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迪安
李斛 工地探望 109.7cm×154.2cm 纸本设色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工地探望。一九五四年冬,李斛。钤印:柏风(朱)
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条件下,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整个中国美术的焦点课题和主要任务。身处交融复杂的文化环境,李斛先生坚持中国画变革,坚持走中西画法融合的道路,探索从古典到写实的语言转变,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为现代中国画坛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弥足珍贵。李斛先生早年即得徐悲鸿先生亲炙,“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上步入宽广的境界,他既是徐悲鸿“中西融合”理念的实践者,更是在中国画创作思想和笔墨语言上都拓开一方新境的先行者。
纵观李斛先生的艺术人生,他始终以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为创作核心,在此基础上坚持中国画新法新貌的探索。在20世纪中叶对中国画问题探讨论争的背景下,李斛先生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理念无疑透露出超前的文化胆识。在题材上,他一方面紧扣时代文化主题,创作了《广州起义》《工地探望》《侦察》《农民支持北伐军》等大型作品,另一方面始终关切民生,直面现实,从早期的《嘉陵江纤夫》到20世纪60 年代的《女民警》《建筑工人》等作品中,都可见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切关心和真诚表达。在技法革新上,李斛先生最值得称道之处是提倡由素描入手塑造形象,将西画的厚重色彩语汇与中国画的淡染水墨质感相结合,并注重对细节和神韵的描绘,将这一技法运用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两类创作之中,都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成果。他以空间层次丰富的《三峡夜航》《夜战》等描绘夜景的作品开辟了山水画的新领域,使山河江流在熠熠光影中蕴含一种令人神往的豁亮之境。在钻研夜景题材之外,李斛先生还创作了一大批形神合一的人物肖像,其中《披红斗篷的老人》《印度妇女》《关汉卿像》等作品堪称融中西之风的力作,成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翘楚代表。
在艺术创作之外,李斛先生还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付出心力,身体力行,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的高远理想。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任教,讲授素描、速写等西画课程,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夯实学生的造型能力。他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旧法,而要将更多艺术可能性付诸传统笔墨之中,以求新境。他不求闻达,勤奋耕耘,为中国画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也激励了几代中国画艺术家的成长。
李斛 工地探望速写稿一 64cm×46cm纸本炭笔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斛 工地探望速写稿二 78.5cm×45cm纸本炭笔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举办李斛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既是对李斛先生的真挚怀念,也是对他艺术生涯、艺术思想和艺术业绩的梳理和礼敬。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辈名家,李斛先生始终将推动中国画创新为己任,构建宽广丰厚的艺术华章,在赤忱的艺术表达中倾注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代精神的体悟。这份传统对今天的中国画教学和中国画创新发展仍然富有启示,也将促使我们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迈向以心问道、德艺相谐的新境地。
李斛 关汉卿像 64cm×46cm 纸本设色 1962年款识:一九六二年五月,柏风于北京。钤印:李斛(朱) 柏风(朱)
李斛 撒尼族姑娘 40cm×28cm 纸本设色 1956年款识:一九五六年四月,李斛写。
李斛 印度妇女像 纸本设色 57.5cm×43.3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斛 建筑苏联展览馆 纸本设色 61.5cm×134.6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参加和平建设。一九五六年写于北京,李斛。钤印:柏风(朱)
李斛 广州起义 132cm×301cm 纸本设色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款识:广州起义。一九五七年,李斛。钤印:柏风(朱)
李斛 公社文工团员 54.6cm×38.5cm 纸本设色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款识:公社文工团员。五九年写于湘西凤凰,李斛。钤印:李斛(朱)
李斛 傣族姑娘 108cm×57cm 纸本设色 1962年 北京画院藏款识:傣族姑娘。一九六二年,柏风写。钤印:李(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