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丽
摘 要: “主题党日”制度作为党建工作重点之一,严格落实执行势在必行;党支部内部对“主题党日”活动机制的要求日益提高,机制创新将受到广泛关注,关注角度将会从目前较为表面的活动及主题形式创新转向更深层次的内部机制创新方面。我们需要认清活动的机制现状,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征求党内意见,改善活动制度建设,提高活动开展质量;注重“人”的问题,包括提高组织者的责任、执行力度,正视参与者的需求,提高参与度,最终确实形成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新机制。
关键词: 党建 主题党日活动 创新机制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党上下无论是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均积极严抓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成效是重中之重。对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创新机制的探讨,不仅为党建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更是党建工作新的探索方向。
一、一些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机制的状况
(一)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是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召集党员同志集中过好组织生活,提高党员党性,增强党组织的党内凝聚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党组织的整体工作发展方向。主题党日活动作为一项党内制度,它的实践不仅需要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及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支持,还需要党务工作者结合党支部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更需要党员同志倾力支持与配合,缺一不可。
(二)一些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从制度安排上说还停留在初级理解的层面,一般只是注重党日活动时间、地点、人物的安排,对内容、形式及成效欠缺考虑;从现实执行角度上看,主要表现为党日活动内容安排比较随机,没有形成系统化,甚至个别领导的喜好决定程度较高,党员参与度低,积极性不足。
(三)从以上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及实现方式方法来看,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基本实现了,但是实际运行效果并不太理想,尚未能形成一个长久运行的内部稳定机制。
二、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机制形成的条件
本文将从制度保障、社会资源、人文需求多个方面探讨高校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机制形成的条件,并从中找出该机制不能赖以形成的原因。
(一)制度保障。
主题党日活动制度是党员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党员是需要严格遵守的。但是落到实际,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并没有细致到在高校党支部的日常组织生活中体现,又或者说没有具体的制度文件进行说明。高校主题党日活动主要依靠党务工作者筹划,不同的党务工作者对制度有多角度的理解,需要从制度文件上对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进行细致化规范。不仅能提升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的地位,还能强调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性,让制度落地,让执行者更好地实施。
(二)社会资源。
高校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聚集地,既与各种各类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又是学生头脑风暴迸发奇思妙想的发源地。如何利用好各种关系,是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机制形成并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前,高校内部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因学校的教学分班模式及行政模式分别组建,未能考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机关系。如果联合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共同创建或联合组织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关系的杻带,更有利于师生之间新旧思想创新交汇。
(三)人文需求。
高校主要由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群体及社会文化思想较成熟的高学历学生群体组成,这类群体更渴望的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相对来說高层次的需求更重要。当前,高校内部业已存在的一些特点是忽视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是官本位主义浓厚的教师办事难,心理需求不被满足;二是标新立异的学生的过激抗击行为甚至不合作,致使教师对自身价值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三是因为教师行业远离社会经济中心和权力中心,来自社会企业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曲解,致使教师受社会尊重的需求不被满足。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机制的形成首先需要尊重高校特点,从制度建设上寻求机制的制度保障。另外,还需要结合高校实际,利用好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对机制实现利好的能量效应。再者在组织主题党日活动的过程中,着重考虑教师群体的高层次需求,做到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有的放矢、效能加倍。
三、一些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题党日活动被边缘化。
1.从制度保障方面看,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对召开的时间、参加对象、内容目的等都有大方向的指导,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细化活动策划时,往往因为时间的仓促,参加对象不够全面、内容和形式单一。从这些高校内部看来,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并没有落地,例如该制度的实现并没有完全纳入作为支部所在党政领导班子日常例会的内容,或者在支部所在部门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对主题党日活动的管理。
2.从党务工作者的专职化视角看,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展开主要依靠支部党务工作者先行组织策划,有了活动方案的框架才能更细致地开展各项筹备工作。但当前高校党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由所在部门的行政人员兼任,若遇上本职工作繁忙时期,还要兼顾党务工作,使党务工作的完成满意度大打折扣。另外,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党务工作任务空前增多,对于消除社会认为党务工作枯燥及对党务工作者的官本位主义误解的惯性思维,尤其需要党务工作者认真思考及采取行动,相关的专职化落实、职业化培训都亟待安排。
(二)主题党日活动缺少人文关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党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主题党日活动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1.高校主题党日活动需要重视教师群体的高层次心理需求。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必须树立以党员为本的思想,从党员干部需求的多元化规律出发,让能干事、会干事的党员干部受到激励,着重增强党员的事业成就感。当前,高校党支部主要以人员身份将教工和学生分别组建党支部,忽视教工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工的学识需要得到传承,学生的疑问需要得到解答,教学相长的有机联系是我们可以在组建党支部的时候充分利用的。另外,目前党员的发展是在学生与教工党支部内部单独进行的,入党的介绍人没有利用教学的有机联系而直接在学生党支部或者教工党支部选取。考虑高校的人员组成特殊性,可以加上导师的考察和推荐,不仅能在端正党员入党动机方面有较好的保证,而且能使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再者,若教工党支部中增添学生党员,或者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学生党支部开展,对于活动思维创新及活动内容丰富等方面都有益处。
2.高校主题党日活动需要考虑对教师群体人文关怀机制进行完善。建立健全主题党日活动情况汇集和反应机制,完善教师党员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党内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引导党内氛围良性变化,帮助党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目前,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已逐渐被认可和实践,这是完善高校教师群体人文关怀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更接地气,更符合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教师群体的心声,若不能彻底被了解,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目标和内涵就难以被清晰定义。
(三)主题党日活动缺少专业支持。
1.目前,高校党支部大多是按专业按系别组建的,自然形成了一个拥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高学历知识群体。在进行党日主题活动时可以更深层次地考虑该知识群体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完成什么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当前,高校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还流于形式,按照规定的时间、相对无新意的活动地点、相对固定的参加人员、统一的活动内容开展活动,不能引起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内部拥有的天然优势,高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得过且过。
