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邦
【摘 要】如今,教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各学校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兰州新区第五小学实际特色,从五彩校刊、优秀传统文化与五彩校本课程的开展三个层面论述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文化;五彩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22-02
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笔者所在的兰州新区第五小学(下文简称“该校”),一直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时代需求,制定了五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五彩校刊的引领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校园刊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较高的实际价值[1]。
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校刊《五彩苑》为核心,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均通过校刊发起,也在校刊上进行总结反思。但其校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只体现在辅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真正的价值在于校刊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连续性最强的手段之一,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该校合理利用《五彩苑》,希望能真正实现“五彩学生”培养与“五彩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同时逐步形成以“五彩”为文化主题,象征着学校精心对学生的心智和品德进行开发,让每个学生德育出彩(红)、智育出彩(蓝)、体育出彩(白)、美育出彩(绿)、劳动教育出彩(黄),成为光彩熠熠的有用之人才的特色校园文化架构。因此,更好地使用校刊资源是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可以借助校刊周期性评比校园学习模范、校园品德模范、校园运动模范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整个校园在学习、生活各个层面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在校刊中设立专栏,用以分享对学生教育意义较强的小故事,内容可包含爱国主义精神、诚信、热情、勇敢等优良品质,在帮助学生建立美好品德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此外,考虑到现代背景下,学生生活丰富性的需求,校刊中也应分享不同领域的小知识,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丰富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校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价值展现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连续性,因此,校刊资源使用时绝不可出现刊印周期不稳定的现象。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精神遗产,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2]。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很有必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物质环境的构建
建设校园文化时,学校应当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应用,将校园文化打造成立德树人的载体,为相关任务的落实助力。由于校园文化涵盖内容较广泛,因此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环境的构建。如在校园中塑立名人雕像,在校园公共展示平台上使用《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优秀传统文化中代表性较强的内容,校园装饰中使用国画、书法、雕刻等优秀传统文化意象,使校园中洋溢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亲近、熟悉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环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环境的构建
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环境的构建主要指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利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先辈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品质,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还可在学校中开展基础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精彩纷呈的阅读文化、充满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传统励志的国学经典文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五彩校本的开展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校本开发,教研先行。该校着眼于学生学情、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实行教学个人研究、集体备课、校本集体研究,大胆尝试“请进来,走出去”,完善邀请省级专家进校园进行“课堂诊断”和“青蓝工程”等教研体制,助力教师成长。另外还围绕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全校开展“悦读慧心”工程;围绕创新课堂及创新教育,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堂评价研究与改革。
五彩社团,五彩校本。该校现开设有管乐、国画、扎染、足球、葫芦丝、播音主持等20多个社团,以全体都参与、人人有爱好、个个有特长为总目标。每学期定期召开社团家长开放日,现场进行才艺展示和汇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实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足球是该校的特色项目,该校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以“我运动,我快乐”为宗旨,确保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校足球整体水平。
五彩文化,五育并举。该校设置了五彩大课间,即每天课间操都不一样,有广播操、武术操、锅庄舞、足球操、篮球操等,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该校还通过“开心农场”,让学生自己设计花园造型图案,自己种树栽花,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的光荣和美。
四、丰富校本课程
该校以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及特点为依据,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从学会生活和学会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原有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完善课程体系的方式,挖掘学生潜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助力。
(一)对地方课程做校本化处理
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地方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要想使校本课程发挥出应有作用,就要以地方课程得到贯彻落实为前提,而校本课程强调的内容主要是强化教师能力和推动学生发展。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出于使活动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考虑,该校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成立負责研发校本课程的小组;其次,对三级课程存在的意义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研讨;再次,以社团项目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开发足球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最后,通过科学评价的方式,确定课程时效性与可行性,将课程开发纳入学期量化体系,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
(二)基于社团对校本课程加以落实
健全现有学生社团,引导社团组织朝着科学发展方向前进,在对学生素质加以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精神生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环境。现阶段,该校已将社团建设工作提上日程,真正做到了基于社团对课程加以落实,由此而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做铺垫,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其二,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三,为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发展提供支持。
五、打造“开心农场”
该校以课题研究所得结论为依据,通过打造“开心农场”的方式,凸显校园文化特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打造“开心农场”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实现生活化教学。将“开心农场”打造成为实践基地,通过观察种植蔬菜,认知植物生长过程,使学生对施肥、除虫等工作形成具象认知,在师生交流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得到有效锻炼。另外,“开心农场”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资料,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带领学生做观察记录,这样做既能够积累词汇量,又可以起到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心农场”,具有整合现有资源的功能。该校选择利用花园空地打造“开心农场”,由学生按照特定主题设计图案,再根据图案种植植物。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为良好品质的培养提供支持。久而久之,不仅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好品质,还能使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及时效性得到显著增强。
总之,校园文化是小学生校园生活的精神环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多种校园资源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彦军,吉仁太.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化建设调研[N].鄂尔多斯日报,2020(3).
[2]王艳英.浅谈农村小学书香校园特色文化建设[J].名师在线,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