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政
摘 要:在本质上讲,情态助动词“会”是表达必然性的,而非以往研究所认为的可能性或盖然性。“会”在被“不”否定时,之所以与“不可能”语义等同,是因为“会”的语义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不”,从而得到和不可能相同的逻辑语义。而与盖然性情态词相比,“会”在级差含义、命题知情程度等方面和汉语必然性情态词具有一致性表现。“会”之所以有时具有盖然性的解读,与其兼具将来时标记及语用精确度要求不高有关。
关键词:“会”;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
一、引言
汉语情态助动词“会”既可以表示推测、推断等意义的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也可以表示有能力或者擅长做某事等意义的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如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举出的例句:“不久你就会听到确实消息的。”“他不但会作词,也会谱曲。”[1](P278-279)但目前学界对认识情态类型时“会”的情态力度(modal force或modal strength)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它表示可能性或较大可能性[2](P62);也有学者把“会”界定为高于可能性但低于必然性(如“一定”)的“盖然性”,相当于认识情态类型时的“(应)该”等情态助动词[3]、[4](P142);还有学者倾向于把“会”看作必然性[5]、[6](P144)。
本文通过系统地比较“会”和汉语典型可能性情态词“可能”、典型盖然性情态词“应该”之间的异同,论证了“会”在本质上是表达必然性的。“会”的可能性只是表层现象,深层次原因是“会”的逻辑语义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不”。而其盖然性的解读,是对它将来时解读导致的不确定性及语用精确度较低造成的。
二、“会”的必然性本质
(一)“会”的必然性用法
根据前贤的研究,“会”作认识情态类型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首先,“会”可以用于描述规律性现象或者惯常行为等。例如:
(1)a.油会浮在水面上。
b.小王每周一都会到办公室。
c.小王一闻到烟味,就会打喷嚏。
以上例句都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察等作出的判断和描述[5](P202)。这时,“会”只能表达必然性意义,而不是(较高)可能性或盖然性意义。因为无论是油浮在水面之上的物质规律(例1a),还是个人的惯常行为等(例1b和1c),在说话人看来都是必然发生的。比如例(1b)中,语义上只能表示“小王周一必然到办公室”,而不是“小王周一(很/非常)可能/应该到办公室”。
如果把“会”替换为可能性情态词“可能”,即使加上表示极性意义的程度副词修饰如“极可能”,在语感上其语义强度仍然弱于“会”。因为如果把“极可能”删略,句子的情态语义强度就弱化了,即从表达可能性意义变成了“都”和“一……就……”格式表达的必然性意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会”的情态力度是高于(较大)可能性的。试对比例(1)和例(2):
(2)a.小王每周一都极可能到办公室。
b.小王一闻到烟味,就极可能打喷嚏。
其次,“会”还可以用于描述计划性的将来事件[5](P205)。这时,“会”表达的仍然是必然性意义而不是可能性。例如:
(3)a.工作安排已经定了,他下半年会在北京工作。
b.我们下个月会放国庆假。
在例(3a)中,无论是国庆节放假,还是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计划必然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很/极)可能发生或者是盖然性所表示的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虽然计划性的事件有可能在实际进程中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变化,但在说这些语句时,说话人表达的语义重点显然并不是那些变化因素,而是侧重于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第三,“会”可以表示对现在或者将来事件的推断或推测。这时,“会”表达的是说话人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对命题作出必然性推测。例如:
(4)a.这阵儿天儿热,肉放在外面,会变坏的。
b.今天很冷,要是开窗户,我们会感冒的。
在例(4a)中[5](P208),说话人根据天气状况和自己的知识或经验,认为在热天的时候肉如果一直放在外面,就必定变坏。试对比例(4)和例(5):
(5)a.这阵儿天儿热,肉放在外面,很/极可能/应该会变坏的。
b.今天很冷,要是开窗户,我们很/极可能/应该会感冒的。
如果说例(4)中的“会”表示可能性或者盖然性,那么,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它在例(5)中还可以与表示可能性的“(很/极)可能”及“应该”连用,并且连用后句子的情态强度相比单独使用“会”有所弱化。而如果认为“会”表示必然性,当它前面出现情态强度較弱的可能性或者盖然性情态词时,连用后的情态强度降低则很容易解释。
最后,从跨语言比较的角度来看,有些语言中和“会”对应的成分通常也被看作表示必然性。像英语中的助动词“will”,和汉语的“会”一样可以描述规律性现象、惯常性意义、推测推断意义等。例如:
(6)a.Oil will float on water.
b.In winter, Mary will always wear a green coat.
c.Mary will be at the opera now.
d.The French will be on holiday this week.
