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0-06-07 10:44马永芳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策略探究小学数学

马永芳

【摘 要】问题化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团队合作,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28-02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对于一些抽象化的概念、性质等,只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一系列有效的教学问题,将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分析知识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学生课堂动态及时调整问题形式,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   创设问题情境,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

问题是问题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更有学习动力,自身的思维活动也才更有方向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实现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实践应用

能力[1]。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应用,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整数应用题中的“倍数”、分数除法中的“比”以及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归纳到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可给出习题,如题:学校组织为山区儿童捐书的活动,六年级的四个班的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捐赠。1班学生说:“我们班共捐赠了120本书。”2班学生说:“1班捐赠图书是2班的1.2倍。”3班学生说:“1班捐赠图书是3班的倍。”4班学生说:“1班捐赠图书和4班捐赠图书之比为6:5。”大家算一算,六年级4个班学生分别捐赠了多少本书?问题一出,学生即刻展开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2班、3班和4班学生捐赠的图书一样多。

案例中,教师借助学校捐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对“倍数”“分数”及“比”进行了有效的比较,强化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运用,使学生在知识异同的比较中得到了发展。

2   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教师就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仅要有专业的数学知识,还要遵循教学规律,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学中,并且巧妙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也会采取问题化教学模式,但是问题形式单一,问题比较孤立,仅需要回答“是”或“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问题情境:学校象棋大赛结束后,主持人请校长为获得冠军的同学颁奖。讲台上有4名同学,小丽、小华、小明和小强,校长微笑着走到同学面前:“请问哪位同学是冠军?”小丽说:“小华、小明和小强中有一位同学是冠军。”小华说:“我不是第一,小明才是冠军。”小明说:“小丽和小华中有一个同学获得了冠军。”小强说:“小华说的是真实的。”校长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其中有两名同学说的是真话,另外两名同学说的是假话。冠军只能是四人中的一人,假如你是颁奖的校长,想一想,你应该把奖杯颁给哪位同学呢?

案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

3   融入问题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生活环境及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差异性,而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将达到“1加1大于2”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交流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讨论,相互促进。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聪明的一休,然后创设情境:传说一休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和尚,日本天皇很是嫉妒,总想着与他一比高下。一天,天皇命人将一休关入死牢。按照律法,临刑前法官会将两张写有生死的纸条放入盒子当中,让一休摸,摸到生就可以避免死刑,否则就会被处死。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听了故事后开始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一休可能摸到“生”的字条,就可以避免死刑;有的学生说,一休可能摸到“死”的字条。教师再问,如果将字条中的“生”换成“死”呢?有同学提出,一休一定会死;有的提出,一休不可能生。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学内容得以充分展示。

案例中,教师借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故事将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分析、探讨得出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加深了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

4   优化问题顺序,降低理解难度

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陈述,学生很难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会积压很多知识难点,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优化提问顺序,先从形象化的知识入手,步步深入,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具象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找到知识形成的规律,降低知识理解难度,不断攻克数学难点[2]。如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竹长10尺,现想要用这些竹竿截取3尺和4尺两种长度的短竿,请大家算一算,想要各得到100根短竿最少需要多少根原材料?如何截取最恰当?对于这种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获得两种不同长度的短竿,有多少种截取方法?”学生认真思考后得出,有三种不同方法:①将一根10尺长的竹竿截取成2根3尺长和1根4尺长的短竿;②将一根10尺长的竹竿截取成3根3尺长的短竿,剩余1尺;③将一根10尺长的竹竿截取成2根4尺长的短竿,剩余2尺。教师继续提问:“哪种方法最节约材料。”学生毫不犹豫地指出是第一种。教师再次提问:“能不能只用第一种方法得到两种长度不同的短竿各100根?”学生略作思考,回答不能,因为用第一种方法得到的是2根3尺长和1根四尺长的短竿。对于四尺长的短杆,不足的数量应该如何解决……

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有效引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找到了思考的突破口,降低了习题难度,促进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形成,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问题延伸,养成问题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但课后问题的思考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课后问题,思考容量可有所增加,要让学生的思维“跳一跳”,才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潜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细钻研课堂设计,结合学生的真实状况,有意识地在课后进行延伸,提高问题难度,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寻找最佳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增强学生的问题应对能力,使学生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养成问题意识[3]。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操作。然后提问: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会怎么拼?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周长相等吗?这个问题比课堂上教师给出边长让学生计算周长更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真正动手拼一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拼成几种形状,并计算每一种形状的周长。学生1:将12个小正方形直接摆成一列,形成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为26厘米。学生2:摆成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为16厘米。学生3:摆成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为14厘米……经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生发现,将相同数量的小正方形组成不同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也不一样。学生通过计算不同长方形的周长,能巩固周长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内容为学生布置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根据课后练习为学生提出了更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巧妙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究、深入思考,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拓展學生思维,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文定.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0(15).

[2]项明霞.问题化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行动研究[J].新课程,2020(9).

[3]李廷广.“问题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0(4).

猜你喜欢
问题化教学策略探究小学数学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问题化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有效应用探究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