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不断涌现,课程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将艺术核心素养的理念及要求深刻融入其中。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及舞蹈教学的现状,积极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效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36-02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只注重语、数、外等主要学科的教学,相对忽视美育教育中的舞蹈教学,甚至无法保证其基本的教学课时,严重影响了学生审美意识、艺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认可和推崇,教师也逐渐将核心素养作为各学科教学的指导理念。在这种教学新环境下,教师应对初中舞蹈教学予以充分关注,并将艺术核心素养的内涵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逐渐实现自身艺术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真正发挥舞蹈教学育美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艺术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适用于社会发展和自身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提升,更加侧重于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核心素养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要求。
舞蹈教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课程,也深受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而核心素养具体到舞蹈教学实践中,也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主要包括:①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主要是指学生自身具备的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等。教师通过舞蹈教学能传授给学生舞蹈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大量的舞蹈作品欣赏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形体美、动作美以及舞蹈美感的个性化体验,有效实现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②艺术表现。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进行思想深化、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动作,进行自我思想情感的融合,并利用肢体动作和表情等诸多元素来表达自我情感,以此创新性地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③文化理解。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识,表达着某种人文内涵。如新疆舞能表现新疆地区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学生通过初中舞蹈的学习,应能从舞蹈作品的欣赏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和底蕴,在认可舞蹈艺术内涵的同时,理解其内在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概念,其概念与内涵比“素质能力”“知识技能”更加宽泛和深刻。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等形式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使观众受到艺术的熏陶与享受。因此,在初中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舞蹈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了舞蹈、音乐以及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的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学生艺术审美意识及素养的提升。其次,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正确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舞蹈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提高身体素质的机会,同时也能在学生进行舞蹈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意识以及人格素养,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身体素质增强的关键时期,而舞蹈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体型的改善以及体力的增强,是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舞蹈作为一种肢体动作、身体律动的艺术形式,对表演者的体态、体型有较高的要求。而通过舞蹈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反复训练,实现人形体的“生物学”改造与完善,使学生的身材更标准、更完美,为艺术美的表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舞蹈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舞蹈教学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学生各个器官的机能、动作协调能力都得到提升,为学生舞蹈动作的完成奠定体力基础。
(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作为衡量学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积极、健康心理的引导下,汲取舞蹈艺术元素,实现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情绪较为低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欢快、热烈的桑巴舞,使学生在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感染下,在自由、奔放的舞步中得到负面心理的疏解,实现情绪的调节,同时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舞蹈学习的内涵与真谛,有助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进行舞蹈教学中德育要素的挖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提升道德品质。一方面,在初中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引导,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对舞蹈进行个性化展现,实现舞蹈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反复训练中,逐渐形成坚强的毅力、养成不怕吃苦的精神等,实现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培养与形成。由此可见,在初中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能有效促进初中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学生智育素质
舞蹈教学是一项具有综合性、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内涵,体现舞蹈蕴含的情感,培养与提升艺术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强化与拓展学生的智育素质,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对多种文化意识的学习与理解。舞蹈作为艺术形式,是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学生只有理解多种文化意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内容和内涵。如探戈作为国标舞的一种,最早是由阿根廷的民间舞逐渐发展而来。学生只有对阿根廷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探戈豪放、高雅、洒脱的风格。其次,舞蹈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内容,除了包含舞蹈动作的内容,还包括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智育素质,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动作,体现情感,对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舞蹈教学作为艺术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舞蹈教学既能使学生在欣赏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意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动作、表现能力的同时,更具创新性地理解和表达艺术美,培养和提升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刻的鉴赏,并从动作、专业技能以及美学的角度进行评判,实现自身艺术美感的提升。
綜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理念是教师进行初中舞蹈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指导理念。因此,教师应在舞蹈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以及审美意识,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骊亚.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19(18).
[2]李苏悦.探讨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37).
[3]杨思媛.探析舞蹈表现力及其培养途径[J].黄河之声,2019(5).
【作者简介】
任璐(1994~),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舞蹈、中国舞教学。