目前国外研究者的主流观点,都是把“will”看作是一个必然性情态助动词[7](P100)、[8],而不是可能性或盖然性意义的情态助动词。
其他语言如意大利语和希腊语中,和“会”一样表示计划性将来意义或者推测意义时的语素“-rà”和“tha”,也被视为表示必然性的认识情态成分[9](P92-93)。
(7)a.Giovanni arriverà domain.
Gianni FUT-arrive omorrow.
Gianni will arrive at tomorrow.
b.O Janis tha ftasi avrio.
The John FUT arrive.nonpast.perf.3sg tomorrow.
John will arrive at tomorrow.
可见,无论是从汉语内部考察,还是跨语言的比较,认识情态类型的“会”都应看作必然性意义的情态助动词。
三、“会”的可能性意义及其解释
上文论证了“会”应该被看作必然性情态助动词。不过,有不少学者认为,“会”可以表达(极大)可能性意义。我们将进一步论证“会”的可能性解读只是表层现象,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会”具有可能性解讀的主要表现,就是被“不”否定时,其语法形式、语义解读与情态词“可能”相同,而异于汉语典型的必然性认识情态词如“一定/肯定”[3]。例如:
(8)现在他不会在家里。
=现在他不可能在家里。
≠现在他不一定在家里。
(9)现在他不可能不在家里。
=现在他不会不在家里。
≠现在他一定在家里。
(10)现在他不一定不在家里。
=现在他可能在家里/现在他可能不在家里。
如例(8)~例(10)所示,无论是“不”单独否定,还是双重否定,“会”和“可能”都表现相同,而和“一定”具有明显的语义差异。
如果把“会”看作必然性情态词,那么,如何解释上述否定形式时“会”和“可能”的相似性以及和“一定”的差异性呢?笔者认为,否定形式时语义解读相同,并不一定代表二者具有相同的语义性质。事实上,这种语义等值现象和情态词在否定时的极性(polarity)特征有关。极性特征可以简单理解为情态词和否定词二者之间的语义管辖关系,即哪一个的语义范围更宽。
有些情态词和否定词之间的辖域关系由句法位置关系所决定。通常情况下,情态词“可能/一定”如果出现在否定词“不”之前,那么“可能/一定”的语义辖域就高于“不”;反之,否定词“不”的辖域就高于“可能/一定”。例如:
(11)a.现在他可能/一定不知道这件事。
b.现在他不可能/一定知道这件事。
在例(11a)中,情态词“可能/一定”与否定词“不”的辖域关系是可能/一定>不;在例(11b)中,两者的辖域关系是不>可能/一定。
还有一类情态词,无论它和否定词各自的句法位置如何,情态词的语义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像英语中作道义情态解读时的“must/ought(to)/should”等情态助动词,就是如此[10](P532)。例如:
(12)a.John mustnt/must not leave.
b.John oughtnt/ought not to leave.
c.John shouldnt/should not leave.
