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020-06-07 01:47王玉珏邹倩郭声敏郑思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骨量骨密度生化

王玉珏 邹倩 郭声敏 郑思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微观结构改变、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综合征[1]。研究[2]表明,绝经后是女性骨质疏松症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由于诊断及治疗不及时,早期容易受到忽视,直至后期出现骨折等症状,才被发现,给临床护理带来困扰,故早期诊断尤为关键[3]。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首选方式[4],但不能动态监测骨密度的变化。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地反映体内骨改变,监测全身骨骼的动态变化,对早期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5]。本研究旨在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纳入标准:骨质疏松诊断标准[4]根据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即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BMD,T值≥-1.0 SD为骨量正常,-2.5 SD0.5 μg)。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15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受试者髋部和腰椎骨密度值,取两者的平均值。根据患者的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83例)、骨量低下组(47例)和骨量正常组(2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采集:收集受试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年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2.2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受试者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取两者的平均值。

1.2.3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浓度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骨代谢调控激素:25(OH)D3的浓度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1 procollagen,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的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测定,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的浓度采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酶联免疫法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4.97%。骨质疏松组的BMD显著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大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年龄大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绝经年限明显长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量低下组则显著长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BMI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量低下组则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见表1。

2.2 三组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三组血钙、血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5(OH)D3在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则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PTH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明显则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见表2。

2.3 三组骨转换标志物比较

P1NP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则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β-CTX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高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则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三组BALP、BGP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骨量正常组比较,*P<0.05;与骨量低下组比较,#P<0.05。

表2 三组患者一般生化指标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biochemical indexe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注:与骨量正常组比较,*P<0.05;与骨量低下组比较,#P<0.05。

表3 三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turnover markers among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注:与骨量正常组比较,*P<0.05;与骨量低下组比较,#P<0.05。

2.4 各指标与BMD的相关性分析

绝经后女性患者年龄、绝经年限、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657,-0.626,-0.538,-0.520,-0.462;P<0.001,<0.001,<0.001,<0.001,<0.001),BMI、25(OH)D3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488,0.517;P<0.001,<0.001,<0.001,<0.001),血钙、血磷、BALP、BGP与骨密度无相关性(r=0.114,0.049,-0.139,-0.137;P=0.163,0.549,0.088,0.093)。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1]。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急剧下降,使破骨细胞活性加强,成骨细胞成骨功能降低,骨生成降低,骨丢失增加,更易患骨质疏松[6]。骨质疏松常引发脆性骨折,给临床护理带来困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显得十分重要。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绝经后女性进行综合护理干预[7],一是应及时进行宣教护理,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二是情绪护理,针对性心理安慰,调节患者情绪;三是饮食护理,改变患者的坏的饮食习惯,饮食需遵循含钙高和富含维生素D饮食原则;四是用药护理,绝经后女患者,定期复查骨密度,及时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五是活动及预防护理,科学的户外活动,可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目前骨质疏松诊断、预测脆性骨折、监测其自然病程及评价相关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是骨密度[8]。临床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骨密度预测骨折风险可能存在偏倚,不能反映短期内的骨变化[9]。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动态监测全身骨变化,及时反映全身骨吸收及骨形成的关系,能有效地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10]。

本研究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54.97%。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且随着年龄递增,骨密度逐渐下降。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性。既往研究[11]显示,年龄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独立危险因素,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绝经年限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丢失增加,在骨密度下降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骨量丢失增加,该结果和国内报道一致[12]。BMI是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本研究显示BMI在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B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3]。BMI通过增加骨负荷,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同时雌激素、胰岛素、瘦素也参与其中,增加骨量,提高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所以肥胖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相对较低[14]。

本研究当中一般生化指标血钙、血磷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骨密度无相关性。25(OH)D3及PTH是重要的血钙、血磷调节因子。血清25(OH)D3是维生素D最主要、最稳定的循环形式,其水平可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水平[15]。PTH是目前公认的反映骨转化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主要参与成骨细胞凋亡,改变骨钙的转换,导致破骨细胞生成增加、生存时间延长及骨量丢失增加[16]。本研究结果显示,25(OH)D3在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TH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1NP、BALP、BGP是骨形成标志物。P1NP是最具代表性的反映骨吸收与骨形成的指标,血清P1NP水平主要反映Ⅰ型胶原的合成速度和骨转换变化。骨吸收生化指标可反映骨吸收和骨转换的关系,预测骨质疏松发生率。β-CTX是Ⅰ型胶原降解的特异性产物,是骨吸收标志物,是评价骨吸收最重要指标之一[17]。本研究结果显示,P1NP、β-CTX在骨质疏松组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而三组BALP、BG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P1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BALP、BGP与骨密度无相关性。

综上所述,绝经后女性年龄、绝经年限、血清25(OH)D3、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监测有助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骨折风险。

猜你喜欢
骨量骨密度生化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