2.高校内部还有一种天然的社会联系是校友关系。多年来从社会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进社会的校友们,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和能手。这些社会资源是能够很好地协助高校党支部党内建设的干货。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源,打通社会学校交流通道,增加教师在社会上的话语权,不仅能够让社会走进学校,还是教师走向社会寻求社会认同的重要渠道之一。
(四)主题党日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计划。
“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9年10月24日,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在致贺信中再次阐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同样的,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建设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和适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可持续发展理应是党建的长期目标。
1.经济可行,资金支持。首先,上至学校党建开支,下至基层党支部,党建的开支应专款专户,各级党组织应对党建经费做好预算与规划,做到资金支出有据可依;其次,党建经费应按照规定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时定量拨款至各基层党组织专用账户,保证党建活动经费持续不中断;再次,对非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工作量进行考量,确立激励标准,奖励开展党建事务。
2.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可持续发展以高校内部资源为基础,同高校党建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可利用的高校内部资源,从人的角度来看,包括学生和教师,还有社会各界的校友们;从物的角度来看,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校企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建只有建立在高校自身特定环境基础上,并遵循自身存在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落地。诸如,校企合作是否可以考虑校企间的党建合作,利用教師专业讲座及企业调研机会,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专业优势,互补企业专业化水平一般的硬伤,充分握紧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敏锐度,弥补高校教师社会触角迟钝的不足。
3.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党员组织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当前,社会已走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应顺应时势,借助新兴网络平台为党建助力。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自媒体带给我们的便捷,在提高党员组织生活质量时更应注重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匹配,寻求与社会协调进步。
四、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创新路径探索
(一)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落地,切实细致化日常工作流程。
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要落地,要考虑制度的制定、执行及实施效果。高校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的制定需要自上而下贯彻,始终围绕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目标开展活动,并切实关切高校教师党员,以团结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增强支部活力为活动开展方向。高校基层党支部不仅应提高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在支部所在部门的制度地位,还应层层细化,使下属党组织对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主题党日活动的构思、筹划、实践有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最后付诸行动。同时,主题党日活动制度的落实有赖经费支持的不间断。党中央要求每月在主题党日开展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依据,不仅能保证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教师党员群体切身服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
(二)适应时代特点,高校主题党日活动适应社会协调发展。
中央对高校主题党日活动要求主题突出,紧扣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紧贴当地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高校党委应在年初对全年活动主题作出预安排。基层党支部可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每月活动主题,基层党委要加强指导把关,增强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划定主题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当今时代特点,结合高校实际,不能过大或过小。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社会各界影响持续不断,高校除了响应政府号召做好防疫工作外,还可以结合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顺应“互联网+”的特点,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建立党支部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打造高校党支部的党建品牌。高校主题党日活动除了传统的线下模式外,适应潮流发展的线上模式也是值得一试的途径。
(三)落实“党建+”理念,丰富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主题党日活动的设计强调党员的思想建设,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满足教师党员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师党员的内心信念。借助高校拥有的天然资源:学生、教师、社会关系,通过开展“党建+管理”主题党日活动,有机地将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联结,增进彼此工作间的理解与沟通,拓宽管理服务途径,增强管理服务信心和效果;通过开展“党建+教学”主题党日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一方面突出教学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满足教师“被尊重被需要”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党建+社会服务”主题党日活动,让企业走进学校,让教师走进社会,营造教学互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教师融入社会生活,使教学内容植根于社会服务。
(四)支持校内校外党支部共建,建立社会联系,提高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主题党日活动是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创新实践和尝试。高校党支部建设除了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外,还可以借鉴校内校外党支部的建设经验,促进支部融合与发展。通过校内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共建,不同学院间教工支部的共建,不同专业间学生支部的共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和专业发展融合;通过校外教工支部与企事业单位支部的共建,吸取所长,互补其短,建设社会沟通渠道,提高高校主题党日活动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彩平,张巧凤.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J].人民论坛,2017(10):112-113.
[2]陈华.以高质量主题党日活动推动高校机关党支部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0-41.
[3]柳军.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创新机制的探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9):18-19.
[4]公衍峰.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创新途径及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18(5):36-37.
[5]张洪.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J].人民论坛,2016(8):107-109.
[6]朱飞.加强高校党务干部专职化建设[J].党政论坛,2018(5):27-30.
[7]陈建华,张天峰,李海兵.提高主题党日活动质量的“五个环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18-19.
资助项目:本文是201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建理论研究课题、广东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基地立项项目——高校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動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DJ 0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