在例(12a)中,情态助动词“must”与否定词“not”的辖域关系是must>not;在例(12b)中,情态助动词“ought”与否定词“not”的辖域关系是ought>not;在例(12c)中,情态助动词“should”与否定词“not”的辖域关系是should>not。
我们认为,汉语的“会”在与否定词互动时,也具有和英语的“must/should”等相同的辖域性质。因为有时“会”在单独否定形式中,无论否定词“不”出现在“会”的前面还是后面,二者的语义解读基本相同。例如:
(13)a.他听了会不高兴的。
≈他听了不会高兴的。
b.有时候我会不在家。
≈有时候我不会在家。
“会”的这种性质能合理解释为什么“不会”和“不会不”语义上等同于“不可能”和“不可能不”。因为在单独否定时,“会”在语义上的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不”,这就使得否定形式“不会”的逻辑意义相当于“必然+非(+命题)”。而“必然+非(+命题)”和“不+可能(+命题)”在逻辑上具有等价关系。因此,“不会”和“不可能”具有相同的语义解读。而在“不一定/可能”中,因为“一定/可能”不具有这一性质,逻辑上“不一定”其实等价于“可能不”,和“不会”或“不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解读。
类似地,在双重否定形式时,“不会不”逻辑上相当于“必然+非+非(+命题)”。逻辑上的双重否定(即“非+非”)又等同于肯定意义的“必然”,即逻辑运算的最终结果是“必然+必然”。双重必然意义在本质上仍是必然性,这和“不可能不”的逻辑运算结果是等价的。而“不一定不”的逻辑运算结果是可能性意义,不同于“不会不”或“不可能不”的必然性意义运算结果。因此,“会”表面上的可能性意义,其实是其语义辖域始终高于否定词“不”而导致的。
四、“会”的盖然性解读
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会”是否具有介于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盖然性意义[3]。盖然性这一观点指出了“会”是不同于可能性情态词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它无法解释上文中“会”的必然性意义解读;另一方面,它也很难解释“会”为何在级差含义(scalar implicature)、命题知情程度方面和必然性情态词如“一定/肯定”具有相同的表现,而和汉语典型盖然性情态词“应该”不一样。
(一)“会”和“应该”的差异
首先,从语用上的级差含义表现看,“会”不同于盖然性情态词“应该”,而和必然性情态词“肯定/一定”等类似。根据Horn对级差的研究,同一个量级上可以包含不同强度的表达式[11]。比如盖然性情态词“应该”和必然性情态词“一定”也可以分别看作同一量级上的弱项和强项,因为在情态力度上必然性高于盖然性。
根據格莱斯(Grice)的语用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对于同一量级上的表达式,要尽量选用强项。如果选用了弱项,此时可以用强项的否定式来阐释弱项的级差含义;如果选用了强项,则不能用弱项的否定式来表示强项的级差含义。因此,在使用了弱项“应该”后,可以用强项否定式“不一定”来阐释其级差含义;反之,则不可以。例如:
(14)a.张三现在应该到家了。
——不过也不一定/但不一定到。
b.张三现在一定到家了。
——#不过也不应该。①
和“应该”不同,认识情态类型的“会”,无论是表示惯常用法、还是表示计划性安排或推测意义,通常后面都无法再用“不一定”来阐释。例如:
(15)a.小王每周一都会到办公室。
——#不过也不一定。
b.不久你就会听到确实消息的。
——#不过也不一定。
c.这阵儿天儿热,肉放在外面,会变坏的。
——#不过也不一定。
d.工作安排已经定了,他下半年会在北京工作。
——#不过也不一定。
从级差含义的角度来看,这表明“会”的情态力度至少和“一定”相当。因为当二者的情态力度相当时,也无法用彼此的否定形式来阐释级差含义。比如,“肯定”和“一定”都是必然性情态词,因此,无法用“不一定”来阐释“肯定”。而“会”和“肯定”在级差含义表现上跟“一定”相同。这说明“会”的情态力度和必然性情态词“一定/肯定”是等同的,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在级差含义方面不同于“应该”。例如:
(16)a.他现在肯定在家。
——#不过也不一定。
b.他现在会在家里。
——#不过也不一定。
其次,与“应该”相比,由于“会”对说话者关于命题真值的知情程度要求更高,所以不太能用“不知道”来否定。例如:
(17)a.小王每周一都会到办公室。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②
b.工作安排已经定了,他下半年会在北京工作。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c.这阵儿天儿热,肉放在外面,会变坏的。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18)a.他昨晚上肯定喝多了。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b.他现在一定在办公室。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在例(17)中,在使用“会”后,如果再用“不知道是否如此”,整个句子的可接受性就会变差。这和例(18)中的必然性情态词“一定/肯定”的表现是相同的。
而使用情态力度稍弱的“应该”时,虽然要求说话者关于命题真值的知情程度也比较高,但不如“会”或“一定”高。句子后面即使加上“我不知道是否如此”,整个句子的可接受性仍然较高。例如:
(19)a.现在他应该到家了。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b.他现在应该在办公室。
——但我不知道是否如此。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会”和“一定/肯定”一样都表示必然性意义,而不同于情态力度稍弱的盖然性情态词“应该”。
(二)“会”的盖然性解读释疑
需要指出的是,“会”虽然表达必然性,但语感上“会”的必然性意义有时候似乎要弱于“一定”。这也是以往学者认为“会”不是必然性情态词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会”的将来时标记性质;二是“会”在语用上对精确度要求较低。
首先,“会”除了认识情态词的用法之外,它还是汉语将来时的标记[12]。根据Kartunen等学者关于将来时意义的“开放性假设(Openness Hypothesis)”,将来意义从认识论上说都是不确定的,即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必然性[13]。受到认识论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导致“会”的将来推测用法时的必然性意义的降低,从而得到弱于“一定”的结论。
