幼儿语言的表述都可以看出外形、年龄较小的人物形象符合幼儿审美兴趣,是吸引他们选择绘本进行阅读的因素之一。

3.符合性别期待

幼儿在进行绘本选择时,是否符合个体对角色性别期待也影响其对绘本的情感倾向,幼儿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角色与自我性别一致的绘本进行阅读。“不喜欢《植物大战僵尸》,因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书”,“我喜欢有公主故事的绘本”。

4.凸显人物面部

“《小鸡鸡的故事》很好看,我喜欢这个小朋友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大卫的眼睛像一颗黑豆豆”,“我喜欢《红色的棒棒糖》,有一个大姐姐,脸大大的,很漂亮”、“《可爱的小雀斑》姐姐的嘴很漂亮”。这些是幼儿在好朋友会议中常见的谈论内容,尤其在小班幼儿对人的面部表情格外感兴趣,他们喜欢去观察绘本中人物的面部,并开始试图去辨别理解表情背后的含义。

(六)幼儿对绘本封面的偏好分析

1.封面材质

在小班的好朋友会议中,2名幼儿说道:“我不喜欢《毛毛虫吃什么》,因为有点重,我(拿着)累”。看来在低年龄段,绘本硬壳重量的超负荷性会影响幼儿对绘本的态度。通过对绘本自主阅读的观察发现幼儿对教师自制的布类绘本表现出了较多兴趣,如幼儿说道:“我喜欢这本《好饿的毛毛虫》,摸起来很舒服,像我的毛巾”。看来在小班,相比硬壳类的绘本,孩子更喜欢布类以及软皮封面的绘本。在中大班中,封皮的材质不再是影响孩子选择绘本的主要因素。

2.完好程度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较少选择封面有破损、折痕、污渍的图书。在幼儿之旅中,中、大班幼儿均有:“我不喜欢这本图书,因为它破了”、“这本书被XX给抹上油了,我不要读了”、“我不看这本,它的‘皮’皱了”等表述,看来在中大班绘本封面的完好程度也影响幼儿对该绘本的喜好。

3.封面重点形象

小班集体会议中,幼儿说道:“我喜欢《红色的棒棒糖》,因为它的‘书皮’上有个好大的棒棒糖”,大班好朋友会议中幼儿表达出“我喜欢《我妈妈》因为它(封皮)上面有漂亮的妈妈”、“我喜欢看‘小鸭子’,因为鸭子小小的,好可爱”。看来,绘本封面如果重点突出的是孩子喜欢的食物、熟悉的动物及人物更容易被幼儿注意与喜爱。

(七)幼儿对绘本题材的偏好分析

1.童话故事类绘本

童话类的绘本是无论什么年龄段幼儿都普遍喜欢的绘本题材,童话以其瑰丽奇妙的想象为孩子营造了一方纯粹美好的心灵乐园,孩子可以在童话世界中进行一次次新奇的探险,勾勒一幅幅梦幻的画面。因此,在观察中孩子时常感叹:“我也想飞去彼得·潘的永无岛”、“我要和小熊维尼一起坐着雨伞去救小猪,呜呜的飞”。无疑充满想象的童话类绘本是孩子最喜欢的。

2.生活故事类绘本

小班幼儿对生活故事类绘本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该类绘本以现实中的幼儿为主要角色,以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主题的故事,孩子很容易角色代入,产生共鸣,“看,大卫妈妈不让他站在椅子上,我妈妈也和我说不让站在椅子上”、“我妈妈也会做蛋糕,会做牛奶味的蛋糕,我妈妈还会跳舞”。

3.认知探索类绘本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中、大班后,孩子受认知内驱力的驱动,好学好问,他们更加喜欢可以提供新经验的科学探索类绘本,“地下竟然有钻石和蚂蚁,好神奇”、“《恐龙大百科》里面竟然有这么多恐龙”、“《点点点》点一下就可以看到下一页的变化,可以看到红、黄、蓝,很神奇。颜色还可以变大,不断变大”。

4.社会交往、性格习惯养成类绘本

幼儿之旅中发现多名女孩更关注社会交往与性格习惯养成类的绘本,她们会谈论:“《伟大的小丑》很伟大,撞到东西,腰折了,还想办法继续表演”、“《我的优点是什么》很好看,因为它告诉我们可以互相暖手、帮助别人”。

(八)幼儿对绘本艺术风格的偏好分析

佩里·诺德曼认为,绘本的风格不是一项独立的属性,而是作品各方面整体考虑的效果之和,风格产生于艺术家对主题及呈现方式所做的各种选择[6]9。

1.卡通艺术画风

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系列常被幼儿选择,绘本中大卫稚嫩夸张,仿佛出自于孩子的涂鸦,但幼儿却很喜欢这样形象的大卫。因此,研究者在不同年龄段随机抽选了15名幼儿进行了个人会议,在幼儿的回答中都可以听到类似的描述:“《田鼠阿佛》里面的小老鼠长的好可爱”从幼儿的话语中我们看出贴近幼儿年龄特征的卡通艺术风格更受幼儿的喜爱。

