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伟,熊 琪,袁今奇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非常的高,并且还具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了本院所收治的 80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回顾整理我院80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将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以及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了饮食等常规干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了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20岁~54岁;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0岁~56岁。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主要内容以下包括:
1.2.1 心理指导
冠心病的病程较长,所以患者由于收到了长期的疾病折磨,非常容易患有烦躁、抑郁、抗拒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临床行为情况,针对性的给予干预疏导,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抗疾病。
1.2.2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年龄、学历以及理解能力等众多方面,采用患者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及日常护理要点,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同时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且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锻炼。
1.2.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讲解遵医嘱用药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私自增减药量、忘服药物以及漏服对于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干预前后采用 HAMD 及 HAMA评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干预后采用简化的 SF-36 生活质量量表从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与情感职能等方面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的 及 与干预之前相比较,实施干预之后均得到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在实施干预前后对比
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案下,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在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在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组别 n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观察组 40 93.88±2.13 92.86±2.13 92.16±2.35 93.42±2.42对照组 40 72.25±2.15 73.42±2.41 72.62±2.53 75.54±2.33 t 43.35 38.23 35.88 39.23 P<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需要在经过确诊之后及时的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人民疾病死亡的原因中占首位的并不是常常以为的癌,而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1]。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还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是当前临床治疗非常需要注意的严重问题。要想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重点在于保护冠状动脉的内皮,维护它的功能正常[2]。
因为患者对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误区,导致患者的心理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诊治[3]。对于认识存在误区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解答困惑,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外,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在开始检查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患者家属解释检查的原理与过程,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讲解方式。本研究通过心理指导、饮食及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疾病等知识。两组患者进行分别的干预之后,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效果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可以纠正患者的生理指标,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