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静
(原海军机关门诊部,北京 海淀 100841)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会导致患者各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功能障碍,一般难以完全治愈[1]。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于糖尿病,临床上并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而临床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控制效果一般,辅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负面心理等[2]。本文对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5人。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范围42~72岁,平均(56.32±2.3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范围41~70岁,平均(55.18±2.4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指标检测、药物注射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服务[3],具体内容为:①健康教育指导。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普及,介绍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度,另外通过宣传手册、报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耐心、及时地解答患者的疑问。②心理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大多会伴有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有着不利的影响,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状况。可以应用音乐、交流等方式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态。③饮食护理。对于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护理,确保患者拥有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病情的控制。④环境护理。对需要住院的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确保患者拥有安静卫生的日常休息环境。⑤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及运动内容,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提升抵抗力。
对患者护理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焦虑或抑郁程度越低。除此之外,护理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询问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分为不满意、满意、十分满意三个方面。总满意度为满意和十分满意之和。
对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护理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计量资料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s”表示,进行t检验,数资料满意程度以n(%)表示,用x2检验,若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在应用人性化服务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75 45.28±5.23 32.19±4.94对照组 75 45.76±5.19 38.33±3.28 t-0.5642 7.8365 p-0.5735 0.0000
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在应用人性化服务护理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对两组糖尿病护理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糖尿病护理满意度比较
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疑难杂症,还尚未有彻底根治的手段,容易反复发作[4]。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的方式控制病情,但效果并不太理想。
有研究表明,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人性化服务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人性化服务是从患者的实际出发,对患者的病情认知度、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卫生状况等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情绪。本次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得出人性化服务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保障患者的心理健康,对于临床糖尿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人性化服务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情,在临床上应进行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