2.超现实主义画风

幼儿之旅中,幼儿会与老师及同伴谈论:“《华夫先生》这个书中的西蓝花和我平时吃的一模一样啊”、“老师你看这个小凯哥哥,和真的一样,一开始都吓我一跳,还以为是真人”幼儿会被这些逼真画面所吸引,引起其阅读的兴趣。

3.抽象派画风

投票环节中有1名幼儿将最喜欢的绘本投给了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在亲子阅读活动中,也有幼儿会主动选择此绘本,并且主动承担绘本讲述的角色,向其父母讲述该绘本。作者摒弃传统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色块表达内容一定吸引着孩子。

(九)幼儿对绘本造型的偏好分析

1.异形

在自主摄影收集到的35幅作品中,研究者发现其中异形绘本摄影作品占6幅,《学系鞋带》、《你好,姆明》、《Mather Price兔宝宝》等异形作品出现在多位孩子自主摄影的作品中,“我喜欢这个书,它像一个鞋子”、“你看这个书像一个好大的河马,好有趣”。

2.立体、多层次、可操作

研究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分别作了绘本造型的投票,并让幼儿在投票结束后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结果发现在小班、中班、大班均呈现相似的结果:相比平面的设计,绝大多数幼儿更喜欢图书内页的多层次设计以及立体设计,如:“我喜欢《噼里啪啦》,因为这里面的车可以立起来”“、《我要拉》这个书里面还可以把门打开,可以看到鳄鱼和小猪拉,好有趣”。

(十)幼儿对绘本图画技法的偏好分析

1.铅笔画

“我喜欢《我妈妈》,因为我会用铅笔画出和书里一样的花朵”、“老师,你看这个《流浪狗之歌》中的狗狗感觉好孤独啊”。看来无论彩铅绘制出的温馨画面还是铅笔勾勒出的孤寂、悲苦的流浪狗的命运,均能被幼儿敏锐的捕捉、感受。

2.水彩画

水彩的透亮、轻盈、亮丽而又温润流畅,常常可以画出梦幻般瑰丽的画面,在自主摄影中有8名幼儿拍摄了《嘟嘟和巴豆》、《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用水彩创作的绘本。不难看出水彩画色彩的丰富与亮丽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成为影响幼儿选择绘本的因素。

3.拼贴画

同样在自主摄影中,另一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我要摘月亮》也成为幼儿拍摄的素材,这一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拼贴来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技法更贴近孩子天真烂漫的个性,备受孩子喜欢。

4.油画

一日午后区域活动中,绘本角的一名幼儿选择了《爷爷没有穿西装》,在静静看完绘本后,孩子没有动,只是静静坐着,随即说道:“老师,我有点伤心”。看来浓厚的油彩、刮擦、单一的色调为孩子营造出了一种可以感受情感的氛围。

(十一)幼儿对绘本开本的偏好分析

小班幼儿相比较大的开本更喜欢小的开本,在幼儿之旅中,幼儿说道:“我喜欢《谁的声音》,我翻起来很方便”、“我要拿《我爱动物》和《真好吃》看,可以把它装进口袋里”。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再以开本的大小决定自己对绘本的喜好。

而绘本开本的方向对幼儿绘本偏好的影响则较低,只有3名幼儿注意到了绘本方向的不同:“你看我拿的绘本《古纳什小兔》,它的画扁扁的,好长”,除此之外很少有幼儿注意到看到开本的问题。

四、研究讨论

幼儿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形成认识,构建世界,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本选择偏好进行分析,以及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幼儿与成人互动中的问题。

(一)幼儿绘本选择的偏好特点的总体分析

1.共同偏好的因素

(1)有趣的情节、快乐的体验

“好玩”、“有趣”、“好开心”这些词语是孩子在描述选择绘本原因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无论什么年龄段幼儿,乐趣都是引发其绘本阅读的内驱力。李前春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提到“幽默有趣”是幼儿最为看重的,幼儿会关注到图画书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7],这也印证了一点:幼儿绘本的选择和阅读多半都是从“好玩”出发,优秀的绘本无不欢乐明朗,溢满童趣。绘本给予幼儿的启蒙正是在不经意的乐趣中自然显现的。绘本以其生动的形象、多姿的画面,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感受,在充满想象的国度里完成人生早期的启蒙任务。

(2)童话、生活故事类的题材

通过反复研读原始资料,发现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幼儿,都偏向于选择童话类和生活故事类的图书。童话因其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洋溢着浓郁的游戏精神,充满童趣,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因此,广泛地被幼儿所喜欢和接受。在幼儿时期其“自然属性”本能还占据优势地位,童话中的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顺应了幼儿认识、探究世界、改造甚至主宰世界的强烈愿望,因此,他们对童话情有独钟。生活故事类绘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幼儿为主要角色,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为题材,它直接表现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有较强的代入感,读起来感觉熟悉而温暖。

