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娟萍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占肾脏替代治疗的70%~80%,而良好的血管通路则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具有感染率低、使用时间长、便于日常生活等优点,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1]。美国肾病临床实践指南提出[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并减少透析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且具备良好的功能,对于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使用下,动静脉内瘘常出现异常狭窄、血栓及斑块形成、血流量异常等并发症或功能障碍。有调查显示[3]:使用1年,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为71%,而使用2年其通畅率仅约64%。本文将风险分级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9例,随机编号后按便利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周岁;(2)透析时间≥1个月;(3)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对照组予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分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确定风险因素: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既往有动静脉内瘘失功史、血液透析性低血压、血红蛋白>130g/L、超滤量>5%干体重等,全面评估后将试验组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个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低风险组,即患者无糖尿病且风险因素数量≤2个;高风险组,即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或风险因素数量>2个。(1)低风险患者:予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由责任护士定期评估其动静脉内瘘状况,嘱患者血液透析治疗1d后用40℃左右的热毛巾热敷内瘘侧肢体,严禁内瘘穿刺部位浸入水中,以防感染。观察内瘘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出现渗血、红肿等现象应及时来院处理。此外,沿血管走向均匀涂抹血管软化药膏,并在血管上方部位用拇指予环状加压按摩,按摩方向自肘部向肩部。每日3次热敷及按摩,每次15min。(2)高风险患者: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基础上,由责任护士密切观察、评估和记录动静脉内瘘透析时的血流量,血管外形、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内瘘有无震颤感等,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每个月经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的内径及血流量,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血液透析状况,及时修订现有的护理计划。
干预3个月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及瘘口上方5cm处的血流量及内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出现异常狭窄、斑块组织、血栓组织形成及血流量异常的发生情况。
双人核对数据后输入SPA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出现异常狭窄、斑块组织、血栓组织形成及血流量异常发生情况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在接受风险分级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异常狭窄、斑块组织、血栓组织形成及血流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AVF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其使用寿命及功能对患者的存活期及透析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4]。
本文将风险分级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并予以不同级别的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分配,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有效预防并减少了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维持了动静脉内瘘的功能,保证了患者的透析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