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00例不同年龄组患者骨密度Z值检查结果分析

2020-06-07 01:47高登发朱燕明官剑武周世擎徐正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骨量同龄人流行病学

高登发 朱燕明 官剑武 周世擎 徐正扬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人体骨代谢与年龄、生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其代谢有四个阶段;①骨量上升期;20~30岁前骨骼发育完成,骨量达到自身峰值水平;②骨代谢相对平衡期;30~50岁左右,男性50岁前或女性绝经前期,成骨与破骨保持相对平衡;③基本骨量减少期;男性50岁以后与女性绝经后,此阶段破骨大于成骨骨量逐渐降低;④骨量绝对减少期;男、女性人群在70岁以后出现不可逆转的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症。男性在50岁前、女性绝经前是人生的中壮年阶段,此年龄段人体骨代谢处于骨量上升期与骨代谢相对平衡期,如果发生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的情况,应查找病因给予积极防治,使骨量保持在正常水平,预防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状况的发生。本文通过对2 100例不同年龄分组≤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骨密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年龄段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者的发病率、骨量变化特点与主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布,为其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整理2015年10月至2018年11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行常规骨密度检查的2 100例≤50岁男性、绝经前女性者的骨密度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年龄8~57(38.9±9.2)岁、其中男性883例年龄8~50(37.6±9.3)岁;女性1217例年龄8~57(40.0±9.0)岁、最大绝经年龄57岁;根据性别、年龄将受试者者分为A组≤20岁,B组21~30岁,C组31~40岁,D组41~50岁等4组。

1.2 仪器设备

采用美国HOLOGIC,Discovery-Wi型 DXA对2100例受试者进行常规骨密度检查与诊断分析。

1.3 诊断标准

采用DXA测定方法与WHO亚洲人群骨密度诊断标准[1],≤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骨密度诊断采用Z值;Z值是:(测得的骨密度-同龄人群平均骨密度)/同龄人群平均骨密度的标准差;Z>-2.0为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骨密度正常),Z≤-2.0为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骨质疏松)。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研究2 100例受试者骨密度正常1 683例占80.14%,骨质疏松417例占19.86%。在883例男性中骨密度正常669例(75.76%)、骨质疏松214例(24.24%);在1 217例女性中骨密度正常1 014例(83.32%)、骨质疏松203例(16.68%);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比女性高,两者比较P<0.05,见表1。骨密度正常者与骨质疏松者腰椎与髋关节总骨量、骨密度、Z值、与年龄符合度等项目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2 100例≤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年龄分布Table 1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2 100 cases of both ≤50 years old male and premenopausal female patients

表2 2 100例≤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Table 2 Analysis the BMD results of 2 100 cases of both ≤50 years old male and premenopausal female patients

本研究中,≤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总骨量、Z值、与年龄符合度比较,P<0.05;髋关节总骨量、骨密度比较,P<0.05。骨密度正常者与骨质疏松者比较,发现腰椎正位与髋关节总骨量,男性组高于女性组患者(P<0.05);同性别比较,发现发病年龄越早,腰椎与左髋关节总骨量越低,见表3。

表3 417例骨质疏松患者不同性别腰椎与髋关节结果对比Table 3 Analysis the bone mass change in the lumbar and hip joint of 417 cases with lower

417例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发现患有营养不良性疾病、肾脏功能性疾病、手术后、免疫与代谢性疾病的≤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见表4。

表4 417例骨质疏松患者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分布情况分析Table 4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417 cases with lower BMD

3 讨论

骨密度是反映骨质量与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是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2],是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密度低于同龄人平均范围即骨质疏松(OP),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OP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4]。按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性OP;原发性OP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增长有关,包括绝经后OP和老年性OP[5-7]。

以往文献[8-10]多以绝经后女性与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研究与防治为主,本研究对象是≤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此年龄段人群生活工作压力大,对身体健康水平要求高,如果发生OP需长期治疗,因此应重视此年龄段OP的防治。

OP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绝经后OP的特征是雌激素水平降低[11],妇女在40岁以后腰椎、股骨等部位的骨密度已开始下降,尤其在绝经后与50岁后骨密度下降明显。本研究OP患者年龄为(35.3±10.4)岁,男性年龄(36.1±9.7)岁;女性年龄(34.7±10.7)岁;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较低且女性患者更明显,男性与女性骨密度正常与OP患者对比,腰椎与髋关节骨量男性均高于女性患者,但女性与年龄匹配度高于男性患者。认为本研究OP患者的发病与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量流失相关性低。继发性OP常见于男性和绝经前女性,通常因患有影响骨质代谢的疾病、长期用药与不良生活习惯致病;影响骨质代谢的疾病主要有慢性肾功能性疾病;代谢紊乱与免疫性疾病[12];营养缺乏性疾病、手术、骨折后;长期使用激素,抗肿瘤药等;烟酒嗜好、低钙饮食、运动少、日照不足等。

体重是继年龄、性别外对骨密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BMI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常被用来判定人体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较多文献报道了BMI对骨密度的影响,认为B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13],本研究结果与其相同。低BMI与贫血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使人体的代谢水平整体降低,继而引起人体骨代谢失衡,本研究OP患者BMI较低,平均(21.90±3.79)kg/m2,男性BMI (22.66±3.99) kg/m2,≤20.0 kg/m2患者55例,占25.70%;女性BMI(21.33±3.53)kg/m2,≤19.0 kg/m2患者42例,占20.69%,男女性患者BMI比较,P<0.05,在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中排第一,是男性A、B、D组,女性A、B、C、D组中第一致病因素。

肾脏是参与机体骨质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肾功能受损时,肾内活性的1,25(OH)2D3生成障碍,使钙吸收减少、排泄增加,血钙及总体钙减少,同时尿磷排出减少;肾脏功能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造成钙磷代谢、骨代谢紊乱,使骨量流失进一步加剧,引起骨密度降低导致OP[14-15],本组肾脏功能性病变患者74例占17.75%,在流行病学特征中排第二,是男性A、B、D组,女性A组中第二致病因素。

手术对人体骨质代谢的影响是因为手术、创伤、制动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人体营养吸收、降低人体新陈代谢[16],术后活动减少降低骨质代谢水平引起骨密度降低,本研究手术后患者69例,占16.55%,在流行病学特征中排第三,是女性B、C、D组中第一致病因素。

OP是糖尿病、类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与代谢紊乱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17],其原因主要是免疫性与代谢紊乱性疾病引起人体骨钙素分泌与含量减少[18],引起人体骨质代谢失衡即成骨细胞新骨形成与破骨细胞旧骨吸收的关系失衡,进而导致骨形成减少导致骨密度异常[19,21]。本研究患有风湿性疾病患者45例,占10.79%,在流行病学特征中排第四,是男性C组中第一致病因素;糖尿病38例,占9.11%,在流行病学特征中排第五,是男性D组中第一致病因素;甲状腺疾病36例,占8.63%,系统性红斑狼疮23例,占5.52%等。本研究患有其他疾病826例,占98.08%,≥3种疾病者185例占44.37%,长期用药患者128例,占30.70%,且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认为本研究患者的发病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

本研究发现患有营养不良性疾病、肾脏功能性疾病、手术后、免疫与代谢性疾病的≤50岁男性与绝经前女性OP发病率高,骨量水平与主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布不同,应根据其年龄和骨量变化特点积极预防,防止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量同龄人流行病学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本是同龄人 互为好榜样
武术运动员退役前后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
谁动了我的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