2.绘本选择偏好的年龄差异

(1)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本研究中发现一个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问题,即年龄越小,绘本的细节对幼儿绘本选择的影响就越大。在幼儿会议与幼儿之旅中研究者均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会因为绘本的某一个细节而去选择一个绘本。如,人物的某个细节“我喜欢《好脏的哈利》封面狗狗的脚”;或是绘本内页的某个细节,“这本书里面有一颗好大的树,上面长满了苹果”。小班幼儿受知觉发展的限制,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往往不够全面,他们往往会被某个细节所吸引,哪怕其并不是全书的关键性因素。而进入中班之后这样的趋势逐渐降低,影响其对绘本的态度取决于绘本的整体故事及情感氛围。

(2)认知探索需求的不同

幼儿进入大班之后,随着理智感的发展,幼儿对从绘本中获得认知的需求显著提高,在投票环节中,大班幼儿17(共36)人都投给了《100层的房子》等认知探索类的绘本,他们期望从绘本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并因获得新的经验而获得成就的体验。在刘玉红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她认为中班幼儿更关注是否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知识或教育意义以及图画书中角色的具体特点[8]。

(3)社会性发展诉求的差异

中班幼儿随着社会认知的发展,对绘本中社会行为及社会关系的描述开始产生兴趣,如,在幼儿之旅中幼儿向研究者推荐:“我们选《走迷宫》把,可以给别的小朋友看,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二)“儿童参与”的困境分析

1.成人与幼儿对绘本选择的关注差异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审视,研究者发现以往的研究中较少考虑成人与幼儿在选择绘本时关注的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忽视其本质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不利于发现支持儿童的行为。因此,本研究也考察了成人在选择绘本时关注的主要问题。

(1)关注教育功能

“好的绘本要让孩子明白点什么道理”、“总不能让孩子瞎读吧,得选一点获奖的作品”、“大班的孩子了,再看些简单情节的绘本就没必要了”。可见,成人非常关注幼儿究竟能在绘本中获得了什么,而忽视了绘本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是在自然而然、愉悦的心境中发生变化,获得成长。

(2)关注新的经验

老师希望孩子能通过更新绘本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集体活动中不会再讲之前讲过的绘本了,因为也讲不出什么了”,也会用“这本你都看过了,再看没意思了,换本吧”类似的话语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喜欢重复地阅读,他们可以在重复中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

(3)关注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常会依据教学计划进行绘本选择,选择哪本绘本进行教学取决于具体教学活动的需要,这时绘本就成为了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

2.“儿童参与”的现实困境

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开放式访谈可知,教师大多意识到“儿童参与”的重要性,并且承认幼儿自主选择绘本的能力。“一天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们一会讲《走丢了》,我们应该让小朋友知道走丢了要找警察帮忙,回到妈妈身边’。”老师为幼儿的想法感到震惊,并且认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是合理的,并能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但由于幼儿园繁重琐碎的工作任务所累,教师真正与孩子交流时间有限,往往会不自觉地以自身视角为幼儿选择绘本。

家庭中,家长往往受传统观念“儿童是不成熟的个体”以及潜意识中捍卫成人权威的影响,往往在绘本选择中越俎代庖,包办替代。这都造成了在绘本选择中“儿童参与”的缺失与不足,也是本研究致力于运用儿童视角进行研究的初衷与意义。

五、教育建议

(一)绘本创作者:倾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需求

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态度,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思都与我们不同,是人生自然的另一面[9]。儿童视角正是强调努力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理解儿童是如何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绘本创作者需要理解儿童,转变对儿童的看法,将儿童视为有能力表达认识和看法的主体,这种“积极主动的幼儿形象”能帮助创作者蹲下身来和幼儿平等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因此,绘本创作者可以走进幼儿园与儿童一起阅读,帮助其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同时,我们的幼儿园可以联系本地区的绘本创作者,建立自己的“专家库”,双方密切交流合作,最终使创使者创作出幼儿真正喜欢的绘本,也能无形中提高本园幼儿绘本阅读质量。

随着动画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一股“哪吒”的热潮也在幼儿园中蔓延,幼儿更多的选择、谈论“哪吒”系列的绘本。但总体来看目前国产绘本数量屈指可数,质量良莠不齐,幼儿更多谈论的、关注的是国外的绘本,希望绘本创作者可以根植我国文化的厚土中,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绘本作品。

(二)绘本传递者:重视幼儿的参与,构建发展共同体

在幼儿与绘本之间有一个传递媒介,而主要传递媒介就是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转变儿童观,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理解幼儿个性化阅读的需求。知道只有由个体自主选择的绘本才能真正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与需要,在绘本阅读的活动中重视幼儿的参与,家长可以与儿童角色对换,以不同的身份进行绘本阅读,帮助其理解孩子眼中喜欢的绘本样式;其次,科学合理的为幼儿配备绘本,重视儿童的参与不代表完全否认成人的指导作用,作为成人需要在了解幼儿绘本偏好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筛选掉一部分劣质、不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绘本。同时,要加强家园的合作与交流,只有家长、教师、幼儿构建成参与的共同体,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儿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绘本
绘本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绘本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幼儿画刊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