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641200)
相关的研究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改变患者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其血流缓慢、血管痉挛,并改变血流成分,使血液的粘稠度不断增高,提高血小板的聚集率,从而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塞出现[1]。也就是说,脑梗塞属于颅内血液的供应障碍,一旦缺血或者缺氧,都会导致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或者脑软化,危及患者生命[2]。由于脑梗塞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此患者一旦发病应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3]。在本次研究中,对脑梗塞患者采用了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119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在42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3.7)岁。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42岁-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4±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剂量为0.1g。而观察组则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每天口服1次,每次剂量为75mg。
统计对照组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基本痊愈:患者神经症状和肢体症状均恢复,病残程度0级,且生活能够自理;显效:患者的神经症状显著改善,肢体症状基本恢复,病残程度1级-3级,能够自理部分生活;有效标准:患者神经症状有所恢复,肢体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神经症状及肢体症状均无改善,生活无法自理[4]。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其标准为:若p值低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值高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1、表 2。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比([n(%)])
脑梗塞是由各种因素引发的脑组织供血减少,导致脑组织因缺血而坏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5]。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患者的大脑无法对低级中枢进行调节,从而释放了原始反射,干扰了正常运动的传导[6]。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脑梗塞患者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经对比分析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广泛,但是单用于脑梗塞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7]。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的药物,能够对二磷酸腺苷和受体的结合进行选择性的抑制,同时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除了抑制二磷酸腺苷之外,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阻断二磷酸腺苷释放而引发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从而抑制其他的激动剂诱导所产生的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由于低分子肝素不会被血小板中和,因此不会对血小板的功能造成明显影响,而且对血栓的溶解能够产生间接的协同作用,从而能够发挥出预防抗血栓的效果。本次研究发现患者用药后出血风险并为增加,但由于研究例数较少,因此还需要更大范围更多例数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能够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而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