其次,“会”在语用上的精确度要求低于“一定”。语义上具有精确含义的词语或表达式,为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非精确用法[14]。比如“十点钟”在严格语义上只能指分秒不差的“十点钟”。但很多实际场合中即使偏离“十点钟”几十秒甚至几分钟,都可以算作十点。虽然“会”和“一定”都是必然性情态词,但是“一定”的语用精确度要求更高,而“会”的语用精确度相对较低。“会”的基本用法中在严格语义上都表达必然性意义,即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必然如此。但可以看到,这些例子中其实都可以加上“通常/正常情况下”之类的表达式,使其在语用上变得更为精确严谨,以避免出现较真或者抬杠的情况。例如:
(20)a.(通常情况下,)油会浮在水上。
b.这阵儿天儿热,肉放在外面,(通常情况下)会变坏的。
在使用“一定/肯定”时,则不需要借助“通常情况下”这种更为严谨的表达,因为“一定”本身的语用精确度要高于“会”,语用上就要求把所有的可能情况都考虑进去。
因此,“会”虽然有时会得到低于“一定”的盖然性解读,但和它本身是必然性情态词的性质并不矛盾,它的盖然性的解读是其将来时标记以及语用精确度要求低于“一定/肯定”造成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态助动词“会”在认识情态类型时虽然有不同的用法,但本质上是必然性意义情态词,而非可能性或盖然性。在否定形式时,“会”和“可能”的语义等值现象,并不意味着“会”也表示可能性意义,而是因为逻辑语义辖域层面,“会”始终高于否定词所导致的。与盖然性情态词如“应该”相比,“会”在级差含义、命题知情程度的要求方面,和汉语典型必然性情态词“一定/肯定”表现相同。尽管“会”和“一定”等都属于必然性情态词,但由于“会”的将来时标记性质及语用精确度方要求低于“一定”等因素,造成了“会”有时候在语感上具有稍弱的盖然性解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郭昭军.从“会2”与“可能”的比较看能愿动词“会2”的句法和语义[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范晓蕾.助动词“会”情态语义演变之共时构拟:基于跨语言/方言的比较研究[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6,(2).
[6][日本]鲁晓琨.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Second Ed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Klecha,P.Diagnosing Modality in Predictive Expressions[J].Journal of Semantics,2014,(31).
[9]Giannakidou,A. & Mari,A.A Unified Analysis of the Future as Epistemic modality[J].Natural Language & Linguistic Theory,2018,(36).
[10]Iatridou,S. & Zeijlstra,H.Negation, Polarity and Deontic Modals[J].Linguistic Inquiry,2013,(44).
[11]Horn,L.R.On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of Logical Operators in English[D].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1972.
[12]石毓智,白解紅.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的衍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13]Karttunen,L.Possible and Must[A].In Kimball,J.(ed.).Syntax and Semantics(Vol 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2.
[14]Lasersohn,P.Pragmatic Halos[J].Language,1999,(3).
Possibility, Probability or Necessity?
——Revisit on the Modal Strength of Modal Verb “Hui(会)”
Wei Zh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ur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Contra to previous possibility or probability analysis, epistemic modal verb “hui(会)” should be identified as a necessity modal. The semantic equivalence between “hui(会)” and “keneng(可能)”in negation form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ositive polarity nature of “hui(会)”, which always scopes above negation marker “bu(不)”. In addition, “hui(会)” shows a parallel relation to necessity modals like “yiding(一定)” in view of scalar implicature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of proposition, but differs from probability modals like “yinggai(应该)”. The probability reading of “hui(会)” results from factors like the use of future marker and lower requirement of pragmatic precision.
Key words:“hui(会)”;possibility;